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富国梦及时代价值
2014-08-15李治辉
李治辉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 200241)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农业减产,工厂倒闭,交通堵塞,物资奇缺,物价飞涨,民生困苦,失业众多。极其严重的经济困难能否尽快得到克服,国民经济能否迅速恢复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也关系到毛泽东富国梦能否实现。
一、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富国梦的实践
面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困难局面,如何实现国家经济的繁荣富强成为毛泽东的富国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为了结束一穷二白的局面,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面对物价飞涨、财政入不敷出和工业凋敝的困难局面,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组织了 “平抑物价” “统一财经”和 “调整工商业”的三大经济战役。上海作为当时全国经济战役的关键所在,1949年6月10日,毛泽东授权上海市军管会断然查封金融投机的大本营——“证券大楼”,将投机商200多人逮捕法办,沉重打击了破坏金融活动的大本营,取得 “银元之战”胜利。随后,又带领全国人民取得 “粮棉之战”胜利。确保物价稳定还必须平衡财政支出,解决财政赤字问题。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又决定统一全国财经,改革战争年代各解放区财政经济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的财政体制,到1950年4月实现财政收支接近平衡,取得了经济战线上的第二个胜利。旧中国长期的通货膨胀造成的经济畸形,致使平抑物价和统一财经之后出现城市私营工商业困难背后的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城乡关系不正常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1950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提出调整工商业的任务,并指导中央财经委员会召开会议制定调整工商业的各项政策和方法,使得私营经济摆脱了困境,私营工商业得到迅速的恢复与发展。
三大经济战役的胜利使得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与发展,为毛泽东的富国梦奠定了基础。1953年12月,毛泽东在审阅 《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时较为完整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P301此后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导下,我国进入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并于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随之建立起来。但由于我国的经济建设主要是按照苏联的模式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模式”不适应中国的一面也逐渐暴露出来,同时随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高潮的到来,社会经济建设中出现很多矛盾和问题。1956年2月,毛泽东在综合考察的基础上,发表了《论十大关系》,指出:“提出这十个问题,都是围绕着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2]P23《论十大关系》的科学论断,对解决我国经济建设中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各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为了尽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的繁荣富强,毛泽东和中央、地方的一些领导人开始产生一种急躁冒进的情绪,毛泽东开始将注意力放到“反反冒进”上。在1957年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公开批评1956年的“反冒进”扫掉了“多、快、好、省”,扫掉了促进委员会。[3]P4741957年 10月 2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亲自审定的社论,要求“有关农业和农村各方面的工作在12年内都按照必要和可能,实现一个巨大的跃进”。11月3日,《人民日报》又发表社论,指责有些人患了右倾保守的毛病,像蜗牛一样缓慢爬行,他们不了解在农业合作化以后,我们就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生产上来一个大跃进。同年11月,毛泽东在庆祝苏联革命40周年之际,指出:“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十五年之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们也可以讲,我们有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4]P635此后,“赶超战略”成为当时经济发展最流行的口号,响彻全国,同时“赶超”的时间也在急剧缩短:由十五年缩短到七年,最后缩短到两三年。在这种急躁冒进和急切盼望改变中国落后的思想指引下,“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正式形成,“大跃进”拉开了序幕。
同时,毛泽东非常重视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问题。1959年,毛泽东在关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谈话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5]P116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1963年夏,他提出了“两步走”发展战略:从1966年起,用15年时间,“基本上搞一个初步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或者工业体系;然后再用15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6]P1358。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仍然极其重视经济迅速发展的富国梦。毛泽东在《十六条》中明确指出要“抓革命,促生产”。1967年3月,针对各地混乱的局面,毛泽东命令解放军开展“三支两军”工作,用以稳定局势,保证工农业的生产和科研等工作的正常进行。在毛泽东生命垂危之年,仍然发出“要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的指示。[7]P410虽然“大跃进”以及“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仍然不能否定,毛泽东最初动机是尽快使我国的经济建设高速运行,实现中国富强的富国梦。
新中国成立初,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积极争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资金与技术支持,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59年,由于中苏分歧的不断加大,苏联撤走在华一切资金与技术人员,致使中国的经济建设面临严重的困难。但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原则,最终成功地在我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独立的国民经济工业体系,为实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富国梦实践的时代价值
毛泽东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中国富国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一些不科学的实践也给我国经济建设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当前我国的改革事业进入了深水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并没有现成的经济模式可供借鉴。因此,积极总结毛泽东在实现新中国富国梦的经验教训,对实现新一轮的经济改革目标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经济建设要实事求是,根据具体国情进行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国家经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人根据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研究,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并成功地抑制了物价和实现了国家财政的基本收支平衡,最终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政策指引下,成功地在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中共八大的召开制定了符合国情的经济建设科学规划,随后我国开始进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但是在毛泽东实现富国梦的后期,由于脱离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在没有认清国情的基础上,开始盲目地制定经济发展政策,给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带来严重的困难。因此,面对当前我国经济建设的新一轮改革,为了实现经济的成功转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发挥党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根据新时期的具体国情来制定我国的经济建设大政方针与政策。
(二)坚持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原则
新中国在借鉴它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中,不适应中国国情的弊端开始凸显。同时在吸收外来资金与技术过程中,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破裂以后,由于苏联的背信弃义,造成许多引进来的项目停产,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新中国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开始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克服了严重依赖外援的局面。当前新一轮的经济改革,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为了实现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健康发展,要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原则。
(三)积极科学合理地吸入外来资金与技术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积极争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经济援助与技术支持,使得我国的经济建设,特别是重工业建设取得长足的进展。但是在使用外资和技术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成批引进,造成巨大浪费,使得外来资源和技术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当前新一轮的经济改革,在积极吸收外来资金与技术的过程中,应该调整使用外资与技术的结构,科学消化吸收,创新发展思路。
[1]毛泽东文集(第 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毛泽东文集(第 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毛泽东选集(第 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6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
[5]毛泽东文集(第 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6]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下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
[7]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13 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