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时代下的影像传播

2014-08-15

科技传播 2014年2期
关键词:时代图像文化

李 晋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100085

数字化的信息革命作为生产力的一大改进,将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社会以及人们的生存方式。这正如尼葛洛庞帝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所指出的,“计算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而且在软件方面的发展则更为快速,使得甚至一个对电脑原理一无所知的人,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学会它的使用,从容的运用这一高科技物质条件来进行创作和设计。马克思说过:‘机械发明’,它引起‘生产方式上的改变’,并且由此引起生产关系上的改变,因此引起社会关系上的改变,‘并且归根到底’引起‘工人的生活方式上’的改变。”那么这场新的‘技术革命’也会促使‘设计的创作方式上’的革命。设计师可以通过电脑软件实现一些无法用绘图笔完成的工作,实现手工设计无法达到的视觉效果,可以自由地发挥想象力,把具有时空错觉的画面拼帖在一起。图像创造者们宣称“只要你想得出,我们就可以做得到”。

1 数字时代媒体的商业化发展

在21 世纪,信息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改变整个工业的格局,如微软、英特尔等IT 行业已渐渐取代钢铁、机械等成为知识时代的生力军。60年代之后通讯领域的新生事物,有大部分依托于商业的兴盛,因特网的发展,手机新媒体的使用,这些新生事物如的普及造成的一种影响便是历史感的消失,恐怕这也是信息爆炸时代留下的必然后果。大量的新闻信息,让我们整个当代社会开始渐渐丧失保留它本身过去的能力,开始生存在一个永恒的当下和一个永恒的转变之中,而把从前各种社会构成曾经需要去保存的传统抹掉。似乎新闻媒体的作用便是把这新近的历史经验贬进过去之中。越快越好,媒体的资讯功能可能是帮助我们遗忘,是我们历史遗忘症的中介和机制,“时间被割裂为一连串永恒的当下。”本雅明说:“信息的长处在于瞬间性,在瞬间中,信息就显得是新的。信息唯独离不开这瞬间性,它必须完全附依于这种瞬间性,而且不能离开时间性,并在时间中展现出来。”人们唯恐不了解新的信息和资讯,却对过去的历史的不那么在意,总是在争先恐后地掌握新闻的同时,忘记了昨天发生的。这种历史感的消失也为后现代主义进行颠覆、质疑和批判提供了无可畏惧的背影。

因特网的兴起使得这个世界变小了,信息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更大的范围内传播。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的迅速增强,生产力的进一步专业化、协作化及国际化,物质的极为丰富的同时,以往的传统与地域性正在消失和淡化。

2 数字时代视觉文化的审美呈现

数字时代的审美文化最显著的部分可以说是一种视觉文化的呈现,丹尼尔·贝尔说:“我相信,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这一见解初听颇让人费解,因为以往文化长期以印刷品和出版物为载体,也是诉诸人的视觉,可何以不成其为“视觉文化”呢?这是方兴未艾的电视、广告、电脑、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在我们眼前所带动的一场文化巨变。如今电视、广告、电脑、互联网已几乎将所有的文化样式收归于自己名下,将其统统变成视觉文化:MTV 是将音乐变成视觉文化,戏曲TV 是将演唱变成视觉文化,诗TV、散文TV 是将抒情写意变成视觉文化,而那些根据名著或畅销书改编的电视剧,则将小说变成了视觉文化。用眼睛去看,这在今天变得越来越重要了。科学实验表明:视觉获取的信息星占人类获取信息总量的70%,听觉占20%左右,其他感觉器官的获取景仅占10%。人类在进入信息时代后,视觉对人的影响作用已经越来越大了。

我们强调视觉文化在今天的地位和作用,并非仅仅用视觉文化的符号学表征来处理“图像史”,而是要看到,它所涵盖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图像研究,它的正真的意义如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学者尼古拉·米尔左夫所讲的“要用视觉文化瓦解和挑战着任何想以纯粹的语言形式来界定文化的企图”。在这方面,也许还是W ·J ·T ·米歇尔在《图像转向》一文中所指出的“无论图像转向什么,我们都应当明白,它不是向幼稚的模仿论、表征的复制或对应理论的回归,也不是一种关于图像‘在场’的玄学的死灰复燃;它更应当是对图像的一种后语言学的、后符号学的再发现……”这也就是说“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电影、电视、广告、画报、卡通这些典型视觉样式自不必多言,就是传统的以阅读为主的印刷物,从报纸到杂志,从书籍到其他读物,图像一类的视觉因素的比重急速上升,难怪有人宣判“读图时代”已经来临。以往印刷文化让人“看”的主要是语词和概念,它是以认识性、象征性、理解性的内容诉诸人们的认知、想象和思考;视觉文化让人“看”的主要是“形象”,它是以虚拟性、游戏性、娱乐性的表象供人观赏、参与和消费。詹姆逊曾经说过“距离感正是由于摄影形象和电影的出现而逐渐消失”。至少在表面上,影像终于取消了与实在世界之间的外在距离。不论是一条皱纹、一粒扣子还是一片树叶,影像与原型分毫不爽。一切都如此具体,形象,历历可见,仿佛伸手可触。这些影像进入生活的一隅,置身于客厅的家具之间,并且与现实气氛融于一炉。许多时候,影像甚至不再是一个封闭的表意体系,它们散落于现实的各个角落并且进入周围事物的结构――例如大型商场电子屏幕之中时刻变换的广告。这些影像脱离了“艺术”范畴而变为现实本身。技术的意义上,这是电子时代对于印刷时代的置换;社会学的意义上,这是后现代文化对于现代文化的解构,影像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所产生的深度似乎正在消失。在数字化构造的视觉文化传播图像中,我们看到了将图像推至文化的前台这样的历史过程。

现代都市人用以交往的电视、报纸、广播、电话、互联网等大众传媒或者本来就是视觉的,或者正在向视觉文化过渡,如电视电话会议现已成一种会议形式,而可视电话也正在走近日常生活。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高速率改变了人们的时间概念,这是如今视觉文化取代印刷文化的深层原因。在一种相对缓慢相对松弛的生活中,人们有较多的空闲去阅读和品尝玩味,去细细咀嚼、推敲和寻索那些潜藏在文字和概念背后的意蕴,从而阅读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就使得印刷文化有可能大行其道。但是在高度紧张忙碌的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已无暇进行精细的心灵内省和思想反刍,从而概念退位、形象登场成为当今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文化转折。当消费者只是凭着每天袭来的几百条广告信息而决定其消费行为,网民们只是运用网上通行的戏剧化仪式发表对时事的见解时,视觉对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支配作用被发挥到了极致。这一切正好契合了现代人视觉快感的要求。

3 视觉图像传播的零散化与符号性

数字化时代的图像景观打破了不同的艺术形式、不同的文学体裁之间的界限。视觉文化强调要超越艺术形式,取消文学体裁。事实正如丹尼尔·贝尔所指出的那样,“有关艺术类型和界限的概念,以及不同类型应有不同表现原则的概念,均在风格的融合与竞争中被放弃了。”小说求助于电影的表现手段,电影则摹仿造型艺术。当这种种的艺术形式以视觉的方式来传达时,便没有了特定的艺术风格边界,以一种虚无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创作心态,把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拆开、撕碎、打乱,将丧失了历史联系的碎片重新组合成一个个貌似新奇的画面,成为当代信息社会中以图像表现自己的文化产业。鲍德里亚曾说∶“玩弄碎片,这就是后现代”。如果说现代艺术是一种富于意蕴的“蒙太奇”,而主张去中心、反权威、拆结构、解意义的后现代艺术就是东拼西凑的大杂烩。绘画、建筑如此,小说如此,时装等等亦都如此。视觉的零散化成为数字时代影像传播的重要特征。

在我们这个“读图”的时代、受众已经习惯于从形象本身取得意义。视觉文化传播的特点不仅体现在形象的“霸权”,更重要的是形象的大批量复制和无孔不入的渗透性正在导致现实与形象之间的区别的消失。在这个意义上,形象的生产实际上也是在塑造着现实。“形象”在今天已经成为流行语,但它并不是传统美学或艺术理论所说的“形象”,而是有其特指的含义,“形象”变为具有某种表征意味的符号,它所表征的是消费对象,尤其是精神消费的对象,与人们的种种深层欲望相连,在视觉文化传播中的“形象”不是真正的生活,而是真正生活的替代品,例如电视屏幕上的镜头和画面,这是经过模式化、抽象化和故事化的,真正的东西在映象中处于朦胧飘忽、似有若无之间,当它被纳入某种固定的模式,被用来调味的情节和事件所稀释,成为一种娱乐性的叙事形式的时候,真实性便被消解了。现在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成为机械复制的影像,影视、录像、磁带、激光唱盘以及用网络制作和传输的节目无不尽然。这些影像正在强有力地介入、包围和控制人们的生活。或者说,它们已经是生活环境的组成部分。这些影像不是来自生物意义上的繁殖;如同本雅明的著名术语所形容的那样,这些影像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复制”。尽管它很忠实地复制出现实,但也正是在这种复制中,形象将现实抽掉了,非真实化了”。

4 结论

传统意义上的视觉文化表达的是一种精神,它的价值在于以纯正的内涵培育、规范着社会文明,而在数字时代,视觉图像传播在公共领域扮演一个愈来愈重要的角色,也同时呈现出零散化表现的特点。图像的发布和创作者不再是上层建筑的专利,普通的用户都可以通过视觉图像的表现与公众沟通,网络“小胖”“犀利哥”等影像蹿红网络。图像创作者用强烈的视觉方式来引起人们的注意,有时甚至是“恶搞”。大众对视觉快感的期待已经被大大提高了,而且还在继续提高。受众需要的拥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形象本身。因此图像就不能停留在平均水平的审美趣味上,而是必须提供超常的视觉刺激。图像创意依靠着越来越先进的媒介技术手段不断地作出位之思、不断地违背形象自身的逻辑,就有可能导致“传统的形象及其相关规则的失效”,最终结果是受众“想象力和理解力的混乱”。这也是数字化时代影像传播所面临的问题之一,值得我们去思考。

猜你喜欢

时代图像文化
改进的LapSRN遥感图像超分辨重建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有趣的图像诗
谁远谁近?
遥感图像几何纠正中GCP选取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