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激励策略的有效性研究
2014-08-15白云
白 云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外语学院,河南 新郑451150)
0 引言
Dorney(2001)提出“动机是人们开始,持续,或投入做某事的意愿”。英语学习动机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学习策略的选择,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喜好,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目前我国虽然已有大量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成果,但多数研究侧重于探讨学习动机的分类及影响,较少探究教师如何影响学生学习动机。本次调查探索了中美合作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现状及学生眼中教师激励措施的有效性,对如何培养和激发英语学习动机提出对策和建议。
1 调查研究
1.1 调查对象
西亚斯国际学院英语翻译专业大二学生共71名参加了本次调查。其中男生4名,女生67,分别来自于翻译专业两个自然班。参与者年龄从18到21岁。
1.2 测量工具
本问卷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问题围绕学生基本情况,收集班级,年龄,性别及专业信息。 第二部分采用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量表(高、赵、程、周,2003)。 第三部分采用教师激励策略量表(Dorneyffamp;Guilloteaux,2007)。第四部分为自撰题目,测量学生对课堂态度,本部分共四道题,如“这学期我的精读课很无聊。”第二、三、四部分均采用李克特六级量表形式,1代表非常不同意,6代表非常同意。其中教师激励策略量表原为英文编写,经过回译策略确定其中文版本。
1.3 研究过程
问卷由一位教师在课后发放,请学生自愿参与并当即收回。调查共发出问卷71,收回有效问卷69份。随后研究者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了分析。
2 研究结果与讨论
内部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本次问卷使用量表信度良好。 其中教师激励策略使用量表信(Cronbach’s alpha)为.931,学生学习动机量表信度(cronbach’s Alpha)为.815.。学生对课堂态度量表信度达.69,量表可信。
2.1 学习动机现状
2003年的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结果显示,英语专业学习动机从强到弱排序依次为兴趣、责任、情景、出国、媒介、发展、成绩。(高、赵、程、周,2003)本次调查显示,学习动机从强到弱依次为兴趣、发展、情景、成绩、责任、出国、媒介。个人发展因素和成绩因素显著提高。学生工具性动机较强。
2.2 教师激励策略使用
Dornyei and Guilloteaus(2008)认为教师激励策略量表内含教师语言激励、学生参与形式、积极自我评价激发、及活动设计4个因子。对教师激励策略量表的30题分析显示,数据适宜进行因子分析(KMO=0.774,P<0.05;Bartlett’s球 型 检 定 效 果 显 著)。 斜 交 旋 转(Direct Oblimin)测试表明量表4个因子累积解释总变差的59.57%。 然而这30道题目的因子负荷同Dornyei and Guilloteaus(2008)使用的分类并不相同。 关于教师言语激励的题目同学生参与形式混合在一起,而针对学生工具型动机的题目独成一组。因此,根据这30个题项的负荷,重新归纳因子组合并命名。
因子1所有问题的共性在于学生面临着被他人评价的挑战。问题12,17,25涉及小组活动及团队竞争,问题20问及个人表现机会。在小组活动,团队竞争中,学生在经历团队互评。个人表现时,学生面临着全班的评价。问题26,28,31,29紧紧围绕评价模式,分别提及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三个方面。 问题5、6、7、10旨在询问教师刺激融合性动机方法,包括鼓励学生通英语文化,社区接触,并将内容联系日常生活。接触英语文化或将所学联系日常生活似乎于评价无关,而这两个方式又恰恰是最好的检测自己学习效果的手段。 只有在生活中,甚至在同以英语为母语的文化或人群的接触中,学生才能最直接地了解自己的英语水平,知道自己的技能是否有用。因此,因子1定名为学业竞争。 这一因子的特点是学生的表现在被自己,同伴,教师,或他人评价。
因子2是教师的话语亲和,题项内容旨在询问教师给学生提供的学习支架以及教师对学生平等尊重的态度。其中问题3,11,12,及4分别涉及总结、复习、教授学习方法、及告知教学活动目的。这四个题项都是帮助学生更好学习的方法。 问题30,14也涉及了教师及同伴的参与,但这同因子1中的问题29或31并不相同。 问题31强调的是同学互评,而14是要求互助,淡化了评价的色彩,肯定了学生之间的平等性。问题29核心是教师肯定学生的成功,如为成功而鼓掌。掌声是对结果的评价,而30要求的是具体的赞扬,要求教师发现并指出学生值得肯定之处,而非注重学习结果。问题15直指学生学习自主性。问题16关于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的特质在于没有标准答案,降低了学生被评价的风险。所以,这一项中所有的问题最核心的特质是给学生以人格的尊重和学习的支撑。
因子3中题项关键词有 “挑战性”(Q22),“可见成果”(Q23)“有趣或新奇”(Q24)“物质奖励”(Q19),和“形成性评价”(Q27)。相比于其他因子中包含的题项,“挑战”,“新奇”等因素明显给课堂活动增加了刺激感。 相比于因子1中包含的小组活动形式,因子2中的个人竞争,双人活动,对个人而言也更有挑战性,而“形成性评价”又降低了学生对成果的关注,更在乎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因此,因子3可称为“游戏因素”。
因子4中各项,学习目标(Q2),学英语的好处(9)及英语的作用(Q8),均同工具性动机直接相关,强调学习英语能给学生带来什么实际性好处。
从学生的角度来讲,学业竞争、教师亲和、游戏性、及工具性这四个标签,能更好解释他们对教师课堂活动的观察角度。Dornyei and Guilloteaus(2008)设计激励策略量表的框架为教师语言激励、学生参与形式、积极自我评价激发、及活动设计四个方向。这四个方面是一名教师组织或观察课堂活动所关注的因素。然而学生并不那么在乎活动的参与形式,或活动的设计特点。作为体验者,学生更多的注意力在于活动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感受,教师是否反复强调学英语的好处,是否平等对待学生。当前量表是让学生作为观察者来评价教师活动,而非教师评价同行,这30个题项出现新的组合方式合情合理。数据显示,教师最常使用学业竞争手段来刺激学生学习,其次依次为教师亲和、游戏性手段。最忽略工具性动机的刺激。
2.3 激励策略使用、学生态度、学生动机
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教师激励策略的使用同学生对课堂的态度正相关(r=0.610,p<0.01),同学生学习动机正相关(r=0.33,P<0.01)。激励策略使用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似乎不强。
在激励策略量表包含的四个因子中,只有工具性刺激策略同学生动机显著相关(r=.445.p<0.01),而教师亲和(r=.233,p=.054),竞争性(r=.220,p=.069)及游戏性(r=.176,p=.148)均同学生动机无显著正相关。 教师激励策略使用同学生兴趣(r=.296,p<.05),责任(r=.424,p<.05),及发展(r=.258,p<.05)有显著正相关,而同成绩、情景、出国及媒介因子无显著相关关系。
学业竞争策略同兴趣(r=.241,p<.05),责任(r=.343,p<.05)及发展(r=.245,p<.05)显著正相关。教师亲和策略同兴趣(r=.250,p<.05)及责任(r=.322,p<.05)显著正相关。 游戏性仅同责任有弱正相关关系(r=.348,p<.05)。 工具性策略同兴趣(r=.284,p<.05)、责任(r=.398,p<.05)及发展(r=.467,p<.05)显著正相关。
2.4 学习动机同学生态度
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学习动机同学生对课堂的态度有显著弱相关(r=0.32,p<0.01)。 教师激励策略的使用对学生的态度影响(r=0.610,p<0.01)大于学生原有学习动机对学生态度的影响(r=0.32,p<0.01)。
游戏因素是其中唯一同学习态度无显著相关的分项(r=.195,p=.109)。学生对课堂态度同竞争(r=.696,p<0.01),话语亲和(r=.548,p<0.01),以及工具型动机激励策略(r=.327,p<.01)显著相关。
3 结论与启示
3.1 学生学习动机
调查显示,本校学生较为注重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及其对自身发展的帮助程度,工具性学习动机较强。他们更关注英语学习是否对他们的未来工作,家庭有帮助,却较少想到用英语作为媒介学习其他,或学习英语以便出国。同其中几位同学的访谈中得知,虽然中美合作院校是传说中的贵族学校,但学校中大部分同学还是来自普通家庭,没有想过自己可以出国。然而事实上出于种种原因每年都有很多学生毕业后选择出国工作或学习。学校应该创造更多机会让毕业生同在校师生接触,促使在校师生了解社会发展动态及未来职业要求。教师应帮助学生制造梦想,并鼓励他们追求梦想。
3.2 教师激励策略使用
教师激励策略使用可积极影响学生对课堂的态度和学习动机。学生对课堂的态度更多取决于教师激励策略的使用,而非其原有的学习动机。常有教师抱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上课不仔细听讲,但数据显示学生课堂表现更多受教师的影响而非自身原有兴趣。学生上课缺乏注意力不应该是产生一个枯燥课堂的原因,而是课堂枯燥导致的结果。教师应该学习并积极使用激励策略,尽力影响学生对课堂的态度,提高学生学习动机。
教师可以提高学生兴趣,责任及发展动机,对成绩、情景、出国及媒介项目无明显影响。在激励策略中,工具性刺激策略同学生学习动机显著正相关。学生迫切希望每一个课堂活动都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一方面这反应了学生急功近利的心态。 另一方面,这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紧根目标设计每一环节。从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每一课堂活动开始,逐渐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动机。
从具体课堂组织上看,学业竞争策略可积极影响兴趣,责任及发展动机;教师亲和策略课积极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及责任动机。课堂活动的游戏性仅同责任动机弱正相关,同学生对课堂态度并无显著相关。工具性策略,即明确教学目标,解释活动目的,对学生动机有最大影响。
教师最常用传统的学业竞争手段来刺激学生学习动机,最忽略激发学生工具性动机。大学本科生有其特有的心理需求。虽然他们期待趣味性,但最注重的是课堂效率。一堂热闹而无效率的课是不会被学生欢迎的。 教学改革,不是简单的采用新教法,而是教师立足于教学目的,对教学形式的创新。仅仅使用新的教学手法,是远远不够的。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组织课堂活动,在课堂上明确教学目的,尽量让学生参与课堂后有成就感。从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每一项课堂活动开始,逐步影响学生对课堂的态度,提高其学习动机。除了促进学业竞争,加强师生关系外,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创造梦想,促使他们追逐梦想,从而促使新动机诞生。
[1]Dorynei Z.Motivation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 Teaching,2001.
[2]高一虹,赵媛,程英,周燕.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2003(1):2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