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处置的困境与突围
2014-08-15王广仁
王 军,王广仁
(1.军事交通学院 政治部,天津300161;2.军事交通学院 杂志社,天津300161)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范围全球化、速度即时化、信息海量化、身份隐匿化等特点,使得政府和军队对网上涉军敏感信息的控制力明显减弱,越来越多的涉军敏感信息被爆料甚至恶意炒作,严重影响了军队形象,直接损害了国家和军队利益。因此,科学分析当前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面临的严重态势,正确认识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处置中存在的困难,深入研究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处置的基本途径,对于维护我军形象、确保国家和军队安全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传播的严重态势
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传播是我军政治工作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提供的信息,截至2012 年底,国内涉军网站、论坛达5 000 多家,境外反动网站2 000 多家,各类涉军信息十分庞杂、真伪难辨,防范和管控难度较大,互联网涉军信息传播面临着严重的态势,日益成为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和平演变”的重要推手和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要阵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极力兜售反动思想,不断加大对我攻击渗透力度
多年来,境内外敌对势力一直没有放弃对我军队人员的和平演变。互联网技术兴起后,他们马上转移阵地,以互联网为平台,打着“民主政治”的旗号,对我军的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横加指责、恶意攻击,大肆散布“军队非党化、非政治化”和“军队国家化”等反动言论,试图通过攻击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搞乱官兵思想,削弱我军的政治优势,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1.2 恶意炒作新型武器装备,大肆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
国际舆论对我研发试验武器装备的关注度持续攀升,我反导武器试验、新型战机试飞、航天发射、航母平台试航等都成了境内外涉军舆情的焦点。西方媒体对我新型武器装备试验进行有针对性的网络舆论炒作,从时间上看,主要集中在3 个阶段:一是在我新型武器装备试验任务实施前,进行猜测性报道,散布谣言;二是在我新型武器装备试验任务实施中,或鼓吹捧杀,或有意贬低,或恣意污蔑;三是在我新型武器装备试验任务结束后,妄加评论,恶意攻击,大肆渲染“中国军事威胁论”。如我航母试航信息披露当天,网上新增有关航母信息就达46 万多条,“中国航母”一跃进入百度“热词排行榜”前3 名。西方各大媒体有关“中国航母将打破亚太军力平衡”“中国将与美国争夺西太平洋霸权”的论调甚嚣尘上。
1.3 高度关注重大军事活动,主观揣测“解放军新动向”
每逢我军有重大演习、训练和军事活动,境外媒体都瞪大眼睛,试图从我军演训活动中发现什么蛛丝马迹,再通过互联网上一些所谓的“特邀评论员”“军事专家”对我军行动妄加评论[1]。特别是我海军、空军、第二炮兵部队在敏感地区、敏感海域、敏感时段举行的训练演习,成为境外媒体进行歪曲报道、散布负面信息的重点内容。如2012年6 月份,我海军舰艇编队穿越宫古海峡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域进行计划内例行性训练,就引发了不小的炒作。日本《产经新闻》网、《读卖新闻》网和美国《华盛顿时报》网的一些专栏作家纷纷发文,称“中国突破第一岛链,将与美国争夺西太平洋霸权”。
1.4 刻意放大个别涉军事件,抹黑丑化我军形象
网络的开放性、无界性、实时性、互动性等特征,使得国内外舆论互动非常快。国内媒体一有不良涉军敏感信息,境外媒体马上就会跟风炒作,抹黑丑化我军形象。如2011 年10 月30 日凌晨,中国移动广东分公司员工方某酒后驾驶牌照为“空N39144”的假军车撞死4 名公路工人,消息一出,境外反动网站迅速介入炒作,称“解放军军车享有特权”“中国军队很腐败,私家车都能上军牌”等,极力抹黑丑化我军形象。特别是近年来,境外反动媒体针对我部分退伍、复转军人的待遇诉求问题,利用网络煽动退伍、复转军人上访“维权”,将攻击矛头直接指向党和政府,更是对国家和军队形象造成了严重破坏。
1.5 紧紧围绕周边热点敏感问题,歪曲解读我军事部署
当前,我国周边地区各种利益和矛盾错综复杂,地缘战略竞争加剧,一些热点敏感问题持续升温,国际社会就我如何应对朝鲜半岛危机、中日东海油气田、南海主权、中印边界纠纷等问题极为关注,对我军的立场态度和动向意图极为敏感,不实报道和歪曲解读此起彼伏。比如近年来印度媒体就不断围绕中印边境问题释放一些攻击性、煽动性的言论,时常就“藏区军事演习”“中印边境部署”“兰州军区兵力调动”“新型武器装备列编”等问题作猜测性报道,妄图挑起印度民间的反华情绪,恶化中印双边关系。
2 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处置面临的主要困难
从目前来看,受境内外敌对势力加紧利用互联网对我进行“和平演变”“网络水军”不断涌现,以及手机、平板电脑、微博、微信等通信工具与平台广泛普及应用的影响,互联网生态环境变得更加恶劣,涉军敏感信息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给我有效处置这类信息带来极大的不便。
2.1 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传播速度快,有效管理控制难
由于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匿名性、快捷性,使得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没有任何限制。只要公众愿意,电脑、手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渠道,文字、照片、录音、录像都可以无限量上传,论坛、博客、微博、微信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的方式,使得任何热点敏感信息都可以毫无障碍地瞬间传遍世界[2]。这也造成当军队和地方网络管理部门发现涉军敏感信息时,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信息源,更难在网络上阻止信息传播。近年来被网民炒作的多起涉军敏感信息,都是在事发后不到半小时内由网民通过手机微博传播到互联网上的。
2.2 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传播面广,彻底封堵删除难
由于网络的跨时空性和跨国界性,当信息一旦传播开,无论在世界哪个角落,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就都可以看到这些消息。由于涉军敏感问题常常都是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也必然会成为各种网络媒体吸引眼球的“热门话题”,许多网站为了网络流量,争相转载这些涉军敏感信息,导致每个涉军敏感信息都可能存储在成千上万的网页中,很难完全进行封堵和删除。近年来发生的几起涉军敏感问题,至今都可以在网上检索到部分信息。
2.3 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传播内容杂,公共舆论引导难
通过网络媒体发布出来的信息,其真实性常常是难以分辨,很容易被利用来进行各种造谣、欺骗、破坏等活动,引发网络舆论危机。特别是部队发生案件问题后,一般都要在认真调查核实相关情况后再逐级上报,这一过程需要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而相关虚假信息往往会在很短时间内在互联网上传播开来。甚至有个别单位存在侥幸心理,发生问题后瞒报谎报,错过了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等相关部门掌握有关情况后,互联网上已经有了大量炒作的帖子,致使处置难度增大,即使事后进行澄清,也很难再对公众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严重损害了军队形象。
2.4 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管理力量薄,第一时间处置难
按照总部要求,目前军队一些单位初步建立了网络舆论监控系统,但由于受技术力量限制,工作效率较低,采集到的有关信息也不够完整,很难对网上涉军敏感信息进行实时检索和发现,也就不能在第一时间内协调公安机关进行封堵删除,导致了防范和处置工作的滞后。同时,如果要达到封堵、过滤、删除涉军敏感信息的目的,军队还需依靠公安机关相关部门的配合和协助,客观上也增加了处置工作的难度。
3 正确处置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的基本路径
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处置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军政治工作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必须在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处置的应急响应机制建设、舆论引导、专业人才培养、军地协作机制建设以及信息产生的源头控制上下功夫。
3.1 建立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的应急响应机制
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如果处置不当,会给军队形象和单位建设带来严重影响,必须引起军队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防范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领导小组,由本单位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安全保卫工作的副职领导任副组长,保卫、军务、通信、群秘、干部等部门领导为组员,发现问题后迅速制定应对措施,迅速展开应急处置。二要完善应急响应流程。建立健全网上获取信息、网下迅速查证、第一时间公开、网上权威发布、组织正面引导的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处置流程,并结合单位实际不断修改完善。三要把握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处置的“三快”原则。即查证信息真相快,第一时间现场调查取证,尽快查清涉军敏感信息的事实真相;会议研究处置快,查清事实真相后,迅速召开会议,研究处置方案;网上舆论引导快,发现网络涉军敏感信息后,应由专门的网络舆论引导员立即发布跟帖,公开表明部队立场,公布处理结果。通过及时、快速的反应,避免事态被歪曲放大[3]。
3.2 搞好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的舆论引导
处置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要积极抢占舆论阵地,加强正面引导,挤压负面信息存在的空间。一要抢先表明处理态度。发现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后,第一时间向单位主官报告,并及时上网表明部队态度,取得网民信任,防止负面言论在网上传播蔓延。二要抢先说明处理情况。经过证实涉军敏感信息是谣言的,要及时公开事实真相,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证实涉军敏感信息属实的,要冷静应对,稳妥回应公众疑问,及时作出合理解释,有效化解危机,最大限度减少涉军敏感信息带来的
负面影响。三要加强分析研判。密切跟踪网上涉军敏感信息传播走向,科学判断其可能产生的后果,及时修改完善信息处置方案。四要注重发挥网络评论员的作用。及时批判和反击负面舆论,发布客观、准确的正面信息,有效引导舆论走向。
3.3 加强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处置队伍建设
目前,军队各级对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处置工作都非常重视,建立了舆论监测中心,构建了网络监控平台,并抽调专人负责,对正确处置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部队的涉军敏感信息处置人员没有正式编制,只能从其他部门借调或者由相关人员兼职,导致人员流动速度快,队伍不稳定。此外,处置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的专业性较强,人才培养周期长,容易造成人才学用脱节和工作被动。因此,必须尽快解决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处置人员的编制问题,打造一支专门的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监测侦查队伍。同时,不断加强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的舆论引导力量建设,抽调政治意识强、文字功底好、具备较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问题处理把握能力的政工干部,积极开展网上舆论斗争,在常态宣传和应急处置中发挥网上生力军的作用。
3.4 深化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处置的军地协作机制
在互联网信息发布、传播和处置方面,地方相关部门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队伍。军队在涉军敏感信息处置问题上,要加强与地方相关部门的协作,有效控制涉军敏感信息给部队建设带来的危害。一要强化军地配合意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与地方相关部门的协作,把控制事态、保持部队和社会稳定、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作为共识,自觉做到在思想上同心、工作上同步、处理上同行;二要建立一套稳定、高效的联合处置机制,确保一旦发生涉军敏感信息,特别是复退军人上访、军地军民纠纷等问题时,驻地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能迅速到达现场,协调部队做好教育疏导工作,尽力化解矛盾,有效控制事态,严防矛盾问题叠加,严防事态激化升级;三要加强分析研究,认真解决民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和正当诉求,做好有关善后工作,严防当事人或围观群众将问题传播到网上,被敌对势力乘机炒作利用。
3.5 做好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源头防控工作
从源头上防止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的产生,是科学处置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的关键。一要坚持防范与打击并重的原则,狠抓源头性、基础性工作落实,构建网上网下相结合的综合防控体系;二要加强教育引导,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和官兵思想实际,扎实开展形势政策、政治纪律和“四反”教育,持续抓好“崇尚军人荣誉、维护军队形象”专题教育,强化官兵的形象意识、纪律意识和保密意识;三要严格部队管控,在人员外出、野外驻训、地方军训等与地方群众接触过程中,加强人员、车辆、装备、通信管控;四要抓好排查整治,每次安全检查都要将官兵家庭上网、手机使用管理等作为必查内容,及时整治违规上网情况,定期排查涉军QQ 群,协调有关单位进行删除。
4 结 语
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传播处置不当,会给国家和军队形象带来严重损害。军队政治工作要高度重视当前互联网领域的涉军敏感信息传播,针对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处置工作中面临的实际问题,积极探索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处置的方法、路径,不断完善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处置的机制、方案,彻底消除互联网涉军敏感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努力维护国家和军队的良好形象。
[1] 成都军区政治部政工网. 加强互联网涉军舆情引导的实践与思考[C]//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 全军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 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11:79.
[2] 廖毅文.重大突发事件的互联网舆论引导对策[J]. 军事记者,2011(6):20.
[3] 李铁军,王超. 互联网涉军舆情发展态势分析及对策[DB/OL].[2013-09-30]. http://26.18.16.6/html/gbsq/djlj/jgjw/zzb/2013/02/24/626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