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播服务体系与企业创新研究
2014-08-15籍慧波
籍慧波
山西省科技传播中心,山西太原 030006
人类进入21 世纪,就意味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化时代的到来,科技兴邦、创新立国已成为我国发展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重点。构建与完善科技传播服务体系,不仅能为各级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提供有效的服务保障,而且有助于全面推动与提升国家科技传播能力,促进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本文将以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为目的,探讨现代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1 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内涵与结构
科学社会学家J.D.贝尔纳(J.D.Bernard)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指出了科技传播的重要性,他认为,“按照过去关于科学的概念,交流是科学家之间惟一的桥梁”,但是,“在今天我们已经明白科学情报数量之多已使其传播成为巨大问题”,“除非采取某种措施,我们就将面临知识一经获得就立即无用的局面”,因此“需要极为认真地考虑解决科学交流的全盘问题,不仅包括科学家之间交流的问题,而且包括向公众交流的问题”[1]。因而在信息社会中,加强科技传播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已经刻不容缓。科技传播大概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科学界之间的交流、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交流等。科技传播涉及到如何收集、制作、提炼、组织、传递科技信息等问题,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一个信息的采集、组织、提炼和提供的过程”[2]。
科技传播工作应该由一定的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来承载并完成科技信息(知识)的传递。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是由承担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等科技传播任务的相关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体部分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教育机构、大众媒体机构、科技社会团体等”[3]当然,更广义的科技传播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一般而言,传播系统主要由传播者(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等组成。科技传播服务体系同样涉及到这些传播要素。
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其中的各个要素必然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这个有机统一体中,其结构也是有层次性和条理性的:科学家个人的科学认
知过程(科学研究)是一种人内科技传播,这属于第一层次的科技传播结构;科学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人际科技传播,这属于第二层次的科技传播结构;科技共同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群体传播,这属于第三层次的科技传播结构;科技共同体中的信息向全社会传播即科学普及,这是第四层次的科技传播结构。[4]这种多层次性和联系广泛性的结构模式,表明了科技传播体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动态体系。
2 科技传播服务体系对企业创新的意义
美国创新经济学的创始人熊彼特教授于1934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它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实际上,广义的企业创新包括经营创新、产品创新、销售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体制与机制的创新。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当代,企业创新必须获取足够的信息资源,特别是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科技信息。面对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状况,如果因循守旧,闭关自守,没有开放的眼光和广取博收的胸怀,企业的发展必将面临困境,更不要谈创新发展了。当前企业的创新不能离开科技信息的获得,因而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对企业创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产品的创新需要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提供最新的科技创新信息。有了最新科技成果信息,企业可以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以及企业的远景规划,把相应的科技新成果转化并附着在企业产品之上,或对产品进行革新,或者是科技新成果转化成一种新产品。
其次,科技传播服务体系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以及销售方式的创新。科技发展的方向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企业借助于科技传播服务体系这个平台,一方面可以获取科技新信息,在了解科技发展动向的基础上,决定企业产品经策略和市场开发思路,另一方面借助科技传播服务平台,可以对企业创新产品进行推介。
再次,作为网络化的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有利于企业创新活动中整合并有效地利用资源。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主体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教育机构、大众媒体机构、科技社会团体以及政府等,这些构成要素在现代传播理念的规整与重构中,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协调起来,使传播主体之间的信息融汇并及时第传递给企业,企业根据自身需要与实际,进行信息的筛选,从而有效地利用科技成果(信息)为企业创新服务。当然企业作为科技传播服务体系中的一端,其反馈产品信息、市场信息等同样能促进这些构成主体的改进传播方法,提升传播效率。
3 完善与创新科技传播服务体系
科技传播担负着知识交流、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任务,同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建设更显出其重要意义。科技知识信息的创新、加工、传播和应用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资源,而经济的增长与企业的创新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只有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才能够很好地整合知识的创新、加工、传播和应用的各个方面。因而完善与创新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需要,更是加快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
首先,构建与完善统一协调的科技传播服务平台。科技传播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体系,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环境要素、各个主体要素和组织结构的影响。作为科技传播的内容仍然以一种信息的形式存在,信息的传播必须与当代媒介融合的实际相结合,不能因循守旧地走固有的传播路径。作为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主体在科技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应该承担起重要的职责,无论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教育机构、大众媒体机构、科技社会团体,还是政府部门和企业,作为科技传播服务平台,都应该强化各自的主体能动性,加强各主体要素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完善内部合作机制,既把自己当成传播的主体,同时也把自己作为传播系统中的媒介,这种新型的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把媒介与主体融为一体,能够在科技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提高传播效率,更好为企业创新服务。
其次,提升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在科技进步与创新过程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人也是建设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关键,人才是传播服务体系中的真正的主体。因而,必须提高科技传播服务体系中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科学素养一词源自英文 “scientific literacy”,指的是对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和科学价值观所具备的基本了解。[5]从事科技传播服务的工作人员,必须了解科学技术的基本术语和基本科学观点,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的社会影响和作用,提升自身科学素养。同时在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以不可阻挡之势遍及全球,无论是对传统媒介还是新媒介,从业人员必须了解其传播规律,掌握其传播技术和路径,特别是当前的网络媒介,因为互联网技术可能改变科学合作结构,从而提高合作生产力[6]。研究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吸收各自的优点,才能更好地搭建科技传播服务平台,从而为科技创新、企业创新服务。
再次,必须构建畅通无阻的科技传播服务渠道。在科技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无论是作为主体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教育机构、大众媒体机构、科技社会团体、政府部门和企业,还是作为受体的大众,其间要进行信息的交流,必须有一个畅通的信息流通渠道,否则,科技信息即使能够进行一定的传递,也会因为交流障碍而影响传播效果,同时影响科技创新与企业创新,因为信息渠道不畅通必然带来科技信息的滞后,这就会“面临知识一经获得就立即无用的局面”。为了避免这样的局面的出现,科技传播服务体系内部的各主体之间,必须进行有效的协调,建立完备的传播运行机制,更好地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服务。
另外,必须建立企业创新与科技传播服务平台之间的合作机制。当前“即使历史学家也不怀疑,科学已经是形成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决定我们未来的主要因素之一”[7],科技意识与日常生活已经密不可分,科技信息对企业的发展更是不可缺少,因而,科技信息如何有效第传播给企业是目前企业和传播服务平台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而且,如果仅仅构建和完善了科技传播服务体系,而企业缺少科技创新意识,或者没有与科技服务平台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相互间的运行机制,企业的创新力的提升也必将大打折扣。所以,在完善科技传播服务体系和提升从业人员的科技素养媒介素养的同时,还应该从企业与服务平台两方面同时入手,构建二者之间的合作机制,完善科技信息传播渠道,不仅使企业能更快更有效地获取新的科技信息以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让企业能向科技传播服务平台进行信息反馈,以便科技服务平台能更好地确定服务方向,提高科技信息传播服务效率。
当然,科技传播服务体系作为提升企业创新力的服务平台,不能固步自封,应该不断扩大与其他领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企业创新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从而全面推动与提升国家科技传播能力,促进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
[1] 贝尔纳JD.《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商务印书馆,1982: 398-418.
[2] JamesH.CollierDavidM.Toomey(ed).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mmunieation:Theory, Praetiee.and Policy[M].SagePublieation.ine.1997.
[3] 魏娟.中国科技传播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南京农业大学论文.
[4] 江昀.科技传播系统的结构和传播模式分析.全民科学素质与社会发展——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6.
[5] 李大光.对“科学素养”理解的异同和促进方案仁.见刘华杰.科学传播读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6] 陈喜乐.科技传播的研究状况及其模式.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7] Maurice Goldsmith & Alan Mackay ed. The science of science: society in the technological age [M].London: Souvenir Press,1964: p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