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的甄别和引导
2014-08-15田莹
田 莹
中国技术市场报社,天津 300100
作为国外大数据研究的开先河之作,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一书,为我们展现了大数据将要和已经带来的信息风暴。维克托在书中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大数据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方式,它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而大数据带来的最大转变就是,人们放弃了对“因果”的渴求,而更关注“关系”,只想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在他看来,这对全人类的认知和交流都提出了挑战。
维克托所描述的这种思维模式,对传统媒体带来的冲击已经显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功能越发强大,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上传信息和图片,于是新闻传播进入了自媒体时代。从曾经的博客,到微博,再到如今分外火热的微信,自媒体的兴起不仅对网络数据的大量累积起到了关键作用,更对传统新闻传播媒介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在自媒体传播中表现出的只关心“事件”,不关心“事实”的倾向愈发明显,更多人只去“传播”而不去“求证”的问题更加突出。
如何在网络信息的洪流中去伪存真,如何在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播主体的自媒体时代做好舆论的引导,发挥传统新闻媒体的作用,不仅是对每个科技新闻工作者提出课题,更是所有新闻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1 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化
即使在十年前,人们也很难想象,有一天他们自己也能成为网络信息的来源和传播的主体。如果说曾经报纸、电视、广播等主流新闻媒体在新闻源的把握上占有绝对优势,那么在大数据时代,传播的权利则由新闻机构转到了受众手上。曾经受众没有任何影响媒体的手段,即使是读者来信或者广播中的热线电话,都给新闻机构留出了筛选的时间和空间,而如今,微博、微信这些即时网络平台的兴起,彻底颠覆了新闻机构的主导权。
在著名的《TED》公共课演讲中,一位美国新闻媒体人公布了这样一组统计数据:在著名的视频网站YOUTUBE 上,每分钟上传到该网站的视频达到72 小时;在社交网站FACEBOOK 上,每秒钟有超过3500 张的照片被上传。而据我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11年11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 亿,微博用户达到2.5 亿,有近半数网民在使用微博[1]。
网络自媒体的兴起是技术进步和时代发展的产物,我们不能逆时代而行阻碍其发展,但同时也要认清它的特点趋利避害。
1.1 自媒体发展的积极作用
不论是微博还是微信,他们的兴起最初都是因为他们满足了人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渴望被关注、希望被聆听。他们借鉴并整合了不同网络传播工具的优势,兼容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大众传播等多个层面的传播功能,体现了“受众驱动式”的信息索取方式和“多点对多点”的信息传播模式[2]。这样的传播模式,不仅传播速度快、受众广,而且因为传播过程中“点”与“点”之间的社会联系,还会增强信息的可信度。这对整个社会来说,信息透明度提高了,社会参与度增强了,民众拥有了更多的意见表达渠道,同时人们对于真相的挖掘也更加便利。
自媒体的这些优势如果为传统媒体所用,那么对于媒体人来说,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结合,扩大受众,增强影响力,通过对自媒体上,关注度高的新闻进行对比和研究,我们可以找到受众对新闻的“兴奋点”,调整报道角度。甚至在微博和微信上,找到更及时的新闻线索。
1.2 自媒体发展的负面影响
提到利用自媒体寻找新闻线索,就不得不提到它的负面影响了。和任何事物一样,微博、微信这些自媒体也有自己的局限。
1.2.1 开放性与匿名性加剧信息爆炸
每个人都有表达和被聆听的欲望,但是囿于社会角色的限制,许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不能畅所欲言,或者有些人即使表达出来,却因为没有听众而削减了他们表达的欲望。但网络却为他们打开了一个通向世界的大门,加之虚拟空间的隐蔽性和匿名信,更为人们提供了便利。这就导致了自媒体用户良莠不齐现象严重,更有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吸引社会关注,不惜制造谣言和危险言论,以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
网络虚假信息的蔓延,造成了大量的网络垃圾,掩盖了有价值的公共信息,腐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微环境”,使得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面临更复杂的环境[3]。
1.2.2 自媒体商业化趋势被蓄意利用
微博的一大特点,就是能够直观地展示给用户,有多少人在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而粉丝数的多少,直接反映出了这位用户的影响力有多大。不少商户和营销公司看中的正是这些拥有大量粉丝的微博用户的影响力,微博营销这一概念就在这个过程中兴起。
通过微博进行营销,比较惯用的手法是让一些大V 帮助转发某些带有经营性质的信息,或者借这些大V 之口对某件产品做出好的评价,这无非使用的是口碑效应进行宣传。大V 们则在这一过程中赚取一定的回报。
这样一圈走下来不难发现,粉丝多了,话语权就更大,就会有人找上门来给你“送钱”。于是一些不法的网络营销公司和个人,开始打起了炒作微博号的算盘。近一段时间以来,央视曝光的“立二拆四”、“秦火火”等网络推手,正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他们公然挑战法律法规的权威,践踏公序良俗的底线,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贪欲私利而全然泯灭良知,沆瀣一气,信口雌黄,漫天撒谎,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政治影响。
1.2.3 情绪化倾向严重,围观气氛浓厚
微博和微信的兴起,起初是作为个人思想和情绪表达的平台,随着用户的增多,微博的“广场效应”日益显现。在个人情绪化的喧嚣中,很多重要、严肃的新闻被削弱了,取而代之以戏谑、调侃、娱乐化的言论,这让新闻没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的效力被大大削弱。
同时,在这个广场中,总有一些人乐于跳出来充当“意见领袖”,而这些人往往观点比较偏激,语言极具煽动性。在他们的召唤下,总是会聚集大批的“围观者”和“追随者”,而这些人的情绪一旦被挑动,很容易将社会矛盾扩大,直接冲击政府部门的威信和主流媒体的公信力。
2 新闻来源的甄别和证伪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每天持续的海量的信息上传,让网络信息越发纷繁复杂。对于科技新闻工作者来说,他们从事的是比普通新闻记者更加严谨的新闻报道工作,但网络的开发性和每个个体的“畅所欲言”,让科技新闻记者的工作发生了转变。他们的任务不再局限于重播科技信息、发布科技政策,更多的是要从芜杂的网络信息中,截住那些伪科学的信息,防止一些微小流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寻找这些不实信息的来源并证伪,然后找到事实的真相。那么如何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沙里淘金找到真正有用的新闻线索呢?
2.1 寻找消息的最初来源
网络信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发布的自由、开放。微博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受众,同时人人也都是信息的制作者、发布者。因此,明确网络信息的出处,就成为鉴别信息真实度的重要手段。
还以金庸先生去世的虚假新闻为例。2010年12月6日19点30 分左右,网络传出谣言,称武侠大师金庸先生去世。20点开始,此谣言已经肆虐国内微博平台,甚至用百度搜索相关消息也是言之凿凿。这个在新浪微博上被众多加V 用户、甚至是加V 媒体《中国新闻周刊》传播的噩耗,最终在20 点40 分由闾丘露薇站出来辟谣。根据twitter 网友nocoa 提供的线索,上海一家媒体记者介入调查后得出结论,谣言来源是百度贴吧。百度贴吧有一位用户,于假新闻出笼的前一天19 点30 分左右在百度金庸吧和百度魔兽吧发帖,传播金庸先生去世的谣言。该帖是有据可查的谣言最早来源,但并未掀起波澜,不久之后也被删除。[4]
这类没有说明哪家媒体报道或者哪个渠道透露的信息,基本是不可信的。
2.2 通过网络检索进行验证
提到通过先进的网络工具对新闻来源进行检索、验证,就不得不再次感叹大数据时代,喷薄的网络信息在为我们带来众多“噪声”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网络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库,检验新闻线索真实性的最简单方法,就是在搜索引擎中,寻找相应的新闻,查看是否有权威媒体的公开报道,在这里传统媒体的严谨和公信力可见一斑。相信很多记者都用这个方法进行过检索。
与此同时,也有部分网络信息并非全部捏造,有的时候事实的不准确和偏差,也会造成我们新闻报道的失实和偏差。尤其在对网络图片和视频的处理上,对我们的识别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记者可以运用的技术手段仍然很多:
通过谷歌地图,我们可以对照照片或视频中拍摄地点是否与网站提供的图片相似;通过天气预告的网站,我们可以查阅一段时间之内某地天气状况,从而从新闻报道细节或者图片的背景中判断新闻和图片的真实性;更有甚者,信息或视频是不是太完美,而不太像真的?
在获取新闻线索的同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完全可以避免被虚假新闻蒙骗。就像《新京报》首席编辑、评论员曹保印撰写的《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从〈新京报〉一则失实报道谈起》一文所说的那样:“报道失实的原因,就是相关采编人员对‘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个常识,没有做到足够的敬畏,质疑的意识不强,核实的力度不够,新闻源过于单一,缺乏多方面的实证,以及记者‘不在新闻现场’等。什么时候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视为最低的也是最高的标准,并且恪守这个标准,什么时候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失实报道,什么时候才能做到最大限度地还原事实真相,什么时候才能具备‘百年大报’的品质和风范。”
2.3 观察评论中是否有人提出疑议
在网络新闻的传递中,评论功能的使用其实也能很好地帮助新闻工作者鉴别新闻的真伪。正是因为网络传播广泛性的特点,可以让更多人参与到对新闻的分析中来,对某一条新闻的反馈也是多种多样的。有赞同、有质疑,更有可能有些“局内人”会参与到评论中,提供更加可靠的事实。
因此,在发现能够引起报道兴趣的新闻线索后,多看看网上的评论和其他人对这一新闻线索的反应,也是很好的分辨新闻事实的方法。
3 做好舆论引导,传统媒体要成为新闻的“管理者”
与新兴的自媒体相比,传统媒体正在遭遇巨大的冲击,然而伴随着这种冲击,传统媒体却也迎来了机遇。对科技新闻媒体来说,也同样如此。芜杂的网络信息泛滥,使更多的受众更趋向于先从新媒体了解新闻线索,然后再到传统媒体去寻求证明。往往只有在传统媒体得到证实的新闻,才会被社会广泛认可和接受。由此,新闻工作者在自媒体时代更应做好自我定位:我们首先是记录者,其次才是影响者,要遵循客观、真实、全面、理性的专业规范,捍卫传统媒体的公信力。越是公民新闻、草根新闻发达的情况下,记者的水准越要体现在对真相的挖掘上。
两年多之前,Storify 创始人波特·赫尔曼(Burt Herman)曾在《纽约时报》上撰文称:“新一类的看门人正在出现,他们的声誉基于向关注者突出显示相关内容的能力。我们仍在寻找合适的词汇来称呼这种新的看门人。到目前为止,‘管理者(curator)’或许是最合适的称呼。”[5]。在自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如何才能更好地管理新闻,成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呢?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3.1 摒弃旧观念
大多新闻工作者都是长期工作者传统新闻媒体的一线,面对自媒体的冲击,很多人感到茫然和无所适从,对于如何利用自媒体,比较普遍的观念就是将它简单地作为传统媒体的“推广工具”,这种概念对网络的应用比较单一、低端。不论微博或者微信,在这种理念下的应用只会沦为传统媒体的“电子版”,而失去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及时转变理念,是传统媒体在自媒体时代突围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只有正确认识和了解了新媒体,才能跟好地利用它,并抵挡它带来的冲击。
3.2 尊重自媒体特性
自媒体具有多点交互、传播快速的特性。新闻工作者要学会利用这一特点,适当设置新闻议题,按阶段跟进。这样不仅可以激发民众参与的积极性,更能够将网络变成收集民意和网络调查的工具,把这里变成我们拿到第一手数据和样本的最好渠道。
通过互动而不是灌输,让公众对我们要传播的信息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更多的关注。只有当受众开始倾听你的声音时,并在交流中与你产生共同的认知后,你才能真正对受众产生影响。此时,通过不同议题的设置,组织公众进行讨论,就能把公众的视野引导到我们想要他们关注的点上,并通过我们的议题,传递出利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在科技新闻传播中,“科学松鼠会”和“36 氪”两个科技网站对新媒体的运用,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科学松鼠会而且在特别设置了网上问答的专题,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受众,让受众主动参与到科学的研究和传播中来,并通过几个社会热点问题的科学化讨论,把当时发生的某些重大新闻与科技和科学融合,把硬科学软化,让更多人乐于深入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起到了很好的科技传播效果。
3.3 学会分享自媒体边际传播的红利
传统媒体获得的每个新用户都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而新媒体在前期投入之后,获得每个新用户的边际成本趋向于零”[6]。传统媒体在微博或微信上获得的上万乃至百万的关注,使他们的影响力不仅集中在老的媒体读者,更扩展到整个网络,这些人的关注决定了传统媒体未来的命运。
对于我们传统科技媒体来说,本身的影响力较之其他类型的传统媒体更差,如果我们的粉丝无法让报刊、节目本身的关注度提高,那粉丝增速再高,也是“自拉自唱”。所以运用新媒体理念、学会分享新媒体传播红利,用相对较低的成本发展用户,应该是传统科技媒体迎接自媒体时代的布局之一。
[1] 廖宇飞,张新标.新闻知识[J].陕西:陕西省新闻研究所,2013,3: 47-49.
[2] 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349.
[3] 刘晓华.浅析微博视域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4] 陈仲侨. 网络时代的信源陷阱及预防.新闻实践[J].浙江.浙江日报报业集团,2011,12.
[5] 美国科技博客Mashable.[Z].http://tech.sina.com.cn/i/csj/2013-04-23/08468269167.html
[6] 郭全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比较研究.[EB/OL].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00/120097/120099/13045273.html,2010-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