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主要特征

2014-08-15刘大明李春月李博

科技视界 2014年17期
关键词:高校特征

刘大明 李春月 李博

【摘 要】本文对我国高校现行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制定的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提出构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方向,并论证其主要特征,以期构建出适应时代要求的最优化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为高校体育课程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特征

0 引言

高校体育作为学生接受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和培养终身体育习惯的最重要环节,将对学生今后从事终身体育锻炼产生重要影响。然而,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以竞技技术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还普遍存在,传统的技能掌握式教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致使大学生体育兴趣弱化现象逐年加重,身体素质近20年持续下降。因此,本课题通过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进行深入探索,结合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的文件精神和时代背景,提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方向、论证其应体现的主要特征,以期为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方向

1.1 指导思想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应以《指导纲要》为指导,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传授学生健康知识、体育技能,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形成个人体育专长,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和体育欣赏的能力,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1.2 培养目标

课程培养目标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任务的确定以及课程的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指导纲要》对高校公体课提出以下基本培养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掌握体育竞赛的欣赏方法,能够欣赏和评论体育比赛。

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2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主要特征

2.1 教育观念的更新化

更新教育观念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先行环节,对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更新教育观念的过程中,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全方位的教育观念和终身体育的思想,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因材施教,注意发展学生的良好个性和特长,全面提高学生的运动知识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全面复合型人才。

2.2 项目设置的多元化

近年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逐渐由传统的固定班级制改变为选项课制,在项目设置上有了进一步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不够,一些被大学生喜欢而又实用的休闲运动项目并没有在高校中全面开设。

通过调查统计,10所高校全部开设了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和武术传统运动项目,而开设羽毛球、轮滑、游泳、跆拳道、艺术体操、形体训练等休闲运动项目的高校在50%以下,网球、体育舞蹈和健美的开设率也仅为60%,说明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还是以开设传统运动项目为主,休闲运动项目只是有选择地开设。而从600名大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小球项目和休闲运动项目还是非常受欢迎的,所以高校公共体育的项目设置应拓宽口径,坚持传统运动项目和休闲运动项目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体现多元化的特点,以满足大学生的选项要求和学习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教学大纲的规范化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一定要严格遵循《指导纲要》的具体要求,明确课程性质和课程目标,制定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课程评价,为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指明方向。同时,教学大纲还要对学生应掌握的运动知识、技能、身体素质和能力的指标范围及所要达到的标准进行详细的说明,从而为高校体育教师进行教学提供有利依据。

2.4 教材内容的适用化

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教材,大多以介绍各体育专项的技战术为主,由于教材的竞技性内容繁多,使用的语言文字较专业化,致使大学生在体育教材使用效果上并不理想。所以,高校公共体育教材的建设应该从学生的社会适用性出发,紧密围绕新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需求,尽量减少竞技性过高的教材,适当增加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健身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基本身体素质和健身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考虑从各地区、各院校的具体教学情况出发,编写适应各地高校自身特点的校本教材。

2.5 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高校公共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依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广泛研究各式教学方法为自身教学服务。不仅要掌握传统的语言法、直观示范法、完整与分解法、预防与纠错法、游戏法、比赛法;还要掌握现代化的程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表象教学法、领会教学法、掌握教学法等。通过自己坚实的知识储备,合理有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多边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并要做到因材施教。

2.6 考核评价的灵活化

贯彻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考核内容和方法应该灵活而富有弹性。不应以一次技术考试就判定学生的成绩,应采用主观评定与客观评定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改变传统的(达标+技评)固定模式,增加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动机评定,考核学生健身、实践及创新能力的内容。在技术考核中对竞技性要求过高的内容应适当降低标准。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全面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进行评定。

3 结束语

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在保持原有课程优势基础上的理性改革,并不是盲目的、随意的、胡乱的变革。构建新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同时,必须要处理好两个重要问题:其一,课程理念和课程体系构建如何以人为本;其二,课程体系如何通过改革实现整体优化。两个问题之所以重要,因为前者关系课程体系改革以什么为目标和如何达到目标的问题,而后者则关乎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和成效。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M].北京:国家教育部与国家体育总局,2002.

[2]陈小蓉,顾渊彦.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毛振明,赖天德.解读中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4]季克异.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中国学校体育,2002(6):1-2.

[5]张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重视终身体育教育[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3):72.

[责任编辑:孙珊珊]

猜你喜欢

高校特征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如何表达“特征”
不忠诚的四个特征
抓住特征巧观察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线性代数的应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