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茶道文化的渊源与流变

2014-08-15

科技视界 2014年26期
关键词:茶道饮茶茶文化

李 薇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410128)

0 引言

在今天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没有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是独立存在的。它们都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区别的。中国和日本,这两个隔海相望、一衣带水的国家也不例外。中国和日本都属于东亚国家。两国间自古以来就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对彼此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茶文化便是代表之一。在此方面,两国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存在着诸多的共同点。但也由于日本在地理、历史以及文化方面的差异,日本在传承了中国的茶文化后,经过日本人民的努力和创新,又有了自己的发展和变化,形成了今天有着独特民族内涵的茶道文化。现在,茶道已经成为了日本文化活动中具有代表意义的传统项目之一。甚至连日本的各中小学校也把茶道看做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观念的重要手段而将其列入学生的必修课中。反观中国,我国作为茶文化的起源地,是最先发现茶、饮用茶和利用茶的国家。虽然我国的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但我们也应该要善于取长补短,即吸取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精华,用来弥补自己文化中的缺失。尤其是日本在战后迅速地、成功地崛起于亚洲和世界,相信这个邻国给我们留下了思考和研究的广阔空间。其实我们对这个近在咫尺的国家并不熟悉。相信只有在有了对历史的真实了解的基础上,在吸取了别国文化的精华之后,我们才能进一步推动本国茶文化的发展。同时推动中国和日本两国间文化交流的良性互动,也就才能更进一步加深两国间的友谊。

1 日本茶道的历史发展过程

1.1 奈良、平安时代——日本茶道的萌芽期

在历史上,日本和我国可以说是关系最为密切的国家。日本在大化革新(645)时期,全面吸收唐朝文化体制,而茶和茶文化就此东渡到了日本。虽然和中国的茶文化相比,日本的茶道历史不长,但也有上千年之久。据史料记载,日本在我国唐朝前后265年期间(630—894),不断派遣使节来我国,先后有十八次之多,其中跟随而来的还有大批的留学僧和留学生,他们从政治、经济、宗教、科学、文教等各个领域全面吸收唐朝文化。正是他们在传播佛教的同时,也传入了各方面的唐文化,茶文化就是其中之一。被日本人认为最早携带茶种入境的是茶祖最澄(767—822),归国后他将茶种种植于比睿山的坂本地区。今天在京阪石阪线坂本车站旁有个立有“日吉茶园之碑”的地方,相传就是日本最早的茶园遗址。同时最澄还在比睿山开创了日本天台宗,将饮茶之风吹到了日本的佛教寺庙乃至宫廷贵族等上流阶层。而在此期间与最澄禅师一起为日本的茶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还有空海大师和僧人都永忠。他们广播茶籽,还从唐朝带回了制茶的石碾、石臼和制茶工艺。《日本后记》“弘仁六年四月二十日”条记载:“天皇行幸近江滋贺韩崎,诣崇福寺之后,过梵释寺,大僧都永忠亲手煎茶奉上。”[1]这是日本最早有关“煎茶”的文字记录。当时在饮茶方法上,日本完全是仿效唐朝的煎茶法。由于对茶的喜爱,嵯峨天皇下令大量种植茶树,当时从近畿的近江至丹波、播磨等国都遍布茶园。这为“弘仁茶风”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就因为与中国茶的缘分,嵯峨天皇甚为憧憬唐朝的文化。为此他很喜欢京都北部的嵯峨山,在山下建别墅并在此终老。嵯峨天皇也热衷于文学,经常与最澄、空海等一起饮茶作赋。他曾在《秋日皇太弟池亭赋天字》中写到“肃然幽兴处,院里满茶烟”[2],据此可窥见他对茶的喜爱。他还留下了许多茶诗,比如答最澄的《答澄公奉献诗》和致空海的《与海公饮茶送归山》等。

在漂洋过海而来的茶文化传入日本的初期,无论是在饮茶的形式上还是品茶的思想层次上,都是处于学习和模仿中国茶文化的阶段。万事开头难。永忠等致力推广的饮茶习俗,由于只限于宫廷贵族、僧侣和上层社会,暂时没能在群众中广泛传播开来。而遗憾的是,随着嵯峨天皇的离世和受唐安史之乱的影响,宇多天皇在宽平六年(894)下令中止向中国派遣遣唐使,中日交流一时中断,对唐文化的仰慕也趋于淡漠,一度兴盛于日本上层社会的饮茶之风很快就衰退了。

1.2 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日本茶道的形成期

镰仓初期,茶祖荣西的出现为日本茶文化的历史翻开了一页新的篇章。他先后两度入宋修禅,学禅之余遍访我国南方各大名山、茶园,努力学习有关茶的知识。带着茶种和苗木返回日本后,荣西撰写了日本历史上的第一部茶书《吃茶养生记》。时值71高龄的荣西用一盏茶解了将军源实朝的宿醉之苦,也借此良机将著作公诸于世。于是,以寺院为中心的饮茶活动逐渐向民间蔓延。对日本茶文化的中兴功不可没的荣西,也被当之无愧的尊奉为茶祖。同时代作为荣西入室弟子的道元,在开创了日本曹洞宗的同时也编撰了日本最早的茶规《永平清规》,作为僧侣日常修行的规范制度,也订定了有关饮茶、献茶时的规则。至镰仓末期,日本茶道以寺院为中心,逐渐向各地区普及,并出现了很多有名的茶产地。

时至室町期间,在村田珠光、武野绍鸥等大茶人的推动下,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茶文化。作为草庵茶茶道的创始者,村田珠光从小进入奈良称名寺跟随能阿弥学习茶道,后经一休禅师的指点,将“菩提本非树,明镜亦无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禅宗思想融入茶文化中,提出了“佛法存于茶汤”的说法,开创了“茶禅一味”的思想。作为开拓日本茶道文化的先驱者之一,武野绍鸥在村田珠光的基础上,对茶道进行了较大的改进。他在茶道中融入当时流行的和歌理论,并加入日本独有的素淡、典雅的风格,使茶文化在日本的民族化进一步加深。而他的另一大成就就是培养了日本茶道史上集大成的大师级人物千利休。

室町政权结束后,各武士集团对所辖土地的激烈争夺将日本带入了战国时代。而茶室是唯一可以慰藉这些常年征战四方的将军和武士们心灵的避难所,是清心静魂的圣地。在茶室,他们能暂时忘却战场的厮杀和抛开生死的烦恼。于是茶道成了当时武士的必修课。而融饮食、娱乐、艺术为一体的茶道便受到了空前的瞩目。处于茶风鼎盛时期的千利休先后被任命为武将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的茶匠出入军旅。他坚决主张省去茶会后的酒宴。还强调茶道必须摆脱物质因素的束缚,应以“贫困”为根底,去掉一切人为的装饰,追求至简至素的情趣,表露更简洁的精神世界。他将茶室的书院式的豪华建筑风格改变成简素的草庵式建筑风格后,还对唐式茶具做了大胆的革新,以体现“空寂茶”枯淡的茶道精神,更加强调大自然本身的美态。此时的茶文化被千利休从禅茶一体的宗教文化还原到淡泊寻常的本来面目,而成为普通民众都能欣赏和享受的事物了。千利休是日本茶道和日本美学的集大成者。正是这位伟大的茶道艺术家对稚拙、简素、贫困、含蓄、内敛以及自然之美的追求,对日本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无可比拟的影响。对茶道有着划时代贡献的他,终因与丰臣秀吉不合而被下令切腹自杀。但“空寂茶”并没有因千利休之死而终结。相反,经其嫡传的千家流代代相传,长盛数百年。至今,“空寂”茶道仍是日本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而“利休美学”也一直被日本人视为美的标准和美的极致。

总之,这一时期的日本在吸收和反刍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开始形成了有自己民族特色的茶道文化。

1.3 江户时代——日本茶道的成熟期

江户时代是日本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德川家康继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之后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大业,并于1603年在江户建立了他的幕府统治。进入江户时代后,利休茶道得到了众多传人的发扬光大,也形成了诸多各具特色的流派。这时的日本茶道界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以至今为止仍是日本最庞大的三大千家流派——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最为兴盛。同时继承利休衣钵的还有史称“利休七哲”的他的七个大弟子。其中最富盛名的是古田织部(1544—1615)。他成功地将千利休的市井平民茶风改造为具有武士风格的茶风。小掘远州(1579—1647)是古田织部的众多弟子中最杰出的一个。他多才多艺,一生设计和建筑了许多茶室,其中最有名的桂离宫被称为日本庭园艺术的最高代表。小掘远州的接棒者是片桐石州(1605—1673)。他是江户幕府第四代将军秀纲的茶道师傅。他对武士茶道作了很多具体的规定。当时石州流派的茶道非常流行,其中著名的后继者有松平不昧(1751—1818)、井伊直弼(1815—1860)等。

自三千家之后日本茶道中世袭的“家元制度”也逐步确立起来。“家元制度”所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要求保持其流派的正统性、规范性和同一性;以“家元”为统领,在流派范围内,采用上意下达的方式;由“家元”掌控资金并进行再分配;由“家元”颁发各种证书,弟子们必须通过其认可才能袭用艺名等等。现在在日本,不仅仅是茶道,花道、舞、能、狂言等诸多领域都依然采用“家元制度”。众多的茶道流派培育出了很多杰出的茶人,他们对日本茶道乃至社会教育都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而江户时期也成为了日本茶道的灿烂辉煌期。

1.4 日本当代茶道的发展

日本茶道在1868年走进明治维新初期后,因受到诸如西方文化大举入侵的社会客观环境的影响,曾经一度衰落,但不久又马上进入稳步发展期。而步入现代社会,残酷的经济竞争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现代社会的人们再次步入远离尘嚣的茶室,尽享“六根清净”的美境,重获生命的活力。因此,500年后的今天,茶道在日本依然兴盛不衰。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邦交的恢复和两国关系的升温,中日间的文化交流再次频繁起来,其中当然也包括茶文化。而同时值得关注的现象则是日本茶文化向中国的回传。很多的日本茶道流派都到中国来进行过文化交流活动,比如说里千家家元千宗室。他就曾多次带领日本茶道代表团访问过中国。在第100次访问中国时,江泽民总书记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他。同时他还以论文《〈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获得南开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丹月流家元丹下明月也多次访问中国并作茶道表演。日本当代著名的茶文化学者布目潮风、沧泽行洋等长期在中国进行实地考察,对中国的茶文化有着精深的研究。另一方面,我国的茶文化研究学者们也借助两国间文化交流的有利平台,纷纷前往日本进行访问交流。比如滕军老师,她就是在日本专习茶道并获得了博士学位。她编撰的《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一书是我们全面了解日本和日本茶道文化的一个窗口。

综上所述可见,在历史上日本茶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时期是受中国唐朝茶文化影响的奈良、平安时代;第二个时期是受到宋朝时期的茶文化影响的镰仓、室町、安土桃山时代;第三个时期是受到明朝茶文化影响的江户时代。经由跨度千余年的发展,源于中国的日本茶道在吸收、消化了中国茶文化后,渐渐融入了自己的特点和内容,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由此可见,历史并不长的日本作为一个后起之秀,它谦卑地向其他民族学习优秀文化的精神最终使自己强大起来。

2 中日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的比较

中日茶文化同属于东方文化的范畴。诚如滕军老师所说:“日本茶文化的历史是随着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而发展起来的。”[3]所以两者有着很多共同的特点。例如:

(1)两国的茶文化都有深刻的精神内涵,都把“天人合一”作为品茶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中国茶文化融合了道家的“清净自在”、佛家的“般若清净”和儒家的“清心寡欲”,强调和谐、清心定神和自信自省。中国人品茶时不但能鉴别出茶的优劣,同时还能领略饮茶的情趣,将自己融于大自然,追求心灵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与物质的统一。而日本茶道的精神理念是“和、敬、清、寂”。“和”指人与人之间的和睦,“敬”即心灵的诚实和单纯。这两者强调了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准则,希望通过饮茶能使人们做到和睦相处,能相互礼让以调节人际关系。“清”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六根清净”,“寂”也是佛教中的用语,意为静寂,这两者指的是饮茶时的环境氛围。日本人品茶时,将日月星辰、花草鱼虫邀入茶室,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为主,将人对自然的敬爱体现于对器物的万般呵护之中。

(2)两国的茶文化都与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中日茶文化都是在国家政治局面稳定和经济繁荣的大环境下,得到统治阶层强有力的支持,从而得到持续发展的。茶文化的繁荣同时带动了其他文化艺术的发展。中国茶文化在品茶的同时喜欢赋诗、赏花、品画、听曲等,因此历史上与茶事相关的诗画多不胜数。同样,日本茶道则将宗教、烹饪、建筑、书画、工艺、礼法等与茶事相结合,使茶道成为日本最具特色的传统文化。

而纵观中日茶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也可以发现中日茶文化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首先,两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不同。中国的茶文化源于药用,后经食用、饮用的漫长发展过程,直至陆羽的《茶经》开创了中国的茶道精神,给茶注入了文化内涵。也就是说中国的茶文化是从其食用价值逐渐上升到精神层面的。而日本茶道却正好经历了完全相反的发展过程。日本茶道在萌芽期是随着禅宗以精神文化的形式传入日本的,可以说在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15、16世纪的日本茶道更强调了茶道的艺术品味和精神内涵,而不是茶的实用性。也就是说,在日本茶道中首先得到确立的是茶文化的精神层面,而后才普及至实用。也可以说,相对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日本茶道的起点在一开始就具有相当的哲学高度。

其次,两国茶文化的背景文化不同。中国茶文化因起源于药用,因此,它与养生思想关系密切。尤其是在中国茶文化初步形成的唐代,茶多与道教思想相关联。同时受到儒家、佛教的传统学说和思想理念的影响,由此升华到了精神文化领域。而日本茶道的形成在于禅学的渗入。完全成型后的日本茶道讲究“禅茶一味”,即禅道即是茶道,茶道即是禅道。“禅”成为其思想的内核,茶人被看作是禅者。因此,与讲求茶的药理成分、强调通过饮茶达到健身效果的中国茶文化相比较而言,日本茶道则更注重茶文化中的禅味,他们善于使用暗喻的方式来表现禅境,来追求内省、修炼的禅者风范。

最后,中日茶文化有源流之别。中国茶道是母体,是源。自唐代陆羽开创茶文化以来,历经千百年的发展,融儒、释、道三家文化于一炉,博大精深。同时地大物博的中国因自然、地理条件导致的南北文化差异,使得中国茶文化的派系、分支繁多,各具特色。而遗憾的是,正因为各地各民族不尽相同的文化特点,在中国很难形成一套严格、复杂、规范的茶道礼仪。至清代末,富含哲学思想的中国茶文化没能得到继续发展,而且还逐步走向衰微。日本茶道是分支,是流。它自宋代始,是在学习了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以禅宗茶文化为基础创立的茶文化流派。后又结合日本传统文化而不断发展,产生了众多的各具特色的流派,他们依靠“家元制度”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众多的日本茶人致力于将茶道文化推向市井草莽,深植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日本茶道被不断地推陈出新,发扬光大,最终成为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

以上通过两国茶文化异同的分析,可见植根于两国不同历史文化背景和民族特性中的中日茶文化既有共通之处,又各具特色。日本茶道虽源于中国,但它并不是对中国茶文化单纯的吸收,而是在自己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注入了本民族固有的文化,成为了崭新的、独特的日本茶道文化。

[1]林瑞萱.中日韩英四国茶道[M].北京:中华书局,2008:57.

[2]林瑞萱.中日韩英四国茶道[M].北京:中华书局,2008:57.

[3]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7.

猜你喜欢

茶道饮茶茶文化
体验茶道魅力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论新时代中国茶道精神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茶道人生
《茶道六百年》
四季饮茶与健康
月下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