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敏与皖赣边苏区建设
2014-08-15王新华
王新华
(中共景德镇市委党校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皖赣边苏区位于江西省北部和安徽省南部,成立于1934年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当时,正值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调集100万军队,对中央苏区和闽浙赣苏区进行第五次 “围剿”的关键时期。为打破敌人对中央苏区和闽浙赣苏区的 “围剿”,中共闽浙赣省委书记方志敏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创建了皖赣边苏区,有力地支持了中央苏区和闽浙赣苏区的反 “围剿”斗争,积极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战斗,为皖赣边人民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方志敏选择在皖赣边成立新苏区的主要原因
方志敏之所以会选择在皖赣边地区成立新苏区,以吸引国民党军分兵“围剿”,减轻中央苏区及闽浙赣苏区反“围剿”的军事压力,主要是因为这里有很多有利条件。
一是地形有利。赣东北、皖南地区属黄山余脉,四周山高林密,地势险要,且处于皖赣两省交界处,反动势力相对比较薄弱。皖赣边区所在地浮梁县程家山村只有一条小道进出,由龙源大寒岭可通往两省5县,具有退可守、进可攻的有利地形,便于军事活动。
二是皖赣边大部分地区党的组织建立较早,有较好的群众基础。皖赣边区主要包括江西的浮梁 (景德镇)、乐平、鄱阳、湖口、都昌、彭泽、婺源和安徽的秋浦(东至)、祁门等县,这些地区中共组织成立较早,又都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有较好的群众基础。加之1930年方志敏领导的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先后在乐平、浮梁 (景德镇)、鄱阳、湖口、都昌、彭泽、秋浦等地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和苏维埃政权,革命的烈火燃遍皖赣边大地。尽管1930年底皖赣边各地由于方志敏红军退回赣东北横峰、弋阳根据地而使苏维埃运动受挫,但党的秘密工作仍在进行。1931年秋以后,位于浮 (梁)祁(门)边区的中共浮梁县委和地处浮 (梁)乐 (平)婺(源)边区的浮乐婺中心县委的革命活动日趋活跃。1932年底,中共闽浙赣省委先后派出王丰庆、杨贵良等来到浮梁,于1933年1月,在南乡内钱村建立中共浮乐婺中心县委,下辖浮梁、乐北、婺源3个县委,开展秘密工作。同时,程国清、余壮飞等带领300余人来到浮梁北乡山区开展党的秘密工作,于1932年10月成立中共浮梁县委。党组织在农村经过3年的秘密活动,通过亲串亲邻串邻的办法,启发了绝大多数群众的阶级觉悟,扩大了党的影响,为今后武装暴动作了必要准备。
三是当时国民党军正集中兵力 “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闽浙赣苏区,这里的反动势力相对比较薄弱。1933年9月,国民党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要求,坚持其 “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调集10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第五次大规模的军事 “围剿”,其中,10万兵力部署在闽浙赣苏区周围。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苏区的 “围剿”,一次比一次疯狂,革命斗争形势极为严峻。此时,原驻防景德镇的国民党军第五十五师也大部开拔去 “围剿”闽浙赣苏区,国民党在景德镇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兵力极为空虚,建立皖赣边新苏区的时机已经成熟。
二、方志敏领导的皖赣边苏区的建立
为了配合中央红军粉碎敌人 “围剿”的阴谋,中共闽浙赣省委在方志敏的领导下,在广大农村广泛组织农民暴动,开辟新苏区,牵制和打击敌人,支援主力红军保卫中央苏区。他们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成立了领导皖赣边苏区的中共赣北特委,推翻了赣北几千年的封建反动统治,建立了工农兵自己的苏维埃政权。
第一,制定了创建皖赣边苏区的战略方针。为支援和保卫中央苏区,1933年11月20日,闽浙赣省召开了第三次工农兵代表大会,会议对第五次反 “围剿”作出了部署。同年12月,方志敏主持闽浙赣省委工作后,带领省委一班人,全面分析了闽浙赣省形势,制定了“保卫基本苏区,创造新的苏区”的战略方针,利用敌人调兵全力 “围剿”中央苏区和闽浙赣苏区、皖赣边境兵力较弱的有利时机,决定在皖赣边区组织广大农民举行暴动,开辟皖赣边新苏区,推翻国民党在皖赣边的统治,牵制和打击敌人。
第二,成立中共赣北特委,赴皖赣边开展创建新苏区的工作。经过几个月的筹备,方志敏于1934年3月决定,派出柳真吾、周成龙、王丰庆、匡龙海等一批骨干赴浮梁农村,发展党的组织,开辟皖赣边新苏区。同月,方志敏在横峰葛源召开中共闽浙赣省委会议,组建了中共赣北特委,作为皖赣边新苏区党的地方领导机关(建立皖赣边新苏区后改称皖赣分区委,又称皖赣特委),中共赣北特委由柳真吾、王丰庆、匡龙海、周成龙、饶玉鸾(女)等人组成,柳真吾任书记。特委设组织部、宣传部、妇女部、联络处、干部训练班等组织,并成立了少共赣北特委与赣北特区妇女解放运动委员会等群众组织。特委机关初设在浮梁小源石村里,5月迁驻浮梁程家山 (后期转至安徽省秋浦县大板村)。特委成立后,即以浮梁县程家山为中心开展工作,自1934年3月至1935年1月,历时近一年。在极端困难的环境和十分艰苦的条件下,特委坚持依靠和发动广大工农群众,打起革命红旗,发动武装暴动,创建了以浮梁县程家山为中心的皖赣边新苏区,并成为闽浙赣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组织浮梁小源暴动,吹响了创建皖赣边苏区的号角。1934年4月初,方志敏派中共赣北特委及其直接指挥的赣北红军游击大队进驻小源石村里。15日,在特委书记柳真吾的主持下,秘密召开了有地下党和群众骨干参加的工作汇报会议。会后,参会全体骨干分头到各处进行秘密发动工作,特委成员周成龙等化装成农民,先后到茶山岭、桥溪处决了反动民团头子潘致中和民愤极大的国民党区长李能珠,有力地打击了封建反动势力,群情激奋。24日晚,特委组织小源农民举行公开暴动,当即镇压了与国民党反动派相互勾结、一贯残酷压迫和剥削农民的大恶霸朱养桥、朱步青父子,接着又在东埠街及附近各村开展了更大规模的斗争土豪劣绅的群众运动。赣北红军游击大队在农民赤卫队的配合下,一举摧毁了午家项、铁索桥、锦溪、曹村等4个国民党军据点,使暴动进入高潮。为更广泛地发动群众,特委和河东县委在小源光裕祠堂召开武装暴动誓师大会,小源及附近各村革命群众600余人携带土铳、大刀、梭镖参加,同喝鸡血酒,宣誓干革命。特委负责人在会上宣布在小源正式建立中共河东县第四区委员会,同时成立河东县第四区苏维埃政府。小源暴动吹响了党在皖赣边区公开领导武装斗争的号角,极大地鼓舞了边区人民的革命斗志,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
第四,八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皖赣边苏区进入全盛时期。在迅猛发展的革命形势下,皖赣边各县苏维埃政权先后建立,组织机构日趋完善,大都设有军事委员会、政治保卫局、财政委员会、土地分配处、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等工作部门和反帝大同盟等群众组织,工农革命团发展至近千个,群众斗争的热情十分高涨。为进一步发动群众,扩大红军队伍,保卫基本苏区,发展新的苏区,广泛进行土地革命,特委决定于1934年8月1日在浮梁清溪章家祠堂召开八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后因故提前于7月中旬召开,原定7天的会议时间也改为4天。大会由柳真吾主持,参加大会的有河东、河西、乐北、鄱阳、彭泽、婺源、秋浦、祁门等县党政军负责人、工农革命团代表和当地军民,共1000余人。大会隆重成立皖赣分区苏维埃政府和皖赣军分区,柳真吾任分区委书记,王丰庆任苏维埃政府主席,周成龙任军分区司令员,柳真吾 (兼)任政治委员。会议经过讨论,作出4项决定:一是继续开辟根据地,扩大苏区;二是进一步扩大工农红军以增强实力;三是彻底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土改分田;四是将各地工农革命团改为苏维埃政权。八县大会的召开,标志着皖赣边新苏区的全面形成和革命新高潮的到来。会后,整个苏区进一步掀起了斗土豪分田地的热潮,得到土地的农民纷纷要求参加红军,保卫胜利果实,扩红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时任省委交通员詹坚农10月8日给党中央的报告记述了这一盛况: “在乡村中是大批地整队地来参加红军。我那时在浮梁县有3天光景,见扩大新战士在300以上。的确把土地问题很迅速地解决后,再提高工农群众的阶级斗争是不同了,而是开始一个新的局面。”“赣北的工农劳苦群众在这半年中,把赣北几千年封建的反动统治推翻了,把豪绅地主的势力打碎了,而建立工农兵自己的政权 (苏维埃)了。”至此,赣北特委已形成辖有浮乐婺中心县委、彭泽中心县委,以及河东、河西、鄱阳、都昌、浮梁、乐北、婺源、秋浦、东流、祁门、望江等县委和特区委,下辖49个区委,几百个党支部,近万名党员,根据地范围扩大到长500里,宽八九十里不等的广大地区。
三、皖赣边苏区建设的主要业绩
八县大会后,皖赣边新苏区党政军群等各级组织普遍建立,在党的建设、军事建设、政权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
关于党的建设。中共赣北特委领导的小源暴动胜利后,皖赣边各地党的组织先后由秘密转为公开。1934年4月,成立了县、区、乡各级党的组织。皖赣分区委有党员万余人,下属6个中心县委或县委。1.中共浮乐婺中心县委,书记王丰庆、杨贵良、鲍财喜 (后),下辖浮梁、乐北、婺源3个县委。中共浮梁县委,书记曹新泉,下辖5个区委;中共婺源县委,书记汪召祖;中共乐北县委,书记黄银旺。2.中共河东县委 (驻地浮梁蛟潭琅溪村),书记石善模、杨正清 (后),下辖4个区委。4.中共秋浦县委 (驻地浮梁经公桥刘家祠堂),书记曹光前、陈文龙、刘德元 (后),下辖8个区委。5.中共彭泽中心县委,下辖彭泽、湖口、都昌、鄱阳、东流、望江6个县委。6.中共祁门县委等。
关于政权建设。在皖赣分区委领导下,各级苏维埃政权也先后建立,各县都建立了县、区、乡苏维埃政权。浮乐婺中心县苏维埃政府先后设在浮梁的内钱和婺源的梅田村。中心县苏维埃主席汪炳火,下级政权组织:浮梁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胡元清;乐北县苏维埃政府,主席胡培松;婺源县苏维埃政府,主席程德旺(王家老)。三县苏维埃政府分别设有内务、军事、财政、文化等部和土地、肃反委员会(后改称政治保卫局)。河东县苏维埃政府,机关驻地浮梁龙源村,主席程火生,下辖4个区苏维埃政府。河西县苏维埃政府,机关驻地浮梁琅溪村,主席胡镗,下辖4个区苏维埃政府。秋浦县苏维埃政府,机关驻地浮梁刘家村,10月迁秋浦大板村,主席王增松,下辖8个区苏维埃政府,其它13个县区也都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名单略)。各级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广泛开展了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平债分田,扩建人民武装,打击敌人,支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等一系列工作。
关于军事建设。为发展赣北游击战争,开辟新苏区,在1934年3月成立中共赣北特委时,以方志敏为主要领导的中共闽浙赣省委、省军区就抽调了新红十军两个排,上饶县游击大队一个排共100余人组成赣北红军游击大队。赣北红军游击大队经过两个月的战斗,不断壮大,由1个连发展到4个连,6月扩编为赣北红军独立团,匡龙海任团长,王丰庆任政委。7月,闽浙赣省军区派王如痴率领1个团到浮梁,与赣北红军独立团合编为皖赣红军独立师,师长王如痴、匡如海 (后),政委王丰庆,武装有1000人左右。各县组建的地方游击中队约1200余人。根据军事斗争需要,赣北红军游击大队在程家山设立了红军医院和红军被服厂,在刘家、槎口、黎痕等地设立了红军医务所。在各地党政组织的支援下,赣北红军游击大队转战浮梁、祁门、鄱阳、湖口等地,发动和支持农民武装暴动,与国民党正规军、地方民团和反动别动队、义勇队进行了几十次大小战斗。其中著名的有:1.夜袭臧湾,消灭敌人设在臧湾的所有碉堡和据点,消灭国民党保安队和别动队100余人;2.隐将山战斗,红军设伏隐将山,击毙敌军100余人,俘虏数人及大量战利品;3.柳墅大捷,在彭泽柳墅,红军击毙敌军60余人,生俘10余人;4.攻打高塘、闪里,高塘、闪里是祁门西乡两个较大的村庄,红军攻下高塘和闪里,镇压了土劣陈惠和等人,没收了地主的布匹和食盐;5.攻占祁门县城,9月1日,红军占领祁门县城,打开监狱,放出 “犯人”,对国民党当局造成极大震动;6.鲇鱼山战斗,红军5月下旬攻打鄱阳鲇鱼山,俘敌两排,毙敌排长1名,缴获长短枪43支,大胜而归。从1934年5月至11月间,赣北红军游击大队不仅消灭了敌人大量有生力量,为皖赣边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还牵制了国民党大批军队,有效地配合了闽浙赣苏区的反 “围剿”斗争,使省委反 “围剿”的战略意图得以实现。
积极支援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中共中央为了宣传和推动抗日,调动和牵制敌人而派出的一支部队。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进入皖赣边苏区后,苏区党政军群全力支援,苏区人民也给予了积极支援和热情帮助。先遣队每过一村,苏区人民敲锣打鼓、鸣放鞭炮,沿途备茶、备饭,供路过红军食用,不少地方挑来热水,放上毛巾,给红军擦脸,并到处张贴欢迎中央红军的标语。军分区被服厂为先遣队战士提供一部分服装、被单等物品,红军医院安置了80多名先遣队伤员,慰劳队为伤病员洗去血垢,缝补衣服,以及送鸡、肉、蛋、糖去慰劳,苏区妇女则赶做了一批布草鞋送给先遣队。当了解先遣队转战4省,减员严重后,中共皖赣分区委和军分区当即动员了500名新战士加入先遣队,并抽出一部分枪弹,补充给先遣队。当先遣队和国民党军作战时,红军独立师以及地方游击队、赤卫队即密切配合,并肩作战,狠狠打击敌人,各村农民革命团都组织了支前队、担架队,抢救先遣队伤员。由于皖赣边苏区各县游击队不断袭击国民党军,干扰和牵制了国民党军,使先遣队顺利地通过皖赣苏区,向闽浙赣中心区转移。
方志敏领导的赣北特委及皖赣边苏区,虽然在中央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和闽浙赣省苏区反 “围剿”失利后,于1935年1月苏区丢失,中共皖赣分区委也因领导人员分散活动而自行解体,但皖赣边苏区的建立,使皖赣边人民第一次翻身做了主人,他们为保卫土地而战,牵制了大批国民党军队,配合了闽浙赣苏区乃至中央苏区的反 “围剿”斗争,在皖赣边人民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