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势待发:从无序到有序
2014-08-15徐正虹
文/ 徐正虹
七月流火。全球市场依然低迷,但是中国再生资源产业传来的利好消息,不仅给这个盛夏平添了几丝凉意,而且给盼望复苏的人们带来了些许熹微与希冀。
7月17日,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等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6月,中经有色金属产业景气指数为49.7,位于“偏冷”区间上沿,这表明有色金属产业经济运行呈现回稳势头,并且有望延续。
7月14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环境保护部等七部委联合下文,公示了首批拟通过验收的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名单,共有90个省市和相关单位名列其中;7月22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与财政部又公示了第五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拟选名单,烟台资源再生加工示范区等六家园区位列其中。至此,一大批企业和园区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强有力支持,我国循环经济建设正朝着“规范化、集约化、现代化”的方向迈进。
从企业的微观角度着眼,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的市场竞争已从产品竞争、品牌竞争上升到更高层面的标准竞争。7月8日,德国一家废物回收企业随德国总理默克尔访华,成为业内的一大亮点。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在电子废弃物等领域,废弃物处置标准日益提高的趋势孕育了中德合作的商机。此外,中国已酝酿4年之久的《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有望在年内出台,也预示着汽车拆解处理在五年之内或将成为一个前景诱人的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加强行业自律、规范行业标准、构建诚信的商业环境已成为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前不久,中国废塑料行业的准入条件成为热议的话题,这一标准的出台将推动整个行业的有序发展和品牌建设;近日,国务院发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企业环境行为信用评价制度,定期发布评价结果,并组织开展动态分类管理,根据企业的信用等级予以相应的鼓励、警示或惩戒。
近几年,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日益优化的投资环境,吸引许多全球产业巨头纷纷抢滩中国,群雄争霸战已悄然打响。
面对世界强劲的对手、面对中国再生资源产业主战场的寒冬,人们不禁要问,这一产业会不会成为“叫好不叫座”的边缘化产业呢?
当然不会。一方面,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能倒逼和激发中国企业学会与外资合作,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即通过模仿、引进和集成来加速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政府的利好政策正加速中国企业间的资源整合。难能可贵的是,一些“不甘寂寞”的中国企业,已开始走出国门。他们积极学习当地的法律法规,在结合本土经验的基础上,亮出“中国制造”的靓丽名片。
我们期待,未来再生资源产业在国际舞台上有更多的“中国制造”并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在与西方先进企业合作后,必定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后发优势,推动整个行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历史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