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非专业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探索

2014-08-15刘毅俞炘

科技视界 2014年29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学时基础

刘毅 俞炘

(江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0 引言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普及,计算机在人们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计算机应用能力正成为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信息化人才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综合性大学里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占了高校的绝大多数,对于这部分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如何将计算机知识融合到本专业中,利用计算机工具更好的服务于本专业的需求才是根本目标。因此在高校中开展计算机基础教育,尤其抓好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是高校计算机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1]。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教学是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是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必要环节。只有通过计算机实验教学才可以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但是,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特别是非专业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实验内容缺乏层次性没有考虑学生的基础不同,实验教材过于统一,没有考虑学生的专业差异,实验课程内容老化、僵化,脱离时代发展等等。

本文根据作者对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的观察,从实践出发,分析了当前非专业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为提高和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供了新思路。

1 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计算机知识层次参差不齐

就笔者所在学校(江苏大学)而言,由于是一所全国重点大学,面向全国各地招生。生源地地区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差异导致了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存在明显差异。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在中学甚至小学就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这部分学生已经学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则对计算机知之甚少,甚至有部分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另外,对于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同样也存在着差异,少数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参加过信息技术竞赛,学习过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甚至掌握一门编程语言;也有部分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停留在会上网、会聊QQ、打游戏的层次。

1.2 实验课程内容老套,跟不上时代发展

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技术迅速更新换代,性能不断提高,计算机软件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软件公司不断推出功能更全、使用更方便、安全性更高的软件。而我们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材还停留在若干年前,导致教材内容老套,脱离时代发展。部分过时应用软件的使用阻碍了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例如,VFP6.0(Visual FoxPro6.0)是微软公司1998年跟Windows98操作系统同时推出的一款数据库产品。如今Windows操作系统从Windows98到Windows2000,WindowsXP再到目前的Windows7,已经经过了四代的更替,微软在推出Visual FoxPro9.0之后于2007年便宣布停止Visual FoxPro的研发。而VFP6.0这样一款数据库开发产品仍然是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要学习的两个大编程工具(另一个是C语言)之一,也是计算机等级证书考试项目之一。

1.3 实验内容单一没有针对性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含理、工、农、医、文等十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尽管我校各个专业均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但是采用的教材却是统一的教材,只是在编程语言上根据偏文专业和偏理专业分成学C语言和学VFP或者VB两种。尽管学校对不同专业的计算机编程课程进行了粗略的划分,仍然不能满足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导致专业需求较高的学生学不够,层次较低的学生学不会的情况。

1.4 重理论轻实验,实验学时偏少

由于受到实验室和教学计划等条件的制约,目前非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的实验学时和讲授学时的比例还是不太合理,实验学时偏少。由于计算机基础课涉及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的面很广,从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到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等等,讲授的内容非常多,而且涉及面非常广泛。计算机基础课作为一门应用型的课程,是一门实际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各种各样计算机软件如果不经过反复练习操作,是无法熟练掌握的。以作者所在的江苏大学为例,非专业计算基础课的总课时为60学时,其中实验课时为20学时,事实上学生很难在这短短的20学时里熟练地掌握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软件系列(包括 Word、Excel、PowerPoint)等等。

2 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改进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2.1 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面对不同计算机知识层次的学生,笔者认为,采用分层教学的方式是一个可行的方案[2]。也就是根据不同知识层次的学生分开教学,针对不同知识层次指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这样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以更加深入的学习有关的计算机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则可以从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开始学习,提高了这两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教师来说,摆脱了传统教学时两种学生差别难于兼顾的问题,可以更好的备课和教学,优化教育配置,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2 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

计算机技术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技术,同时也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工具,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内容应该紧跟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才能学以致用。在实验教学中,应该适当的拓宽教学内容,除了要完成大纲、教材所包含的知识点之外,还可以将生活中常用的、积极时尚的内容引入到实验教学中,如使用微博、网络购物等等。这样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还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3 根据不同专业指定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

对于一所综合性大学来讲,非计算机专业包括了理科、工科、文科、医学等等,每个学科差别很大,不同学科对于计算机有着不同层次的需求。对于所有专业都使用同一种实验教学内容往往导致学非所需的现象,这是一种浪费。笔者认为对于不同的专业应该制定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案,统筹安排教学资源。例如对于一些文科专业,与其学习将来根本不会用到VFP编程,不如把这部分内容换成工作时更常使用的高级Office应用、多媒体软件等实用性软件。学生知道现在学习的是将来有用的,必定会更加认真的学习,避免了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情况发生。

2.4 提升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地位,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

目前我校计算机基础实验课时占整个课时的1/3,在目前整个计算机课时压缩的情况下,这1/3的课时勉强够练习计算机基础大纲要求的各个考点之用,紧靠课内时间无法熟练使用计算机各种软件的需要。为此,笔者认为应适当增加计算机基础课的课时,特别是实验课的课时。同时应分配免费计时,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去学校机房练习计算机操作,以提高实践能力。

3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应用能力正成为现代社会每个人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本文就非专业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思路进行了探讨,目的是要通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然而改革从来都不是手到擒来的,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不但需要教师、学生的努力,还需要学校的支持。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大学计算机教育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更多的培养时代需要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学时基础
“不等式”基础巩固
《诗词写作》课程教学大纲(节选)
学时压缩下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探讨
“整式”基础巩固
教学大纲国画(工笔花鸟)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探索学时积分制 构建阶梯式成长激励体系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