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的粮食状况研究及出路分析

2014-08-15

党史文苑 2014年2期
关键词:江西全省粮食

万 强

(中共江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江西南昌 330006)

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委、省政府始终立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一大局,一方面采取各种措施确保粮食增产增收,另一方面大力号召全省人民发扬风格,坚决贯彻“全国一盘棋”的精神,积极外调粮食,成为两个从未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源的省份之一。对此,邓小平在1992年1月30日视察南方后路过江西时曾动情地说道:在粮食问题上,江西是作了贡献的。你们有困难可以向中央反映,你们有这个权利。对江西,中央要照顾一点。[1]P170

一、江西粮食生产情况

江西作为我国南方主要的商品粮产地、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一直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省委、省政府一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积极采取各种措施,确保粮食增产增收,以约占全国2.3%的耕地,生产了约占全国3.6%的粮食,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1949年至今,江西粮食生产可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粮食短缺阶段(1949—1978)

从1949年解放到1978年改革开放和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30年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江西大力推行“三变”(变一季稻为双季稻、变旱地为水田、变荒地为熟地)和“四改”(旱粮改水稻,单季稻改双季稻,高秆改矮秆,稀植改密植)增产措施,粮食生产不断向前发展。一是播种面积不断增加。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从1949年的263.37万公顷增加到1978年的382.08万公顷,1971年为历史最高年份,播种面积达402.36万公顷;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由1949年的3381万亩扩大到1978年的5071万亩。二是粮食单产日益提高。1949年全省粮食作物单位面积平均单产仅为2944斤/公顷①,截至1978年,粮食单产提高到5880斤/公顷。三是粮食总产持续上升。全省粮食总产由1949年的77.5亿斤增加到1978年的225.1亿斤(主要粮食品种稻谷总产由72.3亿斤增加到215.9亿斤)。其中,1952年115亿斤,1965年160.4亿斤,1975年211.4亿斤,粮食总产突破了100、150、200亿斤三个台阶。四是人均占有粮食逐渐增加。1949年,全省人均占有粮食只有590斤,截至1978年,人均占有粮食达到707.38斤,由不足600斤/人,到突破700斤/人。[2]

这一时期,江西粮食生产情况虽然比解放前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总的形势同全国一样,仍然是“数量短缺、供不应求”。究其原因,除了水旱天灾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与破坏外,农业科技的进步对粮食生产的推动作用有限,其促进粮食产量大幅增长的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减缓了粮食的增长速度,使得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赶不上该时期人口的增长速度,以致全省人均占有粮食虽有所提高,但提高不快。

2.供求平衡阶段(1979—1983)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步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科技进步,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劳动生产效率,粮食生产取得新的进展。1979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259.3亿斤,比1978年净增34.2亿斤,创历史纪录;粮食单产达6750斤/公顷,比1978年增加了870斤/公顷;人均占有粮食第一次跃过800斤达803.06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随后几年,粮食产量平稳增长。截至1983年,全省粮食单产提高到7860斤/公顷,比1978年增长33.67%;粮食总产量达292.09亿斤,比1978年增长29.76%;人均占有粮食863.08斤/人,比1978年增长22.01%。

这一时期,由于江西严格执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全省人口增长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使得该阶段全省人均占有粮食基本保持在800斤/人,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3.粮食过剩阶段(1984—1999)

从1984年开始至1999年的16年间,江西粮食生产得到较快发展。这一阶段,江西粮食不仅“够吃”,而且“过剩”。具体表现在:一是粮食单产增长较快,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每公顷不足8000斤增加到90年代的每公顷近10000斤,每公顷增加粮食近2000斤;二是粮食总产快速上升,由1983年的292.1亿斤,增加到1999年的346.5亿斤,净增54.4亿斤;三是人均占有粮食稳定保持在每人800—860斤;四是粮食过剩、积压严重。据统计,截至1998年1月底,江西全省粮食库存总量超过200亿斤,不仅增加了库存成本,而且易使粮食因长期保存而腐烂变质。

4.粮食滑坡阶段(2000—2003)

进入新世纪,在全国范围内,以粮食为代表的主要农产品出现结构性相对过剩,卖粮难和种粮减收成为困扰粮食主产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江西粮食生产形势同全国广大粮食产区一样,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和“滑坡”:粮食种植面积连年缩小,由1999年的355万公顷下降到2003年的320万公顷,比1999年粮食种植面积减少10%;单产增长减缓,一直在9200—9600斤左右徘徊;粮食总产下降,由1999年的346.6亿斤下降到2003年的290亿斤,粮食总产以年均4.1%的速度递减,总共下降了16.33%;人均占有粮食由1999年的820斤/人减少到2003年的682斤/人,年均人均减少4.2%,共减少16.83%。这种严峻的形势使得江西有可能出现“有粮不敢吃”“粮食不够吃”或“无粮可吃”的情况,粮食安全开始受到威胁。

5.全面发展阶段(2004至今)

从2004年开始,省委、省政府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的同时,结合江西实际,连续10年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积极鼓励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有序流转,着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联户经营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使得全省粮食生产扭转了连年滑坡局面,连续10年获得丰收,步入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以2009年为例,全省粮食总产首次突破了400亿斤历史大关,达到400.5亿斤,创造了“四个全国之最”:即2009年全省收购早稻62亿斤,占全国早稻收购总量的34%,居全国首位;“单改双”面积年年递增,2009年双季面积比重达到88%,为全国最高;2009年稻谷人均占有量912斤,为全国最多;2004年至2009年,6年累计增产粮食442亿斤,粮食总产增长38%,为全国最快。粮食生产的稳步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农民收入连续增长。2009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75元,比2003年翻了一番,平均每年增长17.7%。即便在2013年,江西虽然面临早春持续的低温阴雨、历史罕见的伏秋连旱和病虫害的偏重发生等不利条件,但全省各地在资金补助、科技支持和对口服务等方面积极落实,粮食生产仍然丰收,实现全省粮食总产423.22亿斤,比上年增加6.26亿斤,增长1.5%,夺取了来之不易的粮食生产“十连丰”。

二、江西粮食调出情况

受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全国各地粮食生产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部分省市由于粮食无法自给,只能依靠外调。因此,粮食外调是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国家稳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以产粮为主的农业省份,江西每年都承担了中央下达的调粮出省的任务。

新中国成立头30年,江西同全国一样,粮食形势总体短缺。面对本省粮食也很紧张的基本形势,为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调拨任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全国一盘棋”的精神,始终把外调粮食置于优先位置,圆满完成了外调粮食的任务。

1950年至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粮食调拨以国家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江西为全力支援外地,稳定国家粮食局势,专门成立了调粮委员会,下设调粮指挥部,统一指挥调粮工作。在调粮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1950年至1952年,江西共调出粮食(贸易粮)16.3亿斤,其中调给上海、广州12.2亿斤,为国民经济的较快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3年,全国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从这时起,江西便一贯遵循“先中央后地方,先外省后省内,先重点后一般”的粮食调拨原则,优先保证粮食外调,很好地完成了国家分配的任务。根据国家计划安排和各省市对粮食的紧急需要情况,1953年当年就调出粮食11亿斤,运往甘肃、黑龙江、内蒙、上海等20个省、市、自治区。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百年罕见的大水灾,江西在本省40个县(市)遭受严重洪涝灾害的情况下,仍坚持调出粮食8亿斤,其中,调给湖北、安徽、江苏等省灾区粮食4亿斤。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每遇兄弟省市发生水旱灾害,江西都及时给予支援,要粮给粮,要种给种,重点安排,优先调运。1955年,根据国家粮食统一调拨的原则,省财政经济委员会又专门颁发《江西省粮食和油脂油料管理办法》,对保证粮食外调发挥了积极作用。1953年至1957年“一五”计划期间,全省共调出粮食50.6亿斤,平均每年调出10.1亿斤,除去品种兑换外,净上调47.7亿斤,平均每年9.3亿斤。

1958年,国务院决定,实行购销差额调拨包干的粮食管理制度,允许地方使用在包干差额外的机动粮食。在发生包干逆差的年度,江西仍然优先完成外调。更为感人的是,三年困难时期,江西人民响应省委、省人委号召,宁可自己节衣缩食,甚至饿肚子,也要把粮食外调摆在首位,为帮助兄弟省市渡过难关、稳定全国粮食局势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9年,为确保外调粮源不出问题,省委、省人委迅速作出了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的决定,并一再向中央表示:江西“宁可自己少吃一点,也要保证支援上海”[3]P752等缺粮省市。江西人民体贴国家的困难,千方百计节约粮食,当年外调粮食13亿斤,出色地完成了粮食外调任务。1960年,中央召开16省粮食工作会议,研究了如何渡过难关的问题,并下达了调粮指标。虽然江西任务过重,但省委、省人委以大局为重,全盘接受了中央的任务,并发动全省干部群众,坚决贯彻“全国一盘棋”的方针,坚持“瓜菜代”“勒紧裤腰带”,节省粮食油料,满足调出之需,帮助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人民渡过缺粮难关,支援城市建设。通过全省上下努力,当年完成粮食外调15.5亿斤。1961年,周恩来同一些参加庐山会议的部长及华东各省市书记齐集南昌。此前,为解决国家粮食危机问题,周恩来先后找了9个省的负责同志,要求解决粮食外调指标,但收效甚微。周恩来便借此次来昌机会,希望江西能够在完成外调粮食12亿斤的基础上再增加外调粮食3亿斤。江西立即表示愿意再贡献国家3亿斤粮食,当年江西共外调粮食15亿斤,得到周恩来的高度赞扬。

三年困难时期,江西全省累计外调粮食43.5亿斤[4],成为当时全国调出粮食最多的两个省份之一。此外,周围省份也先后有几十万饥民流入江西,江西敞开大门,尽量接纳,帮助他们解决了安身立命的大问题。

1962年,台湾海峡出现紧张局势,毛泽东来江西视察。江西省委当即表态:“主席,你放心,你在福建前线用兵百万,军粮我们江西包了。一人600斤,100万人6亿斤,没有问题!”[5]P286随后,突击调粮2494万斤,运往福建前线。毛泽东非常满意,并多次在其他省的负责同志面前表扬江西说:江西同志照顾大局。

1958年至1962年“二五”计划期间,全省共调出粮食49.3亿斤,平均每年调出9.8亿斤,其中净上调46.5亿斤,平均每年9.3亿斤。

1963年至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全国经济复苏,粮源情况开始好转,全省调粮紧张状态趋于缓解。1966年至1970年“三五”计划期间,时值“文化大革命”动乱发生,全省人民排除干扰,保证粮食按计划调出。1963年至1970年,全省8年共调出粮食110.8亿斤,平均每年13.9亿斤,其中净上调96亿斤,平均每年12亿斤,比“二五”计划期间分别增加48%和30%。

1971年至1980年“四五”“五五”计划期间,江西连年圆满地完成了国家下派的粮食上调任务。全省共调出粮食142亿斤,平均每年调出粮食14.2亿斤,其中净上调81.54亿斤,平均每年调出8.15亿斤。

据统计,1950年至1980年,江西共外调粮食367.78亿斤,其中净上调286.92亿斤。②江西为支援国家和兄弟省市建设,其外调粮食数量之多,贡献之大是有目共睹的。曾任国家粮食部副部长赵发生对江西给国家的粮食贡献曾予以高度评价:“在解放后国家粮食比较紧张的头30年中,江西、江苏、湖南、湖北、四川等省都为全国的粮食调拨作出过巨大贡献,其中以江西作出的贡献最为突出”;江西“每年至少向国家调拨8—10亿斤粮食,包括在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三年里”,“别的省粮食是有进有出,惟有江西是只出不进”,“只有江西是个‘不倒翁’”;江西坚持调出粮食救助全国,“对于新生的共和国来说是了不起的贡献!”[6]

1981年至1985年“六五”计划期间,国家实行粮食双轨经营,平价粮调拨运输,议价粮自由运输,同步安排,外调激增。其间,全省共调出粮食119.2亿斤,平均每年23.84亿斤,大米调出量居全国之首。其中净上调48亿斤,平均每年9.6亿斤。

从1987年起,中央核减粮食定购计划,江西首次出现平价粮购销逆差,无净上调任务,但米谷调出并未减少。

1989年至1990年,粮食增产、收购增多、销调减少,江西部分地方出现“卖粮难”。两年全省共调出粮食51.9亿斤,平均每年调出25.95亿斤,仍保持了较高的调出水平。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工业化、城市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全国广大粮食产区普遍出现生产滑坡、外调萎缩的情况。面对这种形势,省委、省政府对粮食工作没有丝毫的放松,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粮食政策,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粮食经济,继续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1994年至1995年全国粮食市场价格大幅上涨,江西调出近80亿斤稻米平抑市场;1997年至1998年初饲料涨价,江西调出约50亿斤稻米;2003年至2004年初早籼稻涨价,江西同样为维护粮食价格和市场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30年来,江西共调出粮食1100余亿斤,每年调出稻谷从改革开放初的约20亿斤到之后的100亿斤以上。尤其是近几年,江西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每年调出省外稻米均达到100亿斤以上。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江西稻米累计调出省外1700余亿斤,年平均近30亿斤。

三、江西粮食工作经验

新中国成立头30年,在粮食短缺的基本情况下,省委、省政府立足大局,始终把外调粮食置于优先位置,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改革开放以后,江西粮食形势迅速由原来的普遍短缺发展到供求平衡、粮食丰富阶段,甚至出现了粮食“过剩”以至“积压”的局面。然而进入21世纪后,由于粮食价格偏低、农业比较利益下降等多方面的原因,江西粮食生产形势也如同全国广大粮食产区一样,曾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和“滑坡”,粮食安全一度受到威胁。像江西这样的传统产粮大省都有可能出现“粮食不够吃”和“无粮可吃”的情况,都曾面临粮食安全挑战的威胁,这对新时期我国的粮食工作又重新敲响了警钟。因此,回顾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粮食工作的经验,对发展我国粮食事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强化粮食责任,重视粮食工作,把粮食经济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首要前提

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实践证明,农业的稳定发展和粮食的稳步增长,首先取决于各级党政领导思想认识的统一,取决于我们能够始终一贯地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取决于我们能够始终把粮食经济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首要前提。新中国成立以来,省委、省政府一贯统一思想,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粮食发展的战略部署,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工作,因地制宜地制定适合江西粮食发展的政策措施,统一部署粮食工作,对粮食生产、流通、储备、调拨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进入新世纪,面对全国粮食生产普遍出现滑坡的形势,省委、省政府又明确提出“江西粮食主产区、粮食调出省的地位不能动摇,江西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不能动摇”,并强调各市、县(区)党和政府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对粮食工作给予实际保障。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有力地保证了江西粮食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

2.顾全大局,弘扬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是保障粮食安全的精神动力

粮食外调是保障粮食安全、维护国家稳定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手段。为做好粮食外调工作,必须首先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正确理解大安排与小安排、大局与小局的关系问题,做到一切从大局出发,切实贯彻“全国一盘棋”的方针,这也就解决了保障粮食安全的精神动力问题。江西人民一贯顾全大局:革命战争年代,为了新中国的成立,江西人民作出的巨大奉献与牺牲一直为全国人民所敬仰;新中国成立后,江西人民又在粮食等领域为共和国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赞扬。这种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时至今日,仍然是做好各项工作,搞好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的强大精神动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克服地方本位主义,始终立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一大局,积极参加粮食外调,为保证我国粮食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3.千方百计保护良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

没有一定数量的良田作基础,没有一定的粮食播种面积作保证,粮食安全只能是一句空话,基本农田是粮食安全的重要根基。新中国成立以来,省委、省政府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一贯重视保护耕地,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然而,进入新世纪以后,江西如同全国其他产粮省份一样,随着大规模的农业开发,工业化、城市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也曾一度出现耕作资源被侵占,粮食播种面积日益下降的趋势,对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针对这种情况,省委、省政府重新调整部署,强调要继续高度重视保护耕作资源、保护良田面积,并采取积极措施,遏制了粮食播种面积的进一步下滑,粮食生产又重拾升势,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由此可见,在新时期,必须继续严格执行国家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做到保护耕地不动摇,必须从保护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努力完成国家提出的坚守18亿亩耕地面积的红线目标,从根本上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

4.大力发展粮食科技,努力提高单产,有效增加总产,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

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粮食耕种面积也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大。为增加粮食总量,保障粮食安全,就必须大力发展粮食科技,努力实现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不断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省委、省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农业(粮食)科技的开发与应用,“三变”和“四改”增产措施的大力实施和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运用,就是其粮食科技增产的典型例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江西粮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因此,必须把发展粮食科技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通过大力推广各种粮食作物的优良品种(或组合),优化粮食作物种植模式和推广应用免耕抛秧、旱床育秧、地膜覆盖、配方施肥、模式化栽培等高效种植技术来促进粮食作物增产增收,实现人均占有粮食的稳定增长,从而有效增加粮食总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5.理顺关系,建立合理的粮食价格体系,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力手段

我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多数的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广大农民为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特别是基于国家大规模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农业长期处于劣势,农产品价值扭曲、价格偏低,农民的利益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伤害,降低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入新世纪以后,农业比较利益进一步下降,这种问题愈加突出,反映在粮食作物上则更加明显,严重制约了粮食生产的向前发展。因此,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切实加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理顺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同时正确处理粮食与其他农产品的关系,树立“粮食是基础的基础”的观念,并通过建立合理的粮食价格体系,提高粮食的市场竞争能力,从根本上来维护粮农的切身利益,确保粮食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四、江西粮食工作出路

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治国安民的头等大事。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的粮食生产和调出情况,探索江西粮食工作的出路,做到以下两方面至关重要:

1.必须继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江西是新中国从未间断粮食净调出的两个省份之一,常年外调粮食上百亿斤。特别是近几年,江西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省委、省政府充分认识到:从全局来讲,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尤其是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江西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更加光荣、更加繁重。我们不能因为连年丰收就对粮食生产能力估计过高,不能因为粮食库存增加较多就对供求关系产生误判。相反,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意识,切实做到稳定粮食生产的信号不变、要求不松、支持不减,不断巩固农业增产增效的基础。我们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增加“三农”投入,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强化江西粮食主产省的地位和作用,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确保农民收入不徘徊,确保江西对国家粮食贡献不减少。唯有此,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顺利健康发展。

2.必须大力争取国家的重视和支持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贯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而对粮食主产区,国家则倾注了更多的关怀与支持。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粮食需求尤其是以稻米为主的口粮需求将继续呈刚性增长,产需缺口不断扩大,加上国际市场粮源紧张,市场运行不确定因素增多,弥补国内粮食缺口的空间有限,十分有利于江西发展以水稻为主的粮食生产。但是,由于农业比较效益偏低,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江西,仍需要争取国家更大的重视与支持。我们要紧紧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重大历史机遇,充分利用近几年通过的《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和《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争取国家进一步加大对粮食和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对粮食生产大县的补助和奖励力度,对公共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为全省集中精力抓好粮食生产创造良好条件。这样,江西就能够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和优化品种结构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江西由粮食主产区向粮食产业强区转变。

注 释:

①为便于文中数据比较,本文将档案文献中出现的公斤和吨等单位进行了换算,粮食产量一律采用斤来表示。

②据《江西省粮食志》第103页:《1950—1990年全省调出粮食数量》表计算。

[1]危仁晸.邓小平在江西[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

[2]黄国勤.江西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6).

[3]江西省人民政府志(上)[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4]何友良等.当代江西农史要略[J].农业考古,2003(3).

[5]李国强,李希文.邵式平传[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

[6]赵发生.我为共和国经营粮食24年[J].炎黄春秋,2003.

猜你喜欢

江西全省粮食
珍惜粮食
江西银行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直播带货 全省第一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我的粮食梦
我爱江西奶奶
全省齐心协力共打抗洪抢险救灾攻坚战
江西立法遏制涉医涉校的“以闹索赔”
滨江:全省首推工位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