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口公里格网数据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分析
2014-08-15马犇等
马犇等
【摘 要】本文以安徽省全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研究对象,利用ArcEngine开发组件在应急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管理及空间分析功能,综合避难场所的可容纳人数和人口密度公里网格数据等影响因素对避难场所适宜性的分布进行分析评估,为今后避难场所的建设和规划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GIS;公里个网数据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不断集中,地震应急避险的问题也愈发突出。由于我国乃至我省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开展较晚,多数旧城区在规划和建设时没有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问题加以考虑,导致如今在建设过程中,限于周边安全环境、人口布局、地震地质背景等因素的原因,无法使避难场所的分布和功能达到最优化。如何规划和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解决上述问题、建立安全城市的重要措施,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通过全面收集安徽省16个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资料数据,结合安徽省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并参照安徽省人口公里格网数据,对避难场所分布进行缓冲区分析评估,并对其分布合理性进行评判,从而为今后避难场所的规划选址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1 研究内容
1.1 概念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emergency shelter for earthquake disasters)是震前预报发布后或震时为受灾的人民群众提供应急疏散和临时生活的相对安全的场所.是城市总体规划、综合防灾管理的重要对象。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包括城市广场、停车场、运动场、城市各类绿地、防灾据点等。我国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都必须规划建设满足避难需求的各类地震应急避难疏散场所,并对其实施有效管理,使其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
1.2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数据对象为全省16市已建成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共330余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地市局2013年上报材料,主要属性有场所名称、经纬度、占地面积、可容纳人数等。
此外本文还参照了全省人口公里格网数据(数据截止2010年)对应急避难场所分布的合理性进行研究。公里格网数据是将研究区域按照统一的标准划分为若干个1公里×1公里的像元,每个像元被赋予一个标识和一个属性值。其中标识值标识该像元的空间数据,属性值标识该格网的专题属性值。是一种对专题数据进行格网化表达的1公里×1公里空间数据,能够较直观准确的反映专题数据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特征。它将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数据转变为以公里格网为单位,避免了行政区划分割造成的数据分配错误,从而保证了灾情快速评估结果的有效性。
2 研究方法
2.1 技术方法
根据避难场所可容纳的人数与避难场所所处区域的人口公里格网数据计算出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再以避难场所中心的经纬度定位画圆,并辅以人口公里格网数据中人口密度的直观体现,分析得出应急避难场所覆盖的范围和存在的“空区”。
从图2可以分析得出,合肥市辖区范围内,避难场所的分布较为集中,人口公里格网数据中颜色较深、人口较为密集区域基本都被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所覆盖,市辖区北部略有不足,而周边各县的避难场所的数量略显不足,部分县区的避难场所分布不尽合理,避难场所建设与人口分布情况有不协调之处,存在避难场所空区。
从图3分析得出,滁州市辖区人口较为密集区域的避难场所建设和分布基本满足城区人口需要,凤阳县的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相对滞后,其他县区也都存在一些数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等现象。
3 结果与讨论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系统工程,是构建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避难场所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依法保障公共财政的长期投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城市建设同协调。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该本着“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方参与、共同建管、平震结合、一所多用”的根本原则,只有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协调地震、财政、规划、园林、等部门,广泛参与,统筹规划,才能促进安徽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向着功能齐全、职责分明、管理有序、建管结合、一所多用的良好模式发展。
此外,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可以借鉴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各种方法,借助先进的RS、GIS技术,选取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指标,建立合适的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可达性、适宜性的分析,也可以利用最新的复杂模型,譬如神经网络模型等进行更复杂的分析评价。此外,还可以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对于有大量应急避难场所的城市或地区,进行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分区研究,为城市应急避难工作提供相关数据,以加强城市的应急避难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及管理机制研究[J].城市,2009,08:74.
[2]李继东,周长兴,荣博,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以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08(4).
[3]杨文耀,林伟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8(z1).
[4]周天颖,简甫任.紧急避难场所区位决策支持系统建立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1(3).
[责任编辑:曹明明]
【摘 要】本文以安徽省全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研究对象,利用ArcEngine开发组件在应急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管理及空间分析功能,综合避难场所的可容纳人数和人口密度公里网格数据等影响因素对避难场所适宜性的分布进行分析评估,为今后避难场所的建设和规划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GIS;公里个网数据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不断集中,地震应急避险的问题也愈发突出。由于我国乃至我省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开展较晚,多数旧城区在规划和建设时没有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问题加以考虑,导致如今在建设过程中,限于周边安全环境、人口布局、地震地质背景等因素的原因,无法使避难场所的分布和功能达到最优化。如何规划和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解决上述问题、建立安全城市的重要措施,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通过全面收集安徽省16个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资料数据,结合安徽省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并参照安徽省人口公里格网数据,对避难场所分布进行缓冲区分析评估,并对其分布合理性进行评判,从而为今后避难场所的规划选址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1 研究内容
1.1 概念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emergency shelter for earthquake disasters)是震前预报发布后或震时为受灾的人民群众提供应急疏散和临时生活的相对安全的场所.是城市总体规划、综合防灾管理的重要对象。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包括城市广场、停车场、运动场、城市各类绿地、防灾据点等。我国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都必须规划建设满足避难需求的各类地震应急避难疏散场所,并对其实施有效管理,使其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
1.2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数据对象为全省16市已建成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共330余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地市局2013年上报材料,主要属性有场所名称、经纬度、占地面积、可容纳人数等。
此外本文还参照了全省人口公里格网数据(数据截止2010年)对应急避难场所分布的合理性进行研究。公里格网数据是将研究区域按照统一的标准划分为若干个1公里×1公里的像元,每个像元被赋予一个标识和一个属性值。其中标识值标识该像元的空间数据,属性值标识该格网的专题属性值。是一种对专题数据进行格网化表达的1公里×1公里空间数据,能够较直观准确的反映专题数据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特征。它将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数据转变为以公里格网为单位,避免了行政区划分割造成的数据分配错误,从而保证了灾情快速评估结果的有效性。
2 研究方法
2.1 技术方法
根据避难场所可容纳的人数与避难场所所处区域的人口公里格网数据计算出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再以避难场所中心的经纬度定位画圆,并辅以人口公里格网数据中人口密度的直观体现,分析得出应急避难场所覆盖的范围和存在的“空区”。
从图2可以分析得出,合肥市辖区范围内,避难场所的分布较为集中,人口公里格网数据中颜色较深、人口较为密集区域基本都被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所覆盖,市辖区北部略有不足,而周边各县的避难场所的数量略显不足,部分县区的避难场所分布不尽合理,避难场所建设与人口分布情况有不协调之处,存在避难场所空区。
从图3分析得出,滁州市辖区人口较为密集区域的避难场所建设和分布基本满足城区人口需要,凤阳县的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相对滞后,其他县区也都存在一些数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等现象。
3 结果与讨论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系统工程,是构建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避难场所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依法保障公共财政的长期投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城市建设同协调。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该本着“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方参与、共同建管、平震结合、一所多用”的根本原则,只有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协调地震、财政、规划、园林、等部门,广泛参与,统筹规划,才能促进安徽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向着功能齐全、职责分明、管理有序、建管结合、一所多用的良好模式发展。
此外,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可以借鉴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各种方法,借助先进的RS、GIS技术,选取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指标,建立合适的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可达性、适宜性的分析,也可以利用最新的复杂模型,譬如神经网络模型等进行更复杂的分析评价。此外,还可以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对于有大量应急避难场所的城市或地区,进行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分区研究,为城市应急避难工作提供相关数据,以加强城市的应急避难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及管理机制研究[J].城市,2009,08:74.
[2]李继东,周长兴,荣博,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以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08(4).
[3]杨文耀,林伟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8(z1).
[4]周天颖,简甫任.紧急避难场所区位决策支持系统建立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1(3).
[责任编辑:曹明明]
【摘 要】本文以安徽省全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研究对象,利用ArcEngine开发组件在应急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实现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展示、管理及空间分析功能,综合避难场所的可容纳人数和人口密度公里网格数据等影响因素对避难场所适宜性的分布进行分析评估,为今后避难场所的建设和规划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关键词】应急避难场所;GIS;公里个网数据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不断集中,地震应急避险的问题也愈发突出。由于我国乃至我省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开展较晚,多数旧城区在规划和建设时没有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问题加以考虑,导致如今在建设过程中,限于周边安全环境、人口布局、地震地质背景等因素的原因,无法使避难场所的分布和功能达到最优化。如何规划和建设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是解决上述问题、建立安全城市的重要措施,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通过全面收集安徽省16个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资料数据,结合安徽省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并参照安徽省人口公里格网数据,对避难场所分布进行缓冲区分析评估,并对其分布合理性进行评判,从而为今后避难场所的规划选址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1 研究内容
1.1 概念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emergency shelter for earthquake disasters)是震前预报发布后或震时为受灾的人民群众提供应急疏散和临时生活的相对安全的场所.是城市总体规划、综合防灾管理的重要对象。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包括城市广场、停车场、运动场、城市各类绿地、防灾据点等。我国城市尤其是大中型城市都必须规划建设满足避难需求的各类地震应急避难疏散场所,并对其实施有效管理,使其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
1.2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的数据对象为全省16市已建成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共330余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地市局2013年上报材料,主要属性有场所名称、经纬度、占地面积、可容纳人数等。
此外本文还参照了全省人口公里格网数据(数据截止2010年)对应急避难场所分布的合理性进行研究。公里格网数据是将研究区域按照统一的标准划分为若干个1公里×1公里的像元,每个像元被赋予一个标识和一个属性值。其中标识值标识该像元的空间数据,属性值标识该格网的专题属性值。是一种对专题数据进行格网化表达的1公里×1公里空间数据,能够较直观准确的反映专题数据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特征。它将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数据转变为以公里格网为单位,避免了行政区划分割造成的数据分配错误,从而保证了灾情快速评估结果的有效性。
2 研究方法
2.1 技术方法
根据避难场所可容纳的人数与避难场所所处区域的人口公里格网数据计算出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再以避难场所中心的经纬度定位画圆,并辅以人口公里格网数据中人口密度的直观体现,分析得出应急避难场所覆盖的范围和存在的“空区”。
从图2可以分析得出,合肥市辖区范围内,避难场所的分布较为集中,人口公里格网数据中颜色较深、人口较为密集区域基本都被避难场所的服务半径所覆盖,市辖区北部略有不足,而周边各县的避难场所的数量略显不足,部分县区的避难场所分布不尽合理,避难场所建设与人口分布情况有不协调之处,存在避难场所空区。
从图3分析得出,滁州市辖区人口较为密集区域的避难场所建设和分布基本满足城区人口需要,凤阳县的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相对滞后,其他县区也都存在一些数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等现象。
3 结果与讨论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系统工程,是构建防震减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把避难场所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依法保障公共财政的长期投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城市建设同协调。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该本着“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多方参与、共同建管、平震结合、一所多用”的根本原则,只有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积极协调地震、财政、规划、园林、等部门,广泛参与,统筹规划,才能促进安徽省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向着功能齐全、职责分明、管理有序、建管结合、一所多用的良好模式发展。
此外,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可以借鉴目前已经比较成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各种方法,借助先进的RS、GIS技术,选取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指标,建立合适的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应急避难场所的安全性、可达性、适宜性的分析,也可以利用最新的复杂模型,譬如神经网络模型等进行更复杂的分析评价。此外,还可以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对于有大量应急避难场所的城市或地区,进行应急避难场所适宜性分区研究,为城市应急避难工作提供相关数据,以加强城市的应急避难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及管理机制研究[J].城市,2009,08:74.
[2]李继东,周长兴,荣博,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以北京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08(4).
[3]杨文耀,林伟明.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08(z1).
[4]周天颖,简甫任.紧急避难场所区位决策支持系统建立之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1(3).
[责任编辑:曹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