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千人大会”召开的原因和主要成果探析
2014-08-15宗刚
宗 刚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南京 210046)
1962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全国县以上各级党委主要负责人以及部分大厂矿和军队的负责人,共7118人,因此这次大会又被称为 “七千人大会”。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进一步总结1958年 “大跃进”以来的经验教训,统一全党认识,增强团结,动员全党更坚决地执行调整方针,为战胜严重困难而奋斗。[1]P593这次大会召开的原因,受了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会议召开的原因
这次会议规模之大,在党的历史上是空前的。鉴于当时特殊的历史情况,召开这样的大会绝对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背后一定存在许多特殊的原因。
(一)“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败是深层背景
追溯这次会议的原因,首先想到的就是1958年以来,“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败。[2]P8这个运动的失败,既是“牵动、影响随后二十年间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链环’”[3]P4,又是召开 “七千人大会” 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1958年发动 “大跃进”,最初的目的是想尽快实现中国工业化,早日把中国建设成为 “一个伟大、强盛、繁荣、高尚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国家”[4]P33,使古老的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早日让贫苦的中国人过上平等、幸福的生活。为了尽快使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实现 “赶英超美”的目标,没有深刻地考虑到客观规律和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一个全国人民积极响应的 “大跃进”运动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们为了提高粮食产量,掀起了兴修水利、深翻土地、改变耕种方法等各种让农作物增产的方法。为了迅速实现工业化,全国各地到处兴建各种工厂,尤其是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热潮。此时,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在进行,一切生产资料全归公。但是由于 “浮夸风” “共产风”的盛行,各地竞放 “卫星”,违反了自然规律,使得粮食大幅减产,工业的综合平衡被破坏,反而直接引发了三年的困难时期。中国共产党自从遵义会议以来,第一次面对如此的挫折。何去何从,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大的挫折之后,必有经验教训的总结。 “七千人大会”便是这样呼之欲出的。
(二)经济调整中面临重重困难使决策者必须重新思考
实践已经证明, “大跃进”是一场失败的运动。为了尽快纠正 “左”的错误,党中央连续召开了多次会议,部署各项工作,不断恢复和调整国民经济。到1961年底,国民经济特别是农村形势才开始显露出好转的苗头,但是发展仍然不平衡,城市的局势依然十分严峻。 “轻工业从1960年起,重工业从1961年起急剧下降,1961年工业总产值比1960年下降40%多;人民日用百货严重短缺,商品的货架上基本全是空的。”[2]P14为扭转这样困难的局面,在调整各项生产指标的同时,中央还做出了一系列大的调整动作,比如制定了 《农业六十条》 《工业七十条》等。各项条例都有了,但是党中央明显感觉到全国各级的党员干部出现了气馁的情绪。为了使大家重新鼓起希望,中央制定了一个两年计划加七年计划。但是 “在落实各项指标的时候,问题出现了:中央的指示不那么灵了,地方开始强调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向中央讲策略、 讲条件等等”[2]P15。
中央认为,地方开始出现了只顾局部利益,不顾整体利益,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且首先为本地区、本部门着想的倾向,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 “分散主义状况” “本位主义观点”,中央的指挥棒越来越不灵敏了。然而,历史证明,往往是越到困难的时候,越是需要中央的集中指挥,安排生产和调配物资。而要顺利调整,就必须统一思想,必须加强集中,反对分散主义,这也成为了召开 “七千人大会”的最初主题和重要原因。
(三)应对来自国际的压力和挑战成为会议召开的助推器
1958年之后,中苏关系开始逐步恶化。1960年下半年开始,中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问题的应对上。此时,苏美因为U—2事件变得关系紧张,中苏关系出现了缓和。苏共二十二大于1961年10月17日至31日在莫斯科召开,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此时的赫鲁晓夫个人权力欲望到了最高峰。“他认为,一方面他对资本主义的领头人物美国很有办法,另一方面又可以指挥社会主义国家全面推行‘和平共处’的国际路线。”[2]P18所以在二十二大上,赫鲁晓夫决定“利用中国国内的局势,动摇毛泽东的地位。因为苏联人从秘密渠道得到情报说:中共内部对苏方针有分歧,毛的对内政策遭到失败,中央政治局产生了分裂,对毛的不满在增长”[5]P660。因此,他在大会上向中国发难。周恩来曾提到:“‘七千人大会’的时候,正面临着苏联的压力,就是说我们国内的情况有困难,‘修正主义’利用这个,想把我们压下去。”[6]为了顶住赫鲁晓夫的压力,不被其利用、看轻,毛泽东和中央决心团结一致、战胜困难,迅速调整和恢复国民经济。“七千人大会”一共召开了28天,主要讨论了国内问题。按照一般情况,大会应该谈论国际形势,但是在整个大会召开期间,讨论的都是国内工作和经济问题,可见中央当时是想一心一意把国内的事情处理好。这样,克服了困难,搞好了经济,不但可以顶住来自国际的压力,还可以战胜各种挑战。这也正是中央要召开“七千人大会”的原因之一。
(四)粮食征购出现了问题是最直接的原因
三年的 “大跃进”运动使全国的粮食出现了严重紧张的局势,国库中的粮食远远不能满足城市的最低需求,粮食问题成为解决经济困难的重中之重。利用外汇购买粮食也不是长久之计,更何况当时的外汇有限。中央曾召集各省市自治区负责粮食工作的同志开会,但都没有从实际上解决问题。无奈之下,1961年11月10日,中央在有各中央局第一书记参加的会议上,专门讨论了落实粮食征购及上调的问题,但是是在针对粮食的征购问题特别是底层层面上。为把形势讲透,把方针搞明确,统一思想,开个全国地委书记的会议提上议程。最终,几经讨论,11月16日,中共中央关于召开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的通知正式下发。可见,粮食征集问题成为召开这次会议的直接原因。
二、会议取得的主要成果
大会的中心议题是讨论刘少奇代表党中央所作的书面工作报告等,同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发扬党内民主。这次会议是中央自 “大跃进”以来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一次最为系统的总结,取得了许多成果。
(一)坚持实事求是,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在党犯了错误,国民经济和人民群众生活遇到重大困难时,大会实行“三不主义”——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不抓辫子,放手总结经验,放手让人讲话,即使对比较敏感的 “三面红旗”也可以持保留态度,允许怀疑;中央积极承担责任,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对1958年以来党的工作的失误主动检讨,承担责任。毛泽东说: “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7]P296各省、部委负责人也纷纷做自我批评,虚心听取他人意见。所有这些, “对遭遇重大困难之后 ‘心气’受挫的人们,对于心中有着怨气的人们,无疑起到了正确认识过去,解除思想顾虑,化解心中怨气,凝聚民心的作用”[2]P291。当时以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身份出席大会的薄一波,几十年后也回忆说: “下级可以批评上级 (地委,省委,直至中央),上级虚心听取意见和批评,反复进行检讨。” “七千人大会”实行这种做法,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创举,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好传统。[8]P733
(二)全面总结了经验教训,提出今后的目标任务
这次会议总结了1958年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教训,提出了今后建设和调整的任务。在对“大跃进”以来惨痛教训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会议概括了社会主义建设16条基本经验教训。这不但对当时的调整有重大指导意义,而且其中不少内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长远意义。会议指出了今后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划和1962年调整的十方面的任务。强调 “一九六二年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工作最关紧要的一年”[9]P121,要求“我们必须踏踏实实地、干劲十足地做好这种调整工作”[9]P32。会议还特别强调做好精兵简政、增产节约、稳定市场、整顿秩序四个方面的工作,从而明确了调整的方向。此外,也是在这次大会上制定的10年规划规定,今后5年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重点放在解决吃、穿、用上。为了解决吃、穿、用的问题,在安排好农业、轻工业的基础上,对重工业量力而行。
(三)反对分散主义,加强党的集中统一
反对分散主义,加强党的集中统一是会议的一个重要内容。当时认为,1958年以来,党内存在着严重的分散主义倾向,这对于贯彻 “八字”方针是一个极大的不利因素。20世纪60年代初,国内的分散主义较为严重,有的对中央的指示、方针、政策采取封锁的办法,不传达,不执行;有的则采取各取所需的原则进行有选择地传达和执行。比如,中央制定的人民公社60条,有的地区、有的单位就不传达,有些传达就是有选择性的。由此可见,中央一系列调整措施,遇到了极大的阻力。因此,会议用了几天时间来探讨反对分散主义。会议采取总结经验教训,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办法,号召大家摆表现、谈危害、找原因、想办法,没有伤害同志,效果是好的。[10]P85刘少奇同志在书面报告中,就如何加强中央对经济调整工作的领导作了十条规定,主要强调必须保证完成国家计划,收回不适当的权力下放,农产品价格不准随意变动等。这些反对分散主义的措施,保证了会后中央采取的经济调整的非常措施能够在全党顺利贯彻执行。
“七千人大会”虽然已经过去了52年,但其中有许多经验是值得我们党员干部借鉴和学习的。当前,全党正在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坚持实事求是,虚心接受人民群众的意见,开展好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总结我党执政经验的基础上,以更好的姿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争取尽快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1]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下册)[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张素华.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3]陈雪薇,李向前. “白天出气,晚上看戏”的大会[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4]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5]肖东连.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6]周恩来.在国家经委政治工作座谈会上的报告[R].1963-4-15.
[7]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9]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5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0]任全才.七千人大会的主要历史成果[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校报,2000(3).
责任编辑 潘 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