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术文化在高校体育课堂中的传播现状与对策研究——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

2014-08-15李福良张世威

武术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武术体育文化

李福良 张世威

(长江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重庆 408000)

在我们追求高端知识教育的同时,伴随着对人文素质的缺失,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淡漠、政治热情缺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不够;价值取向趋向实惠,道德功利性明显;艰苦奋斗精神淡漠,推崇享乐主义、功利主义;道德观念和文明修养较低,纪律意识不强;学风不正,考试作弊不以为耻,反而为荣;缺乏健康高尚的娱乐形式和业余爱好等等现象屡见不鲜。[1]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传播着真实彻底的传统中华文化,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在武术文化传播的研究文献中,在校园武术传播的纵向研究中多次提出学校是武术文化传播的一个有效途径,学校是发展武术的主要阵地,特别是高校。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武术文化对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当今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人生理念和生活方式都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此时期对大学生进行武术教育,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都有着重要作用。

1 校园武术文化范围的界定

武术在其发展早期,就融入了中国哲学、美学、军事学、伦理学、养生等众多文化内容,自成一体。武术文化,是指以武术为载体所涵盖所有的文化的集合,包含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实体为武术项目本身。武术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积反映和产物再现,是一个以武术为载体的、其内容具有哲理性和艺术性,其方法具有科学性的独立完整的文化体系[2]。刘云安认为,武术文化是人体运动的文化,在千变万化的人体动作中,反映出人的思想、道德、意念、方式、手段、美感及文明程度,其功能渗透到人体的诸多方面,是潜能发挥的最优方式,是人体动作的高度完善,也是人体动作和人体文化的宝库[3]。

高校校园内武术文化指向学校这一特定的体育文化范围,是在教学和科研过程中所继承和所创造的物质、精神的总和。以学生为文化活动主体,以课堂教学武术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场所,以营造校园健康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

2 武术文化在课堂的传播现状

2.1 体育课堂中武术实体现状

2.1.1 武术项目的教学内容

对普通高校的武术教学素材的选择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它关系到高校武术文化的发展和前途,关系到学生接触到的武术文化的偏颇。武术项目目前在高校传授内容主要参考课程教学计划以及参照各课外武术活动团体开展的教授内容,包含基本功基本手型、基本步行、跳跃、平衡、五步拳、基本技法等;套路包含少年拳、初级拳、青年拳、三路长拳、简化太极拳、初级剑、初级刀、初级棍等;搏击内容包含散手、推手等;另外还包含养生、健身气功、防身术、武术操等。这些内容无专门的武术教材,只是和其他体育项目合编的《大学体育》课本,使武术作为一个体育项目的存在摆列,使武术文化含义消失殆尽,并且占据的章节有很小一部分,学生通过课本学习到的武术知识远远达不到我们设定的文化教学目标。

另从学生学习兴趣调查结果来看,不喜欢和不很喜欢的分别为18.32%和33.86%,共52.18%,这样我们清楚地看到,大部分同学不是很喜欢武术套路课的教学,武术套路教学存在很严重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武术课程教学项目设置上不合理的状况,特别是教学内容的枯燥性;教学内容陈旧,难度偏高,结构单一,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通高校学生对武术运动的认识水平低,武术课内容设置不合理。学校只注重武术教学的安全性,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体发展规律,扼杀了学生的兴趣,缺乏对武术延续性的积极研究,教师只是为完成工作量而工作。

2.1.2 教学方法与手段

大学教师所采用教学方法和方式主要有教师讲解、示范;自学自练;教师讲解示范和自学相结合;教师引导;迁移其他项目教学方法等,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分别占53.58%、18.32%、15.53%、5.93%、3.66%,从而反映出武术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示范为主体,凸现出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模式的单一性问题,主要是课堂教学模式的单一性;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方法无创意性。

2.1.3 教学评价

通过调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平时评价和平时表现,分别占到了41.19%和20.59%,可以看出,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较高,学生对自身的认知水平也是相当高,他们不再是注重结果的简单的评价要求,而是要看到自己的进步和努力结果。同时,一次性评价有18.32%,说明还有一部分学生抱着侥幸心理,考试之前突击比划,和我们的教学目的相驳的,而在评价体系中对武德的评价没有见到只字片言。

高校武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的教学形式,也是学生学习武术文化的主要场所,从以上的基本现状我们发现不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和不足,对教学过程的研发显得尤为重要。

2.2 目前武术文化在校园的传播途径

武术文化在高校校园传播除了课堂的主要形式外,还通过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武术社团、武术俱乐部以及包含武术为题材的周边辐射途径,比如视频、图书、广告、板报、集会等,这些途径是课堂武术文化传播的有效补充和内容的丰富,据调查结果显示,武术课堂教学占据了全部武术文化内容传播的90%,显得尤为重要。

3 武术文化塑造高校精神文明、和谐校园以及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作用

3.1 意志磨练

武术的练习中的大量基本功训练,柔韧性练习,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出了极大的考验,也正是通过这种意志的磨练与考验,才能使学生培养出更加顽强不懈的意志品质和无坚不摧的性格。武术这种内外兼修,既注重筋骨的锻炼,又强调身心的磨练,对学生的精神、情感上的调节以及心理素质都具有特殊的作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武术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学好的,要从基本功开始,循序渐进,坚持练习,持之以恒才能有效果。经过长期的武术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勤奋、刻苦、果断、顽强、虚心好学、勇于进取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培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能经受得起各种挫折、坚韧不拔的毅力。所以我们要忍受训练的艰辛,要耐得住时间的考验,只有坚持了才能达到我们预想中的目标。[4]

3.2 振奋民族精神

通过对武术文化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武术,懂得武术文化的精神,武术不仅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还可强化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4]将尊师爱友、勇于吃苦、奋发向上、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和报效国家等优秀的民族精神有机地融入高校的武术课教学中,既可以丰富学生的武术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和完善现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培养当代大学生优秀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结的有效教育途径。

3.3 开发智力,丰富科学文化知识,提高道德修养

科学实验已初步揭示和论证了武术运动可以通过改善学生大脑的物质结构和机能状况,全面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如太极拳种强调的动静结合、刚柔互补、后发先至、内外兼修等拳理要求,都是中国传统“天人合一”、“阴阳辨证”、“五行生克”、“八卦生化”等哲学观念的反映。中国武术中对习武者的“仁、义、礼、信、恭、俭、让”等要求更是中国传统伦理观、道德观在传统武术中的深刻反映[5]。传统武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内容直接渗透到传统武术项目之中,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伦理、医学、民俗学、民族学、宗教和军事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对传统武术养生与保健知识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提高健身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武术文化项目渗透着中国传统的伦理观、道德观、审美观,武术一向重礼仪,讲道德,“尚武崇德”,诸如尊师爱友,互教互学,以武会友,切磋技艺,讲礼守信,见义勇为等品德。[6]

3.4 提高艺术修为

武术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无论是套路表演或是散打比赛,历来为人们喜闻乐见。通过对武术的表演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把武术艺术与戏曲、舞蹈、杂技、影视、文学、体育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这就为武术文化的娱乐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价值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高校学生具备这一先天的优势,武术文化能够充分和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并得以创新发展,这也为高校武术文化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另外,武术动作舒展大方、造型优美,经常锻炼还可培养学生热爱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武术文化在高校的发展可以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和品味。

3.5 促进个体健康

武术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劳动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对于培养人的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对于培养人在种种复杂的环境中良好的心理适应力,特别是顽强拼搏的良好心理品质和心理素质,作用最为明显。学生通过武术文化的学习培养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与挫折,在征服过程中,均是对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和磨练。

3.6 人文素质的提高

人文素质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素质,其核心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于人的关注的情绪或思想,主要是指追求人生阵地的理性态度,即关怀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人文素质对于人类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传统武术作为一种独特的人文现象,内容极为丰富,对学生具有独特的人文教育功能[7]。学生可通过领会“天人合一”思想,感悟到自身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认识到尊重自然、参与社会的重要意义,从而通过自身的行为协调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4 建议

(1)在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冲击下,武术选择了体育化的路子走进了学校的课堂,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也按照西方体育的模式,把武术本身的技术特征“西化”,原本的武术,失去了中国武术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8]加大对武术文化的梳理和清晰化研究,使之转为大众化和民族化。

(2)完善学生道德修养的考评内涵,从团结精神的考评、纪律意识的考评、健康行为的考评、学习态度的考评、日常行为的考评内容等入手,考评方法采取“自评一他评一班评一师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

(3)转变操化观念,还原武术文化的本来面目,建立人文的武术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环节,依托高校的学科、专业、科研优势,以武术文化教化学生为导向,借助高校学生的思想外化特点,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习惯。

(4)加大对武术文化基本元素的现代化开发研究,从风尚、礼仪、道德等容易切入点切入,引领学生达到纪严、风良、礼谦、志坚、学勤、技精、仪端、境美的当代社会要求。

[1]刘二侠.论高校体育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D].南阳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周之华,周绍军.中国武术文化的内涵[J].体育文史,2000(2):43-45.

[3]刘云安.浅析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J].搏击·武术科学,2005(9):13-15.

[4]余强生.武术教学与素质教育的思考[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5:7-20.

[5]白天寅,刘国忠.试论武术文化的哲学基础[J].中国科技信息,2006:1-7.

[6]刘少英,徐建波.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2-25.

[7]李 江.浅谈民族传统体育及其在培养学生素质中的作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7:6-26.

[8]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5l-55.

猜你喜欢

武术体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谁远谁近?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