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风散组方及临床应用再探

2014-08-15潘胡丹马雪婷白彦萍

关键词:疾患荆芥风邪

潘胡丹,马雪婷,白彦萍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2.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100029)

中医外科发展至明清时期,形成了独特的治疗外科疾患的理论体系,呈现出“全生”、“正宗”、“心得”三大学派。消风散为正宗派代表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内方剂,其组方结构严谨、用药精炼,在临床上对多种风邪袭表所致的皮肤疾患均有良好收效。本文欲从消风散组方结构、药物选择深入认识陈实功治疗外科疾患的学术思想,并通过学习陈氏治疗风病的组方规律,以期拓宽对风邪致病的中医治疗思路。同时,消风散组方中涵盖了中医治疗皮肤病常用的用药类别,临床加减后,适应证大大扩宽,希望通过本文描述,可为广大医师的临床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消风散出于《外科正宗·卷四》之杂疥毒门,其原方组方如下:当归、生地、防风、蝉蜕、知母、苦参、胡麻、荆芥、苍术、牛蒡子、石膏(各 5 g),甘草、木通(各2.5 g)。原文中主治“风湿浸淫血脉,致生疮疥,搔痒不绝,及大人小儿风热瘾疹,遍身云片斑点,乍有乍无”。然而在临床应用中,此方适用范围远超过了原文中风疹湿疹的范畴,其适应证广、临床疗效显著,这与其严谨的组方结构、药物的选择等密切相关。

1 消风散组方规律探讨

1.1 祛风药为君 对于“十病九痒”的皮肤疾患,风邪是其主要致病因素之一。风有外风、内风之分,内、外风致病各有其特点。外风中人,《素问·调经论》有曰:“风云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孙脉,孙脉满则传入络脉,络脉满则传入经脉。”即外风从外界侵袭皮肤后,始作用于皮肤化生万证,后入里作祟。《素问·咳论》亦指出“皮毛先伤邪气”、“伤于风者,上先受之”,肺居五脏之上,为五脏之华盖,肺主皮毛而卫外失宣,风邪客于肌表而见皮肤疾患。内风则多由于血热、血虚、肝阳上亢、痰热内蕴所致。消风散主要使用于外风袭表所致的皮肤疾患。治疗中《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祛外风的药多以辛散之品为多,如荆芥、防风、羌活、薄荷、蝉蜕、牛蒡子、桑叶、银花等。本方中祛外风的中药有荆芥、防风、蝉蜕、牛蒡子,其中荆芥、防风为方中君药。荆芥性温,味辛苦,入肺、肝二经,主“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善去血中之风。防风性微温而润,味甘苦,为“风药中之润剂”。二者相伍,相辅相成,达腠理,发汗邪,《本草求真》中有云“用防风必兼荆芥者,以其能入肌肤宣散故耳。”牛蒡子、蝉蜕散风热、透疹,止痒,助荆防祛风之力,更能疏散风热透邪。四药合用共助风邪外出。

1.2 祛湿药、清热药合而为用 《素问·风论》、《素问·玉机真脏论》、《素问·生气通天论》、《素问·骨空论》、《灵枢·五色》中均有“风者,百病之始也”之说。风为百病之长,已为古今医家之共识。《临证指南医案》在分析风能全兼五气的原因时指出:“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故日百病之长也。其余五气,则不能互相全兼,如寒不能兼暑与火,暑亦不兼寒,湿不兼燥,燥不兼湿,火不兼寒。”风能鼓荡五气包涵风可鼓动、诱发诸邪之力及风可助长他邪两方面的意思。如饮食不慎,过食肥甘厚味,痰湿内蕴,经外风邪鼓动,原滞重性惰之湿邪借风之力流动全身。且痰湿久郁化火,风火相煽,“火籍风威,风助火势。”而使“火本不燔,遇风冽乃焰”。故本方中以苦参清热燥湿,苍术燥湿健脾为臣,佐以石膏、知母清热泻火,木通利湿清热,体现出中医治病时“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先进理念,对风邪致病的治疗,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治疗思路。且陈氏以苍术、苦参为臣亦有其深刻用意。《外科正宗·痈疽治法总论第二》中提及:“盖疮全赖脾土,调理必须端详。”认为对于皮肤疾患的治疗必先固护脾胃,脾胃固则气血充盛,升降有序,脏腑和谐而利于痈疽的康复。脾喜燥恶湿,《黄帝内经》曰“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苦参、苍术味苦以燥湿,且苍术归脾、胃、肝经,健胃安脾,体现出陈氏“外科尤以脾胃为要”的重要观点。

1.3 佐以入血药物 消风散中入血分的中药包括当归、生地黄、胡麻仁。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卷十·痹》中云“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且在阐述“行痹”治疗时强调“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由此可见血分在风的发生、发展、转归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早在李氏之前,金代李杲《医学发明》中,大秦艽汤治外风入中经络,亦以地黄、当归、芍药养血活血,川芎入血分行气活血治疗。陈实功深受李杲影响,认为“凡疮皆起于荣卫不调,气血凝滞,乃生痈肿”,故以当归养血活血,生地凉血活血共奏血行风自灭之法。同时,自古即有“外风引动内风”之说,生地滋阴,胡麻仁润燥,亦兼顾血虚、血燥生风之嫌。

2 消风散加减方

自古至今,消风散均为治疗皮肤疾患的常用验方之一,多应用于风疹、湿疹等。近年来,基于消风散用药涵括了治疗皮肤病最常用的用药类别:祛风药、清热药、凉血药、祛湿药、滋阴药,临床加减后,其适应证大大扩宽,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皮肤疾患。有学者临床研究发现:消风散治疗接触性皮炎、急性湿疹、急慢性荨麻疹等疗效满意[1-2];用消风散加减治疗银屑病147例,基本痊愈15例,显效96例,好转31例,无效5例,有效率96.6%[3]。

2.1 四物消风散 本方最早出于《医钞类编》卷22,具有养血补血、祛风润燥止痒之功。药物组成为:生地 15 g,当归 10 g,荆芥 7.5 g,防风 7.5 g,赤芍5 g,川芎 5 g,白鲜皮 5 g,蝉蜕 5 g,薄荷 5 g,独活3.5壳,柴胡3.5 g,病机上热入血分,故加强养血、活血、凉血,去清热、燥湿之剂,临床上用于赤白游风,相当于西医的血管神经性水肿。

2.2 消风败毒散 由栀子、连翘、黄芩、黄柏、牡丹皮、赤芍、花粉、滑石、防风、蝉蜕、牛蒡子、当归、甘草、木通组成。功能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用于热毒壅盛之风疹。消风败毒散除治皮肤瘙痒证外,还可治疗面部痤疮患者[4],如疮疖中有脓性分泌物。可合用五味消毒饮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2.3 乌蛇消风散 由僵蚕、牡丹皮、生地黄、独活、赤芍、黄芩、金银花、乌梢蛇、羌活、防风组成,具有祛风清热、凉血解毒之功效。用于皮疹颜色紫黑,夜甚昼轻,遇风则甚而热象不显,时间较长者。乃风热伤血络,血络瘀阻,用乌蛇消风散治之[4],方中赤芍、丹参、牡丹皮,其消风、祛瘀能力较消风散强。

2.4 凉血消风散 胡小玲等[5]对消风散进行加减,组成了凉血消风散,用凉血消风散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30例,以复方青黛丸治疗30例作对照。治疗组PASI积分改善率、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表明凉血消风散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并且疗效优于复方青黛丸,不良反应轻微,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疗剂。

2.5 玉屏消风散 殷新等[6]将82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经数字随机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口服玉屏消风散加减治疗,1剂/d,水煎分2次服用;对照组40例,口服氯雷他定片,10 mg/次,1次/d;2组均连续服用30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月后,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个月后,玉屏消风散复发率小于氯雷他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白彦萍教授运用消风散要点

导师白彦萍教授从事中医皮科临床工作30余年,擅长用中、西医两种方法诊断、治疗各种皮肤病。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荨麻疹、银屑病、过敏性皮肤病、带状疱疹、痤疮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在临床应用中发现,消风散加减、变化对多种风热邪所致的过敏性皮肤疾患均有良好收效。现将其在临床中对消风散的应用心得介绍如下。

3.1 风邪致病,变化多端,对风病的治疗,需考虑风邪特点,照顾其兼夹证。消风散立意深远,组方考究,临证加减时,要灵活变通,不可拘泥自封。

3.2 消风散以祛风药为君,祛湿药为臣,清热、养血活血合而为用,兼顾了风邪致病可能兼有的其他症状,加减此方,对于风湿热邪所致的一类皮肤疾患均有良好收效。

3.3 加减变化:若皮损颜色偏红,可加丹皮15 g、紫草15 g凉血活血;病情较长患者,依据“久病入络”理论,适当加用全蝎10 g、僵蚕10 g;春夏季用药,应兼顾季节气候特点,建议去荆芥,必要时加佩兰12 g。

4 病例分享

现将白彦萍教授用消风散治疗的典型病例分享如下:患者男,57岁,主因“面部红斑伴瘙痒1个月余”就诊。患者1个月余前无明显诱因面颊部出现红斑、脱屑,伴剧烈瘙痒,外院多次就诊,诊为面部皮炎,予以氯雷他定10 mg、盐酸西替利嗪10 mg,1次/d交替口服后,皮损好转,但马上复发,瘙痒减轻不明显。继就诊我科,皮肤科检查:面部弥漫性红斑,可见细小脱屑,以面颊、额部为重。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辨为肺胃蕴热,风热上扰症,治以疏风止痒,清热燥湿。方以消风散加减化裁:荆芥12 g,防风 12 g,生石膏 30 g,通草 12 g,牛蒡子 12 g,知母12 g,苍术 12 g,苦参 15 g,蝉蜕 6 g,荷叶 15 g,生甘草 10 g,生地黄 15 g,山药 30 g,丹皮 15 g。七剂,水煎服,1剂/d。二诊:面部红斑消退,残留少许脱屑,瘙痒减轻一半。原方去荆芥、石膏,加地骨皮15 g,元参10 g,续14剂,皮疹完全消退,瘙痒缓解。随访3个月未再发。

中医学的精髓在于整体观,对于整体观的理解除需将人体视为整体外,还需将疾病视作发展的完整的整体。对于风邪致病所致的皮肤疾患,我们不能单纯的祛风中药治疗,风为百病之长,需关注其兼夹证,予以祛湿、清热等处理。且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注意活血养血以祛风。现代药理研究亦发现,消风散对过敏介质组织胺、慢反应物质引起的豚鼠离体肠管蠕动增强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抑制大鼠颅骨骨膜肥大细胞脱颗粒[7]。且以消风散中的疏风药为主进行拆方配伍研究时发现,消风散原方对过敏性收缩的抑制作用及肥大细胞脱颗粒作用要强于祛风药与祛湿药组合,而后者又强于单纯祛风药。可见,对于风邪致病所致的多种皮肤疾患,尤其是过敏性疾患,祛风、祛湿、清热、活血等多法合用的疗效更佳。

消风散在使用过程中也不必拘泥于风疹、湿疹,其加减方对于风湿热邪所致的一类皮肤疾患均有良好收效。

[1]赵东瑞,程静英,林蓉.消风散临证应用举隅 [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8):529.

[2]侯立军.消风散加味治疗慢性荨麻疹40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8,22(12):81-82.

[3]曹文伦.消风散加减治疗银屑病147例 [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9):577-578.

[4]姚欣艳.熊继柏教授诊治风疹、湿疹中医临床举隅[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1(11):46-47.

[5]胡小玲,朱秀兰.凉血消风散治疗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9,23(5):370-371.

[6]殷新,温玉华.玉屏消风散加减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2,23(3):47-49.

[7]肖洪彬,姚风云,段富津.消风散配伍规律的实验研究 [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4,10(1):25-27.

猜你喜欢

疾患荆芥风邪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荆芥
夏日不忘荆芥香
荆芥香里夏日爽
秋风来时我已交付了温暖
宣肺止嗽合剂辅助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风邪犯肺证患者
藏荆芥化学成分的研究
构筑“健康家庭”,从容应对重大疾患
小狗挨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