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协同理论在高校后勤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2014-08-15徐献忠

关键词: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徐献忠

(浙江海洋学院 后勤服务处,浙江 舟山 316022)

高校后勤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基础性和保障性工作,在学校教学科研、党政管理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后勤经过十多年的社会化实践,增强了灵活性,管理体制进一步清晰化、规范化、科学化。但是目前高校后勤市场还不健全、高等教育改革尚未完善,社会化不可能一蹴而就。

协同学作为一门研究系统协作的科学理论,其思想对加强高校后勤管理,深化后勤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运用协同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来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构建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与水平,为高校有序、稳定、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协同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新华字典的解释的协同是指:各方互相配合或甲方协助乙方做某件事。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斯图加特大学教授哈肯在1976年系统地论述了协同理论,指出千差万别的系统,尽管其属性不同,但在整个环境中,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1]该理论主要研究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机制,认为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是自组织过程的基础,系统内各序参量之间的竞争和协同作用使系统产生新结构的直接根源。从中可知,协同原理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协同效应,又称增效作用,是系统有序结构形成的内驱力,简单地说,就是“1+1>2”的效应。二是序参量原理,系统内部通过协同作用,创造了一只“看不见的手”,驱动着系统各部分排列起来,以同样的方式行事,这只“看不见的手”即“序参量”,这是描述系统有序程度的物理参量。三是自组织理论,是指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形成有序结构,一个系统自组织功能越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也就越强。

因此,系统能否发挥协同效应是由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或要素共同作用决定的。表现在高校后勤管理中,即后勤各服务部门、独立部门必须共同围绕着目标齐心协力,才能带动后勤工作整体发展;相反,如果相互掣肘、离间、不合作,将会使整个后勤工作陷于混乱无序的状态。由此可见,协同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对于我们分析和解决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有关现象和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视角。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就是把高校后勤交由社会去办,学校只管教学、科研、育人;学校原有的后勤机构人员逐步与学校分离,走向社会。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呈现了更加复杂的局面,后勤内部分工更加细化,部门也更加细分;同时,高校后勤走向社会,加大了对外交流和沟通,对外接触更加频繁。将协同理论运用到后勤管理中,运用到后勤社会化改革中,有利于整合高校后勤资源,协调后勤人员、组织、环节之间的匹配关系,促进各科室、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知识共享与工作协同,从而共同实现组织目标。

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状和形势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起始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为了保障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的需要,1999年至2002年,国务院连续四年组织召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探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关问题,并于2000年1月转发了教育部等六部委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高校将用三年左右时间基本实现高校后勤的社会化。各地方、各部门、各高校精心安排、积极探索、共同努力,陆续实行社会广泛参与、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一)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的成效

十余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有力地保障了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其成效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了思维模式,为后勤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由学校(政府)无偿提供后勤服务的传统思维范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在广大教职工与学生中逐步确立起来。思想观念的转变是改革取得的最大成绩,尽管这种转变还没有到位,但为进一步深化社会化改革,促进高校后勤长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2.增加了资金投入,为后勤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加快和改善了后勤设施设备建设。根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从1998年到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由原来的359余万人增加到了2536余万人。在高校不断扩招的形势下,学生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明显的改善,全国生均住宿面积由6.48平方米增加到8.79平方米,生均食堂面积保持在1.26平方米左右,就餐环境也有明显改善。[2]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社会资金、银行贷款的注入,后勤设施保障是否跟得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3.构建了新型机制,为后勤发展输入新鲜血液

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初步建立了一套与市场经济相衔接的高校后勤服务体制或机制。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经营性后勤服务职能逐步剥离,适应市场经济的劳动关系逐步建立。首先,建立了自主经营的后勤服务实体,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实行新的人事制度、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其次,引进社会企业承担部分后勤服务项目的管理,由社会企业向学校提供服务。二是市场机制在后勤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得到了加强,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在后勤服务中得到了尊重和体现,后勤服务的专业化、标准化、精细化水平显著提高,服务质量明显改善,师生后勤服务满意度大大提高。

4.减轻了学校负担,为后勤发展带来内力支持

通过后勤社会化改革,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校对于后勤服务工作的经费投入和精力投入,为学校集中财力和精力致力于教学科研工作创造了条件。同时,初步建立起了与劳动效力和质量相联系的分配制度,极大地激发了后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后勤服务效率,改善了后勤员工的福利待遇。相反,后勤服务的创收往往反哺高校教学、科研。

(二)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后勤社会化改革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到目前为止,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还远未完成,后勤运行之中还存在诸多不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观念不到位。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高校领导、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对后勤社会化改革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思想观念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后勤服务自我供给的思维范式上,“等看”思想严重,缺乏开拓创新精神;二是部分后勤系统干部职工思想认识不足,改革信心不足,留恋传统的服务模式,留恋“大锅饭”、“铁饭碗”,顾虑乃至阻碍相关改革的实施;三是部分师生员工习惯于享受传统的福利服务,对后勤社会化改革不适应、不理解。以上三个方面思想观念的不到位,必将阻碍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实施。

2.制度安排不匹配

主要体现在国家层面上财政、资产、工商、税收、水电、质管等等相关政策的缺失,形成了后勤社会化改革推进过程中从操作层面来说高校本身不可逾越的沟壑。

3.体制机制不协调

学校管理部门对后勤“统、管、包”的习惯工作方式没有完全转变,后勤系统“等、靠、要”的思想观念也没有彻底根除。在需要投资时,学校希望后勤社会化;在需要服务时,学校又希望后勤福利化、无偿化,学校既要求后勤按市场化、企业化来运行,又要求按行政事业单位的规范来进行管理。体制和机制上的不协调,使后勤社会化改革经常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4.员工素质不健全

大部分高校后勤自社会化改革实施以来,产生了新的劳动人事关系,实行了聘用制,聘用合同工占后勤员工总数的80%以上,为学校高层次人才建设腾出了空间,但后勤员工队伍特别是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长期得不到有效补充,使得后勤队伍文化层次不高、技术力量不强、年大体弱偏多,严重影响服务质量的提高和社会化改革的可持续推进。

以上后勤改革的困境致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倍受质疑,使改革实践者陷入迷茫。但近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教育部有关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进一步明确,并且提出了解决社会化改革过程中有关难点问题的方法思路。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韩进2010年9月在《中国教育报》撰文《加强宏观管理,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中指出,要深化高校后勤改革,一是尽快出台《关于建立高校学生食堂长效运行机制的意见》;二是研究制定《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三是与有关部门共同制定关于学生食堂和学生公寓免税的长效政策;四是转变后勤管理方式,引导社会中介组织参与高校后勤管理,成立中国教育后勤协会;五是筹备召开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六是积极开展“农校对接”改革试点,做好鲜活农产品基地直供高等学校食堂试点工作。[2]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则在2011年全国高校后勤改革座谈会上,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绩给以了充分肯定,并深刻分析了影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深入发展的相关问题,指出要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指导下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完善公益性投入与市场化运营相结合的高校后勤运行机制,建立“政府履行职责,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行业自律管理,部门依法监管”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体系。[3]

三、引入协同理念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当前关于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进一步明确,我们的工作是如何做好社会化改革这篇文章。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把高校后勤作为一个系统,深化这个系统的社会化改革,从系统外部来看,必须处理好与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政策制度安排上的协调,包括社会力量和企业进入高校后勤服务的相关引导性、激励性政策制度的设计,做到内外协同;从系统内部来看,在学校的层面上考虑,必须处理好与教学、科研及其它系统改革的关系,处理好内化(培育服务实体)与外化(引入服务实体)的关系,处理好体制与机制的协调,要解决师生的思想认同问题,做到内部协同;从系统本身来看,必须要处理好各项专业性服务改革的协调推进问题,同时要提高和统一后勤干部员工的思想认识,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做到系统本身协同。另外,在大力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同时,要解决组织开展社会化改革相关理论的研究,不断深化对社会化改革的认识,并指导和推进社会化改革的实践,做到研究与实践的协同。

(一)进一步完善政策配套,营造良好的外部协同环境

政策支持与协同,对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起着保障性作用。政府有关财政、资产、税务、工商、物价、劳动人事等的政策是否配套,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影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化和总进程。当前,要着力完善以下政策的配套:一是资产管理政策,明确后勤资产的属性、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划分的标准,保值的要求等;二是财政政策。重点解决公益性投入问题,明确投入的领域、投入的标准、分担的比例,确立长效的公益性投入机制;三是税务政策,明确高校后勤服务(含引入的服务企业)税收的长效减免优惠政策;四是工商政策,制定高校后勤企业的特殊管理办法,明确社会企业的准入标准和管理要求;五是物价政策,科学合理地确定高校后勤服务的各项收费标准,要研究服务成本核算办法,探索建立与CPI联动的收费体系;六是劳动人事政策,根据高校后勤服务的特殊性,明确相关劳动人事政策。要努力使这些政策从制度层面上升到法律层面。

(二)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营造良好的人文协同环境

思想认识是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础。思想认识不统一,社会化改革的基础就不牢固,就容易受到影响和出现反复。当前,我们认为第一是要进一步加强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方向、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宣传教育,扩大公众和师生的知晓面,提高公众和师生的认知能力,避免后勤系统热热闹闹,其它人员冷冷清清;第二是要解决领导的认识问题,各级领导要关心、重视和支持社会化改革,要像抓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改革一样抓后勤社会化改革,要加大对社会化改革的问题研究和经费投入,保持各项改革的协调性和协同性,避免社会化改革就是甩包袱、卸责任的不正确思想;第三是要解决高校师生长期在计划经济、事业单位中形成的无偿、福利等思维定势和行为倾向,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第四是要解决后勤系统员工的思想认识问题,要积极投身改革,要破除等、靠、要的思想,要强调质量效益,要处理好市场经济性、社会教育性的关系,在改革中实现服务育人。

(三)进一步推进实践探索,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在于实践,在实践探索中总结经验、不断完善,不断前行。当前,在实践探索方面,我们认为重点要解决的问题一是要协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使之相匹配、相衔接、相协调,减少冲突和矛盾,避免事业化管理的体制与市场化运行的机制相冲突引起的不协调;二是选择适应学校以及学校所在地方实践的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模式,根据实际情况,既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地培育本校自己的后勤服务实体(内化),又要稳步地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外化),选择引入优质服务资源(企业),最大限度地实现后勤资源的优化配置,后勤社会化改革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的、通用的改革模式,只有符合本校、本地区实际的、因地因校制宜的、内化外化协同的模式,就是好的改革模式;三是除了政府之外,学校也要落实后勤公益性投入中学校应该承担的份额,包括对学校自己的后勤企业以及引入的社会企业,这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学校和政府一样应该承担的责任,否则这部分负担就会转嫁到学生身上;四是要切实加强后勤员工队伍建设,我们一方面要通过社会化改革推进后勤用工制度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领导人事制度,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从后勤改革长期深入推进需要出发,切实加强后勤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两支队伍建设,针对后勤队伍的现状,我们认为在近阶段学校可以考虑给以一定比例的正式员工编制,以增强这些岗位的吸引力。

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与这项改革相关联的所有系统协调一致、协同推进。我们应该继续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管理理念,采取有效措施深化社会化改革,为高等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我们相信通过政府的政策配套支持、学校的关心重视支持、广大师生的理解配合支持,这项改革肯定会不断深入推进,适应高校实际的新型后勤服务保障体系会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

[1]MBA智库百科:协同理论[EB/OL].[2013-08-20].http://wiki.mbalib.com/wiki/%E5%8D%8F%E5%90%8C%E7%90%86%E8%AE%BA.

[2]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同志在2011年全国高校后勤改革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1-06-03)[2013-08-20].http://www.21caas.com/details/index.php/news/2011-06/43325/.

[3]韩进:加强宏观管理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EB/OL].(2010-09-05)[2013-08-20].http://www.jyb.cn/Theory/jyfz/201009/t20100905_386454.html.

猜你喜欢

高校后勤后勤社会化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社会化服务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高校后勤基层党组织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发挥
高校后勤管理内部关系研究
后勤服务
高校后勤管理问题及其原因初析
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能力生成探究
新形势下完善军队后勤管理体系的思考
关于构建战区联合作战后勤聚合保障体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