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文化对高校大学生德育培养的研究
2014-08-15李秀娟
李秀娟
(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警体部,河南 郑州 450011)
1 研究背景
胡锦涛同志指出: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为当代大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思想活跃,接受事物的能力强,具有一定的政治头脑,有一定的可塑性。对他们进行德育培养是行之有效,迫在眉睫的任务。而德育又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参与的一种教育活动,它主要是参与文化活动来完成这一重大任务,而武术文化在高校这一文化活动聚集的环境下是一种与德育有着密切关系的文化活动。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题以武术传统文化和高校大学生德育培养为研究对象,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当代大学生活力四射,作为国宝的武术文化理应在对大学生的德育中发挥起积极的作用。
2.2 研究方法
本文以查阅文献资料为主,以采访调查大学生和大学教师为辅来完成此论文。
3 分析与讨论
3.1 武术文化的发展与继承
武术文化是武术在几千年的实践和发展中,习武者不断从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和智慧,逐步形成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色彩,它反映出中国人刚健有为的民族文化精神,它注重和谐统一,注重形神兼备,注重整体的思维方式。
党的十五大报告也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为发展和谐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逐步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结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把开展武术这个传统项目与创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武术文化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在高校中开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必将对加速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武术发展的长河中,由于受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的影响,武德教育的内容不可避免地有历史的局限性。如带有封建色彩如“三纲五常”思想的“师命不可违”、“一徒不可二师”、“传男不传女”、“为朋友两肋插刀”、“为哥们义气卖命”等等。在现代,我们提倡的武德,不能不摈弃那些体现封建等级和宗法观念的糟粕,继承、发展传统武德中的精华,把习武同弘扬祖国文化联系起来,培养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建立起新型的社会主义道德观,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忠诚于党的武术教育事业,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武德思想。大力宣传“武以德先”、“未曾习武先习德”、“短德者不得与之教,短德者不得与之学”的指导思想。它要求习武者要有宽广的心胸,对同志要以诚相待,对危害祖国、人民利益的坏人坏事要敢说敢管,见义勇为,维护社会治安,保持不为名利、乐于助人的美德;尊老爱幼、尊师重道、虚心好学,要认真钻研技术,刻苦用功,做文武双全、品学兼优的新一代武术人才
3.2 大学生德育培养
3.2.1 大学生德育培养的目标
目标是指人们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或称行为活动的指标。人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人在活动之前,总是根据可能并结合自己的需要,在头脑中设定活动目的,并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和达到目的。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有既定目标的。一般把一个国家或特定社会的教育活动的总的目标,称之为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或特定社会对于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总的规定。把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称作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最终实现,有赖于目标的实现。就教育目标而言,目标总是一种积极的价值导向,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可以实现的,且能预测未来的效果。
德育目标就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它是教育目标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教育目的对人的政治、思想、道德、个性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划,是培养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教育目的是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保证。
我国高校武术文化教育的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在为实现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的过程中,武术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武术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3.2.2 大学生武术文化教育德育的内容任务
新时期的武德及主要内容:(1)树立理想,为国增光。树理想,古人称之为“立志”,“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每个习武者都应树立自己的理想,对理想应有崇高的追求,这是习武者坚强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人生目标和成就事业的原动力。习武者的崇高理想,应该是振兴中华武术,弘扬民族文化,把武术推向世界、造福于世界人民,为祖国、为人民争光,继承和发扬中华武术、为全民健身服务,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2)爱国爱民,见义勇为。要建立起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是习武者高尚的道德情操。当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受到损害时,要奋不顾身、挺身而出。(3)尊师爱生、团结互助。学武者应该尊敬师长、前辈,要谦和礼让,恭敬从命,聆听教诲,认真实践,好学上进,珍惜师长、前辈的辛勤付出。师长、前辈应该在政治上、学业上、生活上关心和爱护学生,要尽心尽职,毫不保留地传授技艺。(4)修身养性、遵纪守法。修身养性的实质就是以“道德克服我欲望”,达到道德上的超越,在处理事情和人际关系时,决不能见利忘义,见利弃义,唯利是图,甚至损人利已。遵纪守法是习武者的最基本道德规范,必须加强法制学习,增强法制观念,从思想上提高奉公守法的自觉性,勇于同违法乱纪的行为作斗争,以确保各种社会活动正常开展,维护社会安定。(5)文明礼貌、举止端庄,习武者平时的举止要端庄大方,有礼貌,言谈话语要有素养,而且要言必信,行必果。待人处事热情诚实,服饰整洁得体,反映出习武者的良好素质。
3.2.3 武术文化对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意义
武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武术文化又是武术的思想精髓。在高校以武术教学为切入点展开武德教育,可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一条途径。加强和促进大学生武术文化教育可以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3.3 武术文化对大学生德育培养的作用与影响
3.3.1 高校习武者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可行性
高校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他们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快,具有政治头脑,思想上已趋成熟,他们是一群高素质人才,有一定的可塑性,学校有固定的课堂、时间、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据对习武者的调查统计,习武者中有一部分学生本身对于习武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武侠小说、电视节目的影响下,在某种利益或哥们义气等理由的刺激下,可能冲动的做出一些错误甚至犯罪的行为,学生选择习武活动,从一开始就要对他们进行武德教育,让他们对武德有一种了解,建立正确的习武观,明白习武的意义和作用。教育部或相关的协会可根据学校的需求规定相关的内容、材料,更好地促进武德教育在高校的开展,学校教育是一种有力的形式,否则,一旦学生踏入社会,武德教育只能是鞭长莫及。
高校习武者武德教育的内容规定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习武观念,明确习武目的,用正确的武德观念指导学生的学习与训练。其次是教授基本的礼仪姿态包括站、座、立、鞠躬等;接下来是规定器械的拿、放办法、着装要求。礼仪的训练在第一次课中要严格规定,从教师进入课堂到课的结束全过程中学生都应该向教师礼貌鞠躬,同时教师也应向学生还礼。在日常生活中,师生、同学、长辈见面,相互之间也要礼貌的打招呼,在家里、公共场所的谈话、用餐、打电话、自我介绍时都要按一定的礼节进行,将课堂上的礼节行为和意识带到习武者的生活、学习及社会工作的各个方面,努力养成宽厚待人、恭敬谦逊、文明礼貌、克己礼让的道德修养。
3.3.2 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武德修养不仅要继承发扬如上所述的优秀品质外,还必须结合当前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针对社会中存在的与精神文明相违背的消极现象,树立正确的武德思想和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苦乐观和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观。武德教育只有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把武德修养寓于社会道德规范之中,才能使武德教育更具有时代特征和新的生命力,才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3.3 培育爱国爱民、见义勇为的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是全中国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团结奋斗的力量源泉,要建立起国家、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时刻准备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这是习武者高尚的道德情操。
3.3.4 树立为国争光的理想
古人语“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为此,对于每个习武者都应该树立自己的理想,对理想有崇高的追求,这是习武者的精神支柱。现代习武者的理想,应是为振兴中华武术、弘扬民族文化、为武术推向世界、造福全世界人民,奥运会夺金牌,为国争光。
3.3.5 尊师爱友、团结互助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习武者不仅在行为上尊师,而且要在心理上尊师,包括尊重老师本人、意愿、成就等。作为教师要关心学生,为学生做出学习的榜样。同学之间要友好、合作,学会关心、学会配合、团结友爱、以武会友、谦虚谨慎、切磋技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由于武术流派众多,各流派之间要打破界限,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3.3.6 修身养性、遵纪守法
武德中的修养主要指个体行为,在于改变自己,适应和维持社会秩序。遵纪守法是习武者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必须加强习武者自身法制法规的学习,增强法制观念,从思想上提高习武者奉公守法的自觉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抛开法律行使哥们义气;要依法办事,自觉维护法律的威严和自身的合法权利。
4 结语
武术文化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个部分,它注重和谐,注重形神兼备,内外合一。武术文化完全符合新时代的社会道德要求。对高校习武者进行武术文化教育可以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品德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把武术文化当作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去改变自己,继而感染、带动他人,其次,进行武术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见义勇为、临危不惧的精神,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所以,武术文化教育是一种传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要想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这种传统的道德品质教育,必须有一批有志、有为、有德、有技的高素质武术教师,才能很好地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学生毕业后走入社会,他们不但自己锻炼,而且能够带动自己周围大批人们进行锻炼。他们将起着传播者的作用,因此做好高校习武生的武术文化教育是高校武术工作者迫不及待的重要任务。总之,武术文化教育既有利于当代大学生社会道德建设,又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最终促使人类文明进步。
[1]徐正德,徐名全.武术文化中道德规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1).
[2]张春根.武德的价值功能及其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3(1).
[3]陈益群.高校学生习武过程中的武德教育[J].武术教学研究2006(8).
[4]山 华.传统武德对当代大学生道德建设的启示[J].搏击·武术科学,2005(01).
[5]郭小晶,陈彬良.高校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1(04).
[6]巩若刚.浅谈武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教育前沿,2006(04).
[7]薛 龙.武术教学中武德教育改革与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02).
[8]白永正,王 岗.武术文化的当代社会效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