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及课内实践教学探析——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2014-08-15王丽玲王新刚

科技视界 2014年26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王丽玲 汪 虹 王新刚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 秦皇岛066004)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如今,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被弱化,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成了新的挑战。为了提高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我校思政部从2011年春季起对思政课四门课实行专题教学改革。专题教学试行三年多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提高教学实效性方面仍然存在提升的空间。

为此,作者尝试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实践教学交互进行,效果良好,受到学生普遍欢迎。下面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简称“概论”)为例,加以具体介绍。

1 课堂理论教学采用专题式教学

专题式教学就是教师在吃透教材和熟悉大纲的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梳理出课程的重点和难点,把教材内容整合为若干个专题,以专题形式渗透到相关教学内容之中。“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共有十二章,涵盖了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到内政、外交、国防、党建、祖国统一,以及革命、改革、发展、稳定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可以说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宝库。为此,我校思政部以教育部组编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为依托,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社会生活的实际和学生的思想特点为重点,将教材的十二章教学内容归纳为十五个专题。

这十五个专题分别是:(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2)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4)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理论精髓;(5)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7)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发展的强大动力;(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14)祖国统一和国际战略;(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这十五个专题基本上能够涵盖本课程的内容体系,既符合课程教学大纲的规定,也反映了国家统编教材的初衷,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灵活性,又给授课教师留有余地,极大增强了该课程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专题讲座题目确立后,教师的使命就是讲授好每一专题的理论。专题讲座的主要特征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平台”。作者在教学方法上,根据专题的需要,以问题为导向,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第一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提出如下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怎样才能中国化?这些问题的提出会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运用录像、讨论、案例等教学方法与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增强了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思政课”教学的抬头率。

2 组织好每一专题后的课内实践教学

课内实践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中心”的开放式实践教学过程。

课内实践教学要结合专题理论教学来进行。作者尝试了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实践教学交互进行的教学模式,效果较好。该教学模式如下:每次课有2个课时,其中1个课时讲授理论,1个课时留给学生用上一节课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即进行课内实践教学。

首先是要根据所学内容和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设置所要进行讨论的题目。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联系当前国内外形势和学生关心的问题,精心挑选课堂讨论的主题。十五个专题所对应的讨论题目分别是:(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今天还有价值吗?如果有价值,有哪些价值?如果没有说明理由。(2)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3)科学发展观对你个人有何的启示;(4)实事求是思想对你个人学习和工作有何启示;(5)发展是硬道理对于我们国家和个人有何的启示?……

其次是课内实践教学过程。

课堂讨论主题一般提前1-2周布置,根据班级人数分成若干组,每个组要求自主选出组长、记录员和指定发言人。由于学生提前一周对所要讨论题目有所思考,每次讨论时再给学生一定时间讨论,根据教师上节课所讲的理论进行小组讨论,推出一个发言代表小组发言,然后小组成员有1-2次补充说明。

在讨论中要求学生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和观点的交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对整个讨论过程只进行隐形的控制和引导。各组发言后,由学生评出2-3组优胜组,最后教师进行及时点评总结,同时根据学生一学期在课堂实践中参与表现的程度给出平时分数。这样完成了一次课内实践教学任务。

通过课内实践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的理论及时得到运用,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增强分辨是非和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使“思政课”理论内化为学生的共识,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

3 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实践教学的关系

任何单纯的理论课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都要辅以一定课时的课内实践教学。因为组织课外实践教学受到各种局限,不可能全体学生都参加。而课内实践教学则能让学生广泛参与,具有效率高以及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优点。课内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完善,二者必须有机结合、优势互补,才能相得益彰。

课内实践教学还能弥补思政课校外实践的不足,将社会实践搬回课堂、搬回学校,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从2013年秋季开始,作者在讲授概论课时尝试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交互进行,不仅使所学的理论及时与实际相结合,不但打消了学生认为“理论不能解决现实问题”、“学了没有用”的思想,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种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基本模式是:讲授理论—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证明理论准确性。这种模式不但让理论得以系统的、完整的阐释,而且让学生间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在实践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良好,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1]林清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方式的合理性探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2]李万锦.政治理论实践课教学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