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国”进程中我国竞技网球发展和对策研究①
2014-08-15陈芳芳王腾
陈芳芳 王腾
(浙江工业大学体军部 浙江杭州 310023)
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我国提出了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推进的战略部署,网球相关管理部门积极响应号召,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孙晋芳提出,中国竞技网球“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中国体育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目标迈进作出贡献。”本研究就“体育强国”战略下,我国竞技网球的发展方向和对策进行研究。
体育强国是一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体育,其基本表现形式是实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业余体育与职业体育协调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体育强国指标也集中体现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四个方面,其中竞技体育主要体现在竞技体制、竞技成绩、竞技人才资源、教育程度、后备人才等方面[1]。
1 网球竞技体制状况
1.1 行政管理体制
随着网球职业化的不断深入,行政管理制度已经不是原来的计划体制下以国家意志为导向的管理,主管部门越来越关注运动员的权益,正在努力建立“以运动员为中心”的新型管理模式。从传统的“管理者”角色逐渐向“合作者”转变,由直接管理转化为间接管理,通过保障双方利益的双赢合作,既提供运动员更多的选择权,也能为国争光。实践证明,单飞的几名运动员不仅在职业网坛上取得突出的成绩,也积极参加亚运会、联合会杯,为国家为人民争取了荣誉,扩大了国家影响力。
1.2 培养体制
我国网球运动员现有的培养是以国家、省市为主体,多元投入为补充的投入机制。对于不同阶段的运动员采取不同的投入方式:高水平职业运动员以市场为主体,最大限度的利用社会资源;后备人才主要以国家投入为主;以家庭投入为主的后备选手,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例如,在李娜回国冬训期间为其提供男子陪练;在彭帅更换教练时提供外教资源;每年四大公开赛比赛期间为中国运动员提供医疗服务。对于国家男队的培养,更是借鉴了女队职业化经验,聘请高水平的外教,进行职业化培养,经历了前期集体“集中训练模式”向后期的个体“分组训练模式”的转变,由“捆绑式”竞争向个性化竞争转变[2]。
2 竞技成绩
近年来,我国女子网球竞技成绩不断创造奇迹,2004年李婷、孙甜甜获得雅典奥运会女子双打冠军,2006年郑洁、晏紫在澳网和温网两项大满贯赛事的双打冠军。双打成绩的突破带动女子单打水平的提高,2010年,李娜、郑洁双双打入澳网女单四强;2011年澳网,李娜击败世界第一沃兹尼亚奇,跻身澳网决赛,成为第一个杀入大满贯决赛的亚洲人;同年李娜再创佳绩,法网夺冠,为中国赢得第一座大满贯女单冠军奖杯,世界排名飞跃第四,追平亚洲最高排名。2013年,中国女子网坛更是大丰收,李娜闯进美网单打决赛和WTA总决赛,世界排名达到第三,创造历史新高;郑洁也打进美网双打决赛;彭帅与谢淑薇的海峡组合取得温网女双冠军。在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广州亚运会和伦敦奥运会上,女网分别获得亚运会女子团体、女子单打2个冠军以及奥运会女子双打第五名。
3 竞技人才资源状况
竞技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竞技人才的优劣,高水平的竞技状态需要优秀运动员、优秀教练员以及优秀裁判员共同努力。据统计,在全国23个省市竞技网球运动员的人数目前仅有3735人,全国现役专业队网球教练员总数为120人,越来越多的优秀的专业队教练正涌入“陪打”大军中。2010年我国网球高级别裁判员注册人数有156人,国际级裁判员28名,在高级别网球裁判员中,只有张娟是国际银牌级裁判,陈述、杨勇等五名国际铜牌级裁判,以及22位国际白牌级裁判,铜牌裁判陈述同时还是国际网联的银牌裁判长[3]。
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受教育程度也是影响竞技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第十一届全运会网球比赛调查发现网球运动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占总数的42%,大专学历9%,高中或中专占46%,初中及以下3%。第十届全运会教练员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有16人,占55.2%,大专学历的有13人,占44.8%,学历结构比较合理,但高学历人数偏少[4]。
竞技人才结构。我国网球竞技人才呈现出“金字塔”型。塔尖的“四朵金花”近年在国际网坛的成绩确实可圈可点,但除此外,后续能冲击一线优秀运动员人才没有。据2005年“十运会”调研[5],“十运会”网球女子项目的金银牌均被现役国家队一线队员垄断,各参赛队伍中虽不乏许多年轻选手,但均不具备冲击现役国手的能力。与俄罗斯等网球强国相比,我国后备人才断层的问题十分突出,还没有形成高水平的竞争态势。和很多体育项目一样,中国网球也存在“一条腿”走路的尴尬。中国男子竞技网球还处于初级阶段,虽然有所突破,但和其他网球强国的距离相差甚远。
4 影响我国竞技网球发展的因素
4.1 中坚力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中国网球上层已开放思想,但一些省市网球中心作为中国网球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其管理理念、培养机制还停留在传统的体制内,不能适应新形势下项目的发展要求。当18岁左右的欧美运动员可以征战国际赛场时,中国运动员还在国内奋战。为参加全运会,中国最好的男单选手吴迪和张择放弃参加温网资格赛;好不容易首次拿到温网正赛资格的小将段莹莹也选择了退赛。显然,与这些小将们的未来成长相比,各省市的体育管理者认为全运会成绩更为重要。
4.2 运动员断层
随着以李娜为代表的一批职业选手年龄的不断增大,势必要逐渐退出职业网坛。现中国“四朵金花”中,晏紫已为人母,郑洁也已经做好退役的准备,曾被誉为“天才少女”的彭帅也已经28岁,“中国一姐”李娜更是30岁出头。近年来,张帅在各大比赛中渐渐打出成绩,并进入大满贯的正赛。中国在WTA世界排名在100位之内只有四人,曾被寄予厚望的韩馨蕴和鲁晶晶排在150名开外,其他“小花”只能在200名外徘徊。和这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俄罗斯有“红粉军团”,“90后”丹麦美少女沃兹尼亚奇早早登上了世界第一的宝座,克里斯特尔斯20岁、小威廉姆斯21岁登上世界第一宝座,莎拉波娃少年成名、海宁21岁夺得首个大满贯。中国只有李娜一人,没有形成优秀后备人才梯队,中国女子网球优秀后备人才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断层现象。男子项目虽然有所突破,但整体水平仍处在职业圈入门阶段,人才梯队建设还不够系统完善。
4.3 训练团队不健全
一场网球职业赛,短则需要一个多小时,长则需要3~4个小时,要想在比赛时取得好的成绩,需要技术、战术、体能、心理各方面的储备,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训练团队做支持。而国内除了“单飞”的几名运动员,大多数运动员还是在传统“一对多”的模式下训练,随着网球职业化的不断深入,国家队和省市网球中心也不断在建设训练团队,但由于资金和专业人才的问题,训练团队仍然不健全。
5 建议
5.1 国内竞赛体制和国际职业化赛事接轨
和其他奥运会比赛报名以国家为准不同,奥运会网球项目的比赛资格是根据运动员个人参加的各类ATP、WTA职业巡回赛、挑战赛以及大满贯等职业赛事所获得的的积分为入选标准。要参加奥运会,只能通过其他比赛得到积分。“全运会”网球项目可以效仿奥运会,将运动员获得的积分作为参加比赛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积分,合理安排比赛赛制。同时,取消将“全运会”成绩作为唯一评价运动员、教练员以及主管部门的标准的制度。根据网球职业赛事不断给予“机会”的特点,中心对有条件引进高级别职业赛事的城市给予支持和帮助,以分担运动员和教练员的竞赛压力。
5.2 鼓励多元投资,建立优秀网球人才群
网球是一项投入高、周期长的体育项目,单一的国家投入机制已经无法满足中国网球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借助家庭和企业的力量,鼓励多元投资,建立优秀的网球人才群。不同的培养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培养模式,西方国家在网球启蒙阶段主要以家庭培养模式,到一定阶段进入网球学校,我国应找寻适合自己的培养模式。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培养是职业网球发展最重要的环节,2006年美国运动员在各大网球赛场上全面挫败,促使美国网球协会在2007年推出了“创造未来之星”的青少年培养计划,开始花大量精力投入到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上来[7],我国也应把主要投入放在青少年网球运动员的培养上。在鼓励多元投资的同时,政府也应出台相关政策,满足不同投入主体的需求,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发展网球运动,实现由以政府投资为主向政府主导的社会投资为主的网球运动员培养模式的转变,建立庞大的优秀网球人才群。
5.3 组建职业化团队
竞技体育训练团队由教练个人到团队的转变是竞技体育组织和管理系统化的必然趋势。一个职业网球团队需要教练、体能师、理疗师、心理师、经纪人等,分别服务于运动员的技战术、体能、营养、训练监控等训练环节。在组建职业化团队过程中,主要的障碍是人才和资金。网球在中国的发展仅仅有几十年,大量的专业人才势必很缺少,我们可以通过引进外教初步解决短期问题。但引进外教的成本昂贵,网球职业化的培养又是一个长时间的工程,这就需要我们在引进外教的同时,快速学习,培养大量国内专业人才。同时,增加团队成员的辐射功能,有效减少训练团队的支出,可以一个团队服务于几名运动员,一个人负责相关几项训练环节,比如体能师不仅可以负责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还能照顾其营养及理疗放松。再者,发展网球市场,大力开发网球的无形资产,利用市场运作,寻求社会资源的投入,从而解决训练团队的资金问题。
6 结语
中国竞技网球正以前所未有的良好势头快速发展,我们要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职业化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向网球强国靠近。
[1]齐立斌.“体育强国”战略内涵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3-76.
[2]蒋宏伟.中国职业网球科学化训练探索——在探索中完善 在风雨中前行在积累中升华[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2):120-123,128.
[3]欧吉林.我国高级别网球裁判员队伍现状调查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4]邰峰,何艳华,陈正,等.中国网球运动发展的“基础实力”研究——以第十、十一届全运会网球比赛参赛运动员、教练员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12):126-129.
[5]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十运会”网球比赛调研报告[R].2005-10.
[6]李娜的职业精神[N].新民晚报,2011-01-28.
[7]道格拉斯.成功网球国家的球员培养发展与球员关系以及中国网球的未来之路[R].中国网球协会,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