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信仰:当代大学生的科学信仰追求
2014-08-15杨兰
杨 兰
(东莞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东莞 523808)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的,其深刻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解开了宗教的神秘面纱。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本质的揭示是指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的认知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科学的信仰,不仅是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的科学信仰,也是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的最高价值目标。
一、对宗教本质的揭示是指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的认知逻辑起点
宗教的本质是回答“宗教究竟是什么”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马克思指出:“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已经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1]P1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给宗教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2]P666这段话简洁而又深刻地揭示了宗教的本质规定性。
第一,它说明了宗教作为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宗教的故事中,流传着关于“天堂”“地狱”以及神、鬼等形象,虽然这些形象是人间现实生活和人本身的反映,然而却是夸大了的、歪曲了的反映。由此可见,宗教只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然而,宗教作为“幻想的反映”,又区别于其他意识形式,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体现了宗教意识的特殊性。
第二,它揭示了宗教幻想的内容和对象,即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这就是说,宗教信仰和崇拜所反映的内容并不是凭空幻想出来的不可捉摸的东西,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外在客观力量。简单地说,宗教幻想是有其现实性的基础的,“天堂”和“地狱”,实际上是对人间生活的美化和丑化;神和鬼,实际上是对人的神化和鬼化。人们在神、鬼的形象中,寄托着自己的幻想和恐惧。正如费尔巴哈所说,并不是神按照他的形象造人,而是人按照他的形象造神。显然,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并不是超出经验之外的,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但却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这种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既包括自然力量,也包括社会力量。首先是自然力量被原始人幻想地反映为超人间的力量。随着历史的进展,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社会力量也被幻想地反映为超人间的力量。在阶级社会里,后者是主要的。[3]P149
第三,它说明宗教反映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并不是以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固有的形式直接在人们头脑中反映出来,而是表现为“超人间力量”的特殊形式,具有超自然、超社会的神圣性。如宗教传说中的神可以呼风唤雨、移山倒海等。这些都是人们对自己所遭受的外力压迫的一种反映,是人们面对外力压迫对超社会、超人间力量的幻想。[3]P150人间力量超人间化的原因是外部力量对人们的支配。在恩格斯看来,宗教所信仰和崇拜的对象并不是任何一种“外部力量”,而只是那些“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因为,当一种“外部力量”已经被人所掌握和支配以后,它就不再是人们生活的主宰,人们也就不会奉之为神圣而对之顶礼膜拜。宗教的核心是宗教信仰,它体现的是一种“颠倒了的世界观”。世界上没有本质上不是“幻想的反映”的宗教,一切宗教信仰和崇拜的对象都是幻想出来的,客观上是不存在的。此外,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在历史上和在现实中,它还是一种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社会组织。[3]P150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出了宗教消亡的历史命运。1867年,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曾指出过宗教消亡的条件和途径:“只有当实际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联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地控制之下的时候,才会把自己神秘的纱幕揭掉。但是,这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发展史自然产物。”[4]P97在这里,马克思指出了宗教最后消亡的两个条件,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极明白而且合理,为此就必须实现社会主义,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社会物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成为自由结合的关系;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极明白而且合理,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这些历史条件并不会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消灭而随之出现。马克思认为这要经历长期痛苦的历史过程。[3]P147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明确指出:“当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现在还在宗教中反映出来的最后的异己力量才会消失,因而宗教反映本身也就随着消失。理由很简单,因为那时再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反映了。”[2]P668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宗教消亡的方式与资本主义灭亡的方式大不相同。即宗教消亡的根本条件在于消除自然异己力量和社会异己力量对人们的支配,使人们可以完全把握自己的命运,成为自由的人。这种情况大体上只有在共产主义实现以后才会出现。正如中共中央文件《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指出的:“在人类历史上,宗教终究是要消亡的,但是只有经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长期发展,在一切客观条件具备的时候,才会自然地消亡。 ”[5]P55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一种科学的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超强的现实性。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以往那些虚幻、超验的宗教信仰直接对立,不再以超自然、超人类的价值作为目标,而是立足于人们的世俗生活和现实社会生活。“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矛盾尖锐化和阶级斗争激化的必然产物,是无产阶级解放的现实需要和马克思恩格斯自觉服从这一需要的直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像宗教教主和预言家那样,把现实的需要用神圣的光环掩盖起来,并用宗教的妖术将之变为超验的宿命。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无情地揭掉罩在无产阶级现实斗争之上的宗教信仰的外衣,使现实的利益显示出来。 ”[6]P266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科学的世界观。世界观不仅是对世界的一种根本认识,同时也是一种根本的评价和一种感情的认同。人通过世界观建立起的人与世界的联系内在地包含着一种情感上的联系。世界观使人找到了他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通过对这个位置的情感认同,让人与世界在感情上成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产生归属感。人对世界的看法不仅包括社会历史观,同时也蕴含着人生观。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人生观不仅是自身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也是其世界观的立足点。接受一种世界观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信仰行为。也就意味着其接受了这种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崇高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指明了全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现实目标,是人类社会实践能力和人自身自信力的凸显和象征。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具有强大的物质价值,同时还具有崇高的精神价值,在带给人类巨大的物质利益的同时激励人类向着最高的精神境界追寻,并塑造人类完美高尚的新人格。
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的人生价值。马克思主义信仰给人提供一个关于世界及人自身的最科学的解说,将一定的个体对周围事物的认识统一起来,赋予其思想认知上最大的稳定性和明确性。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同时也是一种世界观理论。“作为一种世界观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当其作为一种科学时,也同时必然具有价值性。因为,马克思主义要真正发挥其改造世界的功能,必须要有实践者,为此它必须要人们去信奉它,为人们所接受从而成为他们的信仰。”[6]P265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价值发展目标是人人都得到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不是依靠某些超验的“神迹”和“神力”,而是依靠人们理性的、常态的生活,依靠人自身。马克思主义信仰体现了人对自己本质力量和实践能动性的真正尊重和充分信赖。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信仰的最高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思想体系,而不应该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某一时期关于某一与宗教相关问题的个别言论或具体结论。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要求我们在向大学生们讲授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时要从实际出发,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用唯物辩证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观察和认识宗教现象,并做出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解释。同时要高度关注大学生对信仰的心理和心灵需求,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去引导大学生,占领精神信仰领域的主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宗教的本质是对超人间、超自然权能的一种信仰。如何对待这种宗教信仰,是首先要解决的立场和态度问题,这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宗教按其发展的规律最终是要消亡的,但是,宗教的消亡是一个长期的自然的过程。因为宗教的存在有着深刻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只有在宗教赖以存在的这些根源消除后宗教才会消亡。我国大学生信仰状态模糊,并有多元化趋势。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大学生中已出现了不少“望教者”和“宗教文化追随者”。与此同时,大学生信教的人数也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在宗教文化和宗教世界观的影响下,大学生们会对一些关于世界观的问题产生困惑:如究竟是唯物论还是宗教有神论是正确的?为什么宗教会长期存在?宗教的社会作用是怎样的?宗教和科学的关系如何?科学信念和宗教信仰的区别是什么?既然说宗教是不科学的,那么为什么我国政府还要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显然,如果我们不重视学生思想意识领域的这一变化,不以这一变化作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的基本依据,我们就会失去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优势。如果我们不能对宗教现象做出唯物主义的说明,不能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学生进行教育,那么学生就很难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引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科学的信仰,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认识论工具。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内在就蕴含着强大的信仰抉择力量。信仰是复杂的精神现象和社会现象。每个人都有信仰的需要。信仰是人生的根本需要,它是扎根于人性中很根本的东西,并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人生需要各种不同层次信仰,不同的信仰也能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因此,现在大学生中出现的信仰模糊和多元化现象,既说明大学生们有信仰的需求,同时也说明在现实生活和教育中缺乏对大学生的信仰的引导和大学生信仰选择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要用科学的、崇高的信仰去统领和引导大学生的信仰趋势,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大学生选择科学信仰的能力。信仰是需要学习的,通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使学生养成一种能够自觉地接受和选择知识或者信念的能力。正如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只是学一些知识,而是养成一种科学素养和专业能力一样,学习信仰也不只是接受一种信念,而是养成一种选择信仰的能力和素养。我们需要注意,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各类教育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非常重要,它能够使一定的大学生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了解自己在这个世界中所处的位置,它能够使一定的个体完成和实现他的社会化过程,从而真正成为一个特定社会中的一员,为社会所接纳,它还可以使个人了解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感受到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大学生选择科学信仰的能力。对大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魅力的过程中提升大学生的信仰选择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认识论。江泽民曾指出:“思想阵地,正确的思想不去占领,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7]P97“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P9
当今大学校园的文化活动多元化与现代信息传播媒体的强势介入使得大学生信仰形成和确立的环境更为开放和复杂。国内外的宗教文化和宗教观点通过学术交流、大众媒介、社会交往、留教留学等渠道不断向大学校园渗透,使得校园内的宗教影响加大了。正确的与错误的宗教观念交织,正常的宗教活动、文化传播与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杂糅,学生思想意识领域呈现复杂态势,部分大学生对宗教的思想认识出现偏差和错误。校外一些活动也在冲击着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过带有宗教色彩的西方节日, 如圣诞节、复活节等,或者周末到教堂去体验宗教活动,参观宗教建筑,看宗教电影,听宗教音乐等,由好奇而产生兴趣,由兴趣而关注和投入, 从而在精神和心理上产生依赖。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自身理论魅力的彰显,揭开宗教的神秘面纱,有助于驱逐围绕在大学生思想上空的 “乌云”,帮助当代大学生以理性与宽容的态度对待各种宗教社会现象,使大学生们能够正视并能科学、理性地认识到自身对社会中各种宗教现象的好奇心理和现象。○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翁振进,汪锡奎.党政干部民族宗教知识读本[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4]资本论(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综合研究组,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政策法规司编.新时期宗教工作文献选编[C].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5.
[6]刘建军.追问信仰[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7]江泽民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