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现状分析
2014-08-15吴璇
吴 璇
(湖南科技大学 湖南湘潭 411201)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话语权
伴随着网络技术和产品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互联网已经深深融入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学生在互联网的使用上走在了社会的前端。然而,网络信息复杂多样、思想参差不齐,不可避免地对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和言语产生巨大冲击。针对网络的出现和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潮流而生,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之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含义是:“一定的群体或个人基于网络或网络背景,对受众施加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切统治,归根结底是语言的统治”,“话语实际上是统治的根本,语言和话语本身亦即权力”。这是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概括的关于语言和权力之间的关系,话语权既是话语权利,又是话语权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包含了两层含义:第一,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对国家事务、社会现象和生活环境等内容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第二,“话语意味着一个社会团体依据某些成规将其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此确立其社会地位并为其他团体所认识的过程”。教育者根据当时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引导广大大学生遵守网络话语规范,从而对校园网络舆论进行调控,最终占领网络文化阵地。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现状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阶段及与学生的话语互动
在网络虚拟空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学生网络话语进行监控和调节,同时学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传达出的话语信息进行选择—认同—接受—整合—内化,最后实际践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学生间的认知协同,使学生形成内在的道德自律的网上虚拟实践活动。同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据学生网络话语特点和发展情况,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向适时调整。
事物都是从浅到深、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初期,大学生对网络话语权意识淡薄。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于当代大学生网络话语混乱、失范的情况,重点主要放在应对策略上,进行的仅仅是对大学生网络不良话语预防、堵截。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时期,教育者主要通过建立校园主题网、在学校网站开辟思政主题页面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教育者一方面将书本知识和先进事迹通过网页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宣传,另一方面通过上传资料供学生下载学习的方式与大学生进行互动。这种方式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前期,有一定的作用和吸引力,教育者已经意识到互动的重要性。但是,受到教育者思维的局限、当时网络技术的限制,以及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当绝对从属角色的习惯等因素的制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互动效果并不显著。这样没有参与感和主动权的说教网站,很难满足以及长久地吸引渴望表现自我、个性张扬的大学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虚拟空间交往形式的多元化,例如博客、微博、SNS(全称为Social Network Service)、Social Bookmarks、BBS等网络交互平台的出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沐春风。据统计,在校学生中将近99%的人曾经或者正在使用上述平台进行联系和互动。同时这些互动平台的受益群体不仅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也获得更多的在网络上分享和传播信息的机会。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综合性校园网络社区,在各大网络平台与学生直接对话,通过页面、留言、日志、评论等方式进行交流,通过分享文章、转发评论等一些学生感兴趣、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消息,一旦有新鲜有趣的事情发生,消息便很快地传播开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结合网络流行话语和热点话题,例如国庆期间,在互动平台分享阅兵仪式的视频和爱国日志,对广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的教育模式易使得爱国主义深入大学生心里,将爱国主义的观念自然内化成为其人生信念,这是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最好途径。
2.大学生网络话语权失范
互联网言论自由刺激了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被束缚和被压抑的情感,话语通过网络得到极致的释放。网络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使得个体话语权一旦与不特定群体达到一定共识,在这样的虚拟空间中就会形成舆论合力,使得大学生个体话语权所产生影响力快速放大,很快集合成一个网络话语群体。这使得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都有待提高的大学生在行使网络话语权中面临着潜在风险。
大学生在互联网的交流群体是虚拟的甚至是心怀叵测的对象。例如,一些利益集团通过资金优势雇佣的“网络水军”,在网络上发布大量虚假言论,掌握网络舆论话语权,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由于大学生的思考力和判断力较差,他们易受网络舆论的影响,这导致大学生网络话语权失范,话语随意、粗俗。例如,捏造新闻、发布虚假消息等肆意性网络言论实际上是网络暴力的一种,其目的性强、煽动力大,它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极大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网络道德价值取向,容易导致其网络道德责任感的迷失、自我言语约束力的降低,在自由意识泛滥的环境中话语容易失控,严重的会导致网络犯罪行为。
随着大学生话语权意识的增强,大学生意识到了自己网络话语权能为自己带来切实的话语权力。由于大学生个体差异客观存在,认知能力有高有低,他们在网络中想要得到的话语权的内容也千差万别,因而在想要争取话语权时往往掺杂着不理性不合理的需求,将现实生活中被约束的欲望和言论想通过网络得以实现。当大学生在网络话语权得不到满足时,话语权感膨胀,权力意识强烈且容易受到扭曲。在网络上盲目申讨自己的话语权,对他人进行无端谩骂,在自我消极情感宣泄的同时造成了不良影响,损害了网络健康发展。
大学生对自己网络话语权责任意识虚化,法律意识淡薄。由于互联网缺少了现实生活中那样的规范和监督,我国法律对网络言论尺度没有明确的规定,大学生难以形成这种受制于外部规范的“他律道德”,在网络中的自由意识得到了急剧膨胀,忽略了身为一名网络公民应该有的责任和义务。
3.教育者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忽视
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充当着先锋队,在网络发展初期学生网民数量非常庞大,网络成为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但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发展远远跟不上网络话语的发展速度。
教育者处于转型阶段,不管从行动或者思想上都处于从权威型到平等型的教育者的过渡时期。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话语权往往是一种群体性活动,例如举办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征文活动之类。它是以一种高姿态的说教模式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只是将教室换成了网络,忽视了与大学生在共同环境下的交流,这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依旧存在着话语差异和矛盾。教育者并没有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变化,没有真切地站在大学生的立场上去观察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的特点和出现的问题。
三、针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问题的相关对策
大学生在网络平台进行交流,不仅仅是想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渴望通过网络平台与现实紧密联系,通过言论表达自己利益诉求,实现话语的权力化。在不合理的话语权力得不到满足时,教育者应以正面疏导为前提,不能简单地压制和限制他们的网络话语权,应适度地允许大学生将不同的思想表达出来,避免因言语冲突造成网络混乱,增强“他律道德”意识的话语状态,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一种为大学生提供话语表达和获取权利的渠道。
1.正面引导大学生使用网络话语权
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需要,结合网络话语的发展规律,引导大学生对网络话语形成正确的认知。网络话语有它产生和发展的特性,针对大学生网络话语失范现象不能强行压制和盲目隔离。应科学地制定网络话语规范读本,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中设置讨论区和留言板,发动大学生讨论修正。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竞赛和个人主页评比,鼓励大学生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举办的活动,提高网络话语规范性和网络话语素养,科学地使用网络话语权。
2.为教育者和大学生提供平等的交流平台
网络是把“双刃剑”。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空间的逐步扩大,它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考验。长期以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的是以知识的权威性为中心和出发点,使得拥有知识的教育者无形中成为了拥有权威的人,这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一边倒”的局面。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大学生网络话语引导的同时,要注重提供一个教育者和大学生平等交流的平台,让话语权平等,权力均衡,打破以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元对话模式。在教育者正确的主体思想和能力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和善于表达自我,有勇气与教育者深入对话。以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教育者和大学生平等交流,真诚对话,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既然网络已经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中,那么教育者就应因势利导,通过网络媒介了解大学生所需所想,再将信息整合,有针对性地解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3.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影响力
影响力包含了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影响力两个概念。权力性影响力是基于法律和武力等对人的影响,是带有强迫性质的;非权力性影响力是非强迫性质的,是源于领导者的个人魅力,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依靠权力性影响力,依靠法律和规章制度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它是一项有效措施,仅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是,依靠非权力性影响力来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我们可以依靠大学生和教育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情感桥梁,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发展。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话语进行提炼和整合,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生动化、通俗化,网络话语更理性化。
[1]宋元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王治河.福柯[M].长沙:湖南基础教育出版社,1999.
[3]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胡民众.试论网络教育中的互动性[J].教育学研究,2006(10).
[5]曾庆亮.略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掌控[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1(12).
[6]骆郁廷,魏强.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话语权[J].教学与研究,2012(10).
[7]余惠琼.大学生网络舆论的特点与引导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