健全完善的铜融资体系助力铜产业发展聚焦青岛骗贷案对铜产业的影响
2014-08-15徐正虹
文/徐正虹
2014年6月5日,在端午节前后,青岛港融资骗贷案新闻一经传出,便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上引发地震。据悉,随着该事件的持续发酵,已至少有中国进出口银行等18家银行卷入其中,所涉及的金属融资额约达148亿元人民币,其中进出口银行单家就约40亿元,多家大行涉及金额约10亿元。
作为该事件的主角,融资铜贸易受到重创。在青岛港调查金属融资骗贷以后,中国保税区铜库存的增长近乎停滞,银行冻结进口铜贷款,直接抑制了现货铜进口的需求。预计,金属融资骗贷调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将在7月显现。由于交易商取消海外现货铜出货还需时日,大量的进口铜不得不转运LME在韩国釜山的交割库。不过,业内资深人士分析,再生铜行业所涉及的融资贸易很少。在遭遇青岛港骗贷清查影响之际,废铜进口也受到一定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比价不合理和海外货源紧张所致。
曾是融资新宠的创新模式,为何一夜间沦为令人噤若寒蝉的银行败笔?原来,一条潜规则丛生的灰色利益链将银行业推向了信任危机的深渊。
上海国际金融学院院长、沪港金融高管联席会议理事长陆红军分析说,尽管仓单质押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银行业务,但已经迅速形成一条利益链。“有的公司在正常运营的时候会打擦边球,通过重复质押增加融资额度,银行、仓储公司和贸易商之间是有一种潜规则的,尤其是一些银行为了追求业绩,对流动性比较好的企业放松审核。”在易贸研究中心宏观分析师马泓看来,青岛港事件显然是贸易商和仓储公司通过信息不对称,重复开具仓单获得银行贷款的结果。但为何出现这种情况?银河期货首席宏观经济顾问付鹏认为,贸易商和仓储公司开具虚假仓单是利用法律监管漏洞下的一种商业行为。
青岛港骗贷事件无疑为行业的规范化管理敲响了警钟,通过贸易融资或虚假贸易参与套利将面临监管风险和法律风险。对此,陆红军表示,银行最起码也应该建立统一的动产评估登记系统,结束割裂的局面,这里面就牵动着各个部门自身的利益,要有更高规格的牵头人来进行顶层设计。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据悉,为了规范融资的风险管理,自7月1日起,新的仓单国家标准将正式颁布实施,仓库商品“一女多嫁”、重复质押、利用信用证或仓单骗贷的行为将得到有效的遏制。随着大宗商品骗贷调查的日益深入,涉及规范的一系列政策将陆续出台,暗箱操作和非法牟取暴利者将无所遁形。
在加大监管力度的同时,融资行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经营机制也有待完善。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表示,对于涉及大宗商品的煤炭、钢铁、机械和造船等行业经营不善的公司,应运用破产法,通过破产的方式,改善公司经营机制。在运用铜的金融属性投资方面,再生铜行业应以青岛骗贷案为镜,企业应加强行业自律,避免精铜贸易商类似违规骗贷、虚假仓单的违规贸易活动。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和中国海关加大监管的同时,扎扎实实地做好废铜进口的资源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