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部队远程投送军供保障工作

2014-08-15李瑞兴

军事交通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供应部队远程

滕 伟,李瑞兴,屈 辉

(1.军事交通学院 研究生管理大队,天津300161;2.军事交通学院 基础部,天津300161;3.驻西安铁路军代处 西安710054)

军用饮食供应站(以下简称“军供站”)是代表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会同军队派出机构和交通运输部门,具体实施部队输送途中的饮食饮水供应的组织机构和战备设施;战时和应急情况下根据地方人民政府授权,组织动员社会资源和力量遂行部队输送途中的饮食饮水供应保障任务。随着部队远程投送任务的常态化,军供保障质量日渐成为确保部队“能打仗、打胜仗”的基本要素,研究部队远程投送军供保障工作尤显重要。

1 部队远程投送军供保障工作需求

军供保障是保障部队远程投送的重要物质基础,部队远程投送的任务突发性、强度剧增性、时限紧急性和环境复杂性等,使得传统的军供保障理念、条件、手段和组织方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牵引出新的历史条件下军供保障的新需求。

1.1 任务的突发性,牵引出在紧急时限中实施快速保障需求

部队远程投送多为整建制大规模行动,安全保密要求高,先期征兆不甚明显,保障地点、需求、环境和对象不尽相同,军供站瞬时转入保障状态,准备时间异常仓促。而军供保障是以必要的准备时间作为支撑,保障人员的集结与动员、餐料的采购与检疫、设施的洗刷与消毒、设备的检查与维护、食谱的制订与送餐路线的确定、临时供应地点的选择与勘察等构成不可或缺的要素。传统保障是按照提前6 h 展开,加之实现营养型供应后各军供站餐料储备普遍不足,市场采购又受到时间、空间、季节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使得远程投送军供保障工作不允许按部就班地展开。任务的突发性要求军供站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保障理念,借鉴近年来应急军供保障的成功实践,立足战时最困难保障条件,从人员、物资和设施设备等方面统一筹划,以常态化准备和科学决策优势换取保障时间的优势,在紧急时限中实施快速供应保障。

1.2 强度的剧增性,牵引出在超常任务中实施集约保障需求

部队远程投送多是陆、水、空平行展开,输送径路上的军供保障强度瞬时形成高峰,军供保障迅即由平时转为应急或战时状态。而军供站保障能力是以一次供应能力和昼夜供应能力为标准的,人员素质和技能、制膳设备机械化程度和一次供应能力、送餐设备的配套性和容量及机动能力、送餐距离及供应点的分布、协调对象及其时效性、市场资源保障潜力和便捷程度等构成不可或缺的要素。传统的军供保障每批次多为300 人左右,且供应间隔时间相对较大又多在站内进行,依靠军供站自身力量基本满足。而应急军供保障的供应间隔明显缩短甚至须同时多点供应,供应对象、手段、方式和保障力量组成的多元性,机动供应范围多在30 ~50 km,供应时间多为10 min 左右[1]。强度的剧增性迫切要求军供站确立资源共享、力量共用的组织理念,借鉴近年来应急军供保障的实践经验,立足持续保障大批部队供应的最困难条件,健全完善现行的领导指挥体制和力量动员、物资筹措及设施设备运用机制,以社会化保障的整体优势换取大批量持续保障的质量优势,在超常任务中实现集约供应保障。

1.3 径路的立体性,牵引出在联合投送中实施综合保障需求

部队远程投送通常是宜陆则陆、宜水则水、宜空则空[2],最大限度地发挥单一输送方式的优势和潜能,快速抵达配置地域并形成战略态势。而时效性是军供站保障能力的具体体现,站内供应是军供保障的传统方式,与运载工具途中技术作业时间基本吻合。但随着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规模扩大且速度加快,“八横八纵”铁路骨干网和“四横四纵”客运专线网、“7918”高速公路网、“两横一纵两网”高等级内河骨干航道、180 个民用机场和2 290 条航线等[3],已经通达我国主要战略方向,特别是随着高速技术和重载技术的发展,交通站场改扩建变化频繁,在改变着部队输送径路的同时也改变着传统军供保障地点,使得远程投送军供保障的任务受领、人员集结、市场采购、检疫制膳、送餐供应等环节平行展开且无缝链接。部队输送径路的立体性迫切要求军供站确立多种手段、综合保障的供应理念。借鉴近年来应急军供保障的实践经验,立足战时保障大批部队多点持续供应的最困难条件,运用站内供应和送餐供应的基本模式,健全开设临时制膳点供应、开设野战军供站供应和组织动员社会力量供应等多种手段,以手段的多样化优势换取大批量供应保障时效优势,在联合投送中实现综合保障。

1.4 环境的复杂性,牵引出在动态组织中实施持续保障需求

我国地域辽阔,交通地理环境多样,在战时或应急任务条件下,部队远程投送途中多伴有交通设施遭敌打击毁损或其他次生灾害,快速突破空间屏障,业已成为部队远程投送的刚性诉求。而现有军供站的布局、保障范围、设施设备和供应能力多是围绕单一输送方式规划设计,建设之初就被打上行业保障烙印。聚焦部队远程投送任务的多种样式和陆、水、空立体推进,运输、抢修、防护同步展开的交通战场环境,军供保障地点必须实现“点”状供应向“面”状转变,覆盖所在地区的所有交通节点。环境的复杂性迫切要求军供站确立点面结合、持续供应的建设理念,借鉴近年应急军供保障的实践经验,立足战时保障大批部队持续立体投送的最困难条件,建立健全实施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固定供应和机动供应保障方案和特情处置预案,以供应方式的多样化换取大批量供应保障复杂环境的适应性,在动态组织中实现持续保障。

2 部队远程投送军供保障工作现状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各级军供站紧紧围绕以提高保障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为核心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军供保障能力新要求,主动适应新形势,积极拓展工作职能,不断创新供应手段和方法,以主动作为提高军供系统的政治地位、国防地位和社会地位,顺利实现了由“温饱型”向“营养型”供应、“站内”向“送餐”供应的建设转型,军供系统的综合保障能力和快速供应能力全面提升,在多样化军事行动军供保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

2.1 编制性质不够统一,远程投送军供保障基础相对薄弱

客观地看,军用饮食供应站分为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管理和企业管理3 种编制性质,决定了军供保障经费的全额拨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3种形式,增大了军供站以不同形象承担政府行为的难度,加之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多数军供站的设施设备条件较差,综合保障能力明显偏弱,难以满足部队远程投送保障的需求。现实地看,由于各军供站分别隶属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县三级领导关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程度不同决定了军供站的编制性质和地位作用的不同。

2.2 法规体系不够完善,远程投送军供保障依据相对不足

客观地看,随着多样化军事行动送餐供应保障任务的增大,特别是实施铁、公、水、空综合供应保障,多数军供站缺乏应急和综合军供保障的实践经验,供应保障准备和间隔时间相对较长,且组织协调工作和动员社会餐饮力量保障也缺少相应的法规依据。现实地看,《军用饮食供应站供水站管理办法》经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由民政部和总后勤部于1990 年颁布施行,在立法权限、法规体例、适用范围等方面,无法为统一军供站编制性质、机构设置、经费保障、职能拓展等提供依据。还有军供保障组织工作规章的缺失,使得远程投送军供保障组织依据相对空白。

2.3 设施设备陈旧落后,远程投送军供保障能力相对偏弱

客观地看,在国家和军队主管部门争取中央财政投入,弥补军供站设施维修和设备添置经费不足的同时,各级军事代表机构也积极协调争取交通运输部门投资,部分地方政府也加大了投资力度,有效地改善了设施设备条件和部队就餐环境。现实地看,由于多数军供站产权与管理权的相对分离,加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对军供站的经费投入力度极其有限,难以保障制膳设备的更新添置和送餐设备的购置需要,相当数量的军供站站容、站貌不良,基础设施陈旧,制膳设备落后,送餐保温设备数量极其有限,卫生检疫和制膳作业耗时较长,供应准备和供应间隔时间偏长,持续供应和送餐供应能力十分薄弱。

2.4 方案预案不够健全,远程投送军供保障组织存有隐患

客观地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的日臻完善,特别是军供保障由“温饱型”向“营养型”供应建设转型后,传统的材料储备大幅度减少,对市场的依赖程度明显增大,加之军供物资由过去的定点供应转变成市场采购,以及各地粮食部门没有承担军供粮秣保障等,使得军供物资保障渠道存在隐患。现实地看,随着我国综合交通体系发展,传统的行业性军供保障已经转化为区域性综合保障,送餐供应、开设临时制膳点供应、开设野战军供站供应和动员社会力量供应已经成为军供保障模式的延伸和拓展,关联到军队、地方政府和交通运输行业的诸多部门和单位,相应组织方案和保障预案包括市场化主副食材采购方案和保障预案的不健全,使得远程投送军供保障组织工作存潜在隐患。

3 部队远程投送军供保障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统一编制性质,拓展军供工作职能

军供保障是政府工作的组成部分,军供站代表政府履行着拥军支前的职能。应充分发挥政府军供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把远程投送军供保障纳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在政府行政编制总额中落实军供站行政编制、事业单位、全额拨款、公务员管理的性质和要求。应推进政府军供保障行政职能与交通战备部门工作职能的有机融合,赋予军供站在远程投送军供保障中的计划、组织、协调和管理的行政职能,和平时的自主式加工制膳和战时区域性组织性制膳供应的行政职能、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中的救助、难民灾民安置和食宿保障的行政职能,为部队远程投送军供保障工作奠定基础。

3.2 优化编配标准,突出设施设备更新

军供工作是政府国防观念的具体体现,理应由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建设。应坚持“国防义务均衡负担”的原则,制订军供站制膳送餐设备编配标准,把军供设施维修改造和设备更新添置纳入政府总体建设规划,依托政府、社会和市场机制优势,根据实现流程优化、营养制膳和保障区域内多种保障模式的能力需求,有计划分步骤地做好军供设施的改造、电(油、气)制膳设备的更新、配套服务型性设备的配置,以及制式送餐工具、保温设备和周转性餐盒编配等工作。应通过撤销、合并、预设、征用等途径,调整现有军供站布局,划定区域性保障范围,实现区域内军供保障网络对综合交通网络的无缝覆盖。应运用军队、政府、交通运输行业和通信运营商的网络资源,研发军供保障管理信息系统,按照网络联通、方案可知、资源可视和行动可控要求,打造军供保障的组织指挥平台,健全远程投送军供保障工作管控手段。

3.3 完善法规制度,健全保障方案预案

军供工作是政府的行政行为,必须强调依法组织和依案保障。应组织修订现行的军供工作法规规章,提升《军用饮食供应站供水站管理办法》为《军用饮食供应站条例》,制定并颁布施行《军用饮食供应站组织工作规则》,明确远程投送军供保障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各有关单位和部门的工作职责、保障模式与手段、时限与范围、餐料储备与物资保障基地建设、制膳作业和卫生检疫、组织程序与方案预案等。应根据区域性军供保障的需求,修订完善部队远程投送《站内供应组织方案》《站内供应保障预案》《送餐供应组织方案》《送餐供应保障预案》《开设临时制膳点组织方案》《开设临时制膳点保障预案》《开设野战军供站组织方案》和《开设野战军供站保障预案》《动员社会力量军供组织方案》《动员社会力量军供保障预案》,以及《军供主副食材供应保障预案》和《军供保障交通控制预案》等。并根据保障任务和综合演练不断调整,使之贴近实战需要。

3.4 强化专业培训,提升整体保障能力

专业人才队伍是远程投送军供保障的骨干力量。应坚持经常性的政治理论教育和国防教育,提高军供队伍的政治素质和敬业精神。应采取专业院校分批次轮训、军区或省民政系统集中培训、与任务繁忙军供站的岗位互换训练等措施,提高军供保障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注重参加国家、地区的烹饪技能操作比赛和组织军供系统专业竞赛等,提高军供站骨干力量的操作技能。应通过参加军地综合演习、演练和任务代训等,提高军供系统跨行业协同素质和野战保障能力;开展突发性事件发生机理的学术研讨,剖析应急军供保障的典型案例,探讨信息化局部战争军供保障的组织特点、协调手段与保障规律,提高军供保障队伍的协调能力和组织水平。

4 结 语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部队在输送过程中的饮食保障,仍通过军供站来组织实施[4]。因此,部队远程投送途中的饮食饮水保障依托军供站实施的模式不会改变,按照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指导军供站现代化建设的途径不会改变,决定了紧贴军事斗争准备大局,提升军供系统应战保障能力是一条须臾不可动摇的原则。本文对此进行了浅显探讨,力图为后续深化研究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

[1] 谢良鹏,王晓安,刘松林,等.新形势下军用饮食供应站建设研究[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1,13(4):55-58.

[2] 王晓安. 部队输送组织[M]. 天津:军事交通学院,2009:358.

[3]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中国交通年鉴[M]. 北京:中国交通年鉴社,2012:939.

[4] 民政部,总后勤部.关于军用饮食供应站正规化建设的情况和要求的通知[M].北京:民政部,总后勤部,2003.

猜你喜欢

供应部队远程
让人胆寒的“远程杀手”:弹道导弹
俄部队军演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氮肥供应充足 春耕生产有保障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儿在部队又立功
今冬明春化肥供应有保障
拆弹部队 勇者之盾
老部队
远程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