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外科技活动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为例

2014-08-15

科技视界 2014年29期
关键词:软件技术兴趣小组课外

温 颖

(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1 高职学生就业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高校连年的大规模扩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显然,对于大学生来说,正在从20世纪90年代的“天之骄子”变成今天的“天之焦子”,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优势已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几个、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大学生竞争一个岗位的现象,而且每年都有几十万的大学生加入到失业大军的行列,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高职学生的就业则存在以下问题,如:企业进校招聘明显萎缩,签约率大幅下降;预期薪酬明显下降;各专业就业情况出现了明显的“冷热不均”现像,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因而高职学生的就业前景也不乐观。

2 影响高职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综合症,其形成原因是相当复杂的,既有深层次的经济结构带来的隐患,又有浅表性的就业市场供需矛盾;既有高校教育的痼疾,也有学生素质的缺失;既有用人选材的偏见,更有择业求职的误区。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还是“结构性的”。这些因素包括短期供给超量、区域选择偏好、就业能力不足等方面。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在欧美劳动力市场做为市场政策分析的一种策略方法产生的。奥佛顿(C.Overtoon)认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1]。

以上诸多影响因素中,解决就业能力不足问题将是有效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所在。

以软件技术专业为例,我们把就业能力分解为“会不会做”、“能不能做”、“想不想做”三个方面,分别定义为专业能力、行动能力和社会能力[2]。在就业的时候,企业最关心的就是“会不会做”,因而专业能力的提升成为解决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软件技术专业专业能力具体包含五个方面的指标:IT开发能力、项目开发经历、逻辑能力、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对毕业生进行调查显示,五个指标中,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被毕业生作为最能体现专业能力的重要指标排在前列,从这个信息中可以为专业教学改革及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3 课外科技活动与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关系

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专业能力的欠缺又是关键因素。如何提高就业能力,在职业生涯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关键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把他们培养成“一专多能”型人才。“专”指的是在校期间掌握好专业知识,“多能”指的是除了专业注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中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3]。

尽管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乐观,但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据统计,参加过各类大学生科技竞赛的学生,特别是获奖学生,得到了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成了就业者中的香饽饽。我们学院也有许多这样的事例证明,经过竞赛磨砺的学生,专业技能有很大提升,更为用人单位所赏识。从这个现象可以看出,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之间是存在联系的,课外科技活动能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4 课外科技活动提升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和途径

我院软件技术专业成立八年来,通过课外科技活动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学生技能大赛奖项20余个,凡是进入相关软件企业从事软件开发岗位且工作3年仍旧从事本行业工作的学生,在校期间都参加过各种课外科技活动,课外科技活动真正促进了专业就业对口率的提高。此外,课外科技活动在引领专业教学改革,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体现在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加强实践教学、推行研究性课堂教学等。

如何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从活动内容、组织、实施等多个层面整合学校资源,构建科学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体系和运作机制,目前我们主要的策略和途径有:

(1)建立竞赛机制。将专业教师按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分层不同的竞赛辅导团队,参加和专业密切相关的程序设计大赛、服务外包创新应用大赛、多媒体网站比赛外,借助学院“技能文化节”推出合作企业赞助冠名的品牌程序设计大赛,逐渐形成规模,使不同年级的学生均能在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增强了专业认同感。

(2)成立专业学习兴趣小组。专业学习兴趣小组作为大学生社团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学习研究特色。以兴趣小组这种形式磨练技术、激发兴趣,逐步将学生引入软件公司的实际项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就业能力的好方法[4]。兴趣小组的项目来源可以来自学校,也可以来自企业,项目没有大小的要求,但必须是真实的项目。因其具有与专业结合紧密、活动突出实践性和学术研究性等特点,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3)发挥学生社团作用,突出专业技能培养。依托学院学生社团联合会软件技术协会这个平台,通过承接校内外各类研发课题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

(4)实行项目制和导师制,注重整体教学。“导师领学”充分发挥每个教师具备的项目开发能力,根据方向教学计划以实用知识为重点,开展阶段性授课,这种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广义的导师制。这样做的好处有两点:①有利于专业教师投入到实践工作中,更好实现产学研结合;②学科间知识的连接会更融洽,并且使学生对知识整体效果有清楚的认识。高年级学生在老师带领下承接软件项目,协助老师完成一些企业的课题,也能更好地实现工学结合。

(5)工作室制。对于某些特长生,可以安排在专门的工作室进行科研和学习,参加竞赛或协助老师完成某些科研课题的研发。

5 结语

课外科技活动不仅对大学生的基础性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它的这种形式打破了以往的过分侧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创造性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而科技竞赛、专业兴趣小组、工作室等作为课外科技活动的多种形式,是推动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载体。

课外科技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参与科技创新和探索性学习的机会,为实现大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地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舞台,通过高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将对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提高就业质量等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方法、组织模式等策略和途径,必将促进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最终促成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1]胡尊利,刘朔,程爱霞.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8(8):25.

[2]郭钟琪.三维指标解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86-89.

[3]李学鸣,彭杰.论高等学校共青团工作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53-55.

[4]刘彦.论高职软件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与就业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4):205.

猜你喜欢

软件技术兴趣小组课外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新形势下,如何有效进行小学美术兴趣小组的教学
基于长三角地区需求的软件技术人才的培养
利用Java开发智能软件技术研究
小学生作曲兴趣小组的探索与实践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软件技术专业知识地图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