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路径探析
2014-08-15陶文彩
陶文彩
(安顺学院,贵州·安顺 561000)
黔中主要指今安顺和贵阳一带。千百年来,黔中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黔中民族文化,如史前时期的穿洞文化,两汉时期的夜郎文化、牂牁文化,魏晋时期的三国文化,明代传承至今的屯堡文化,近现代社会发展与变迁所形成的抗战文化、红色文化、三线文化以及为刺激旅游所开发的攀岩文化等。这些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为当今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近些年来,黔中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就整体开发利用这些民族文化资源而言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开发利用过程中还面临着产业化意识不强、文化产业人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文化宣传力度不够等诸多问题,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存在很大的距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也愈加密切,文化产业对经济结构的推力日益明显,民族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推手。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审视民族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发展有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实现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挖掘、整合、开发与创新,建立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体系框架,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已经成为民族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黔中作为黔中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如何将这种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已经成为当前黔中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民族文化的教育传承
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所实施的一种增进知识技能,提高品德修养,陶冶精神情操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人口大量外流,以口耳相承、言传身教为主要传承方式的民族文化传承链条出现了断裂,民族文化的保护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作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摇篮和培养文化人才的主阵地,有义务也有责任探索民族文化的传承模式,将民族文化融入了中小学的课堂教学,让民族文化教育成为学校常态化教育,不失为一条非常有效的路径。
1.开设民族文化的相关课程。黔中作为多民族地区,有丰富的民族情韵,学校可以按照学生的知识结构、兴趣和需要,因地制宜地选择、利用民族文化,并把富有黔中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民族歌舞、民族服饰、民族体育、民族节日等内容引入校园,通过对这些民族艺术的学习、欣赏和创作,对这些民族文化能够有效地得以发展和传承。例如,通过学校教育将黔中苗族蜡染、银饰工艺,屯堡地戏、花灯等民族民间艺术引入课堂,为这些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环境。
2.加强民族特色文化的研究。各级研究机构应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以项目为载体,大力引进人才,积极开展民族文化研究,形成民族文化研究的浓厚氛围。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综合性、交叉性的民族特色文化的研究,例如,黔中文化、屯堡文化、地质文化、旅游文化、民间艺术文化等相关研究,尽力把每一个特色文化项目打造成精品,注重树立黔中特色的文化品牌意识,这样不仅可以推动黔中特色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也可以扩大黔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黔中应结合黔中旅游发展的实际,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将开展地域文化教育与培养学生具有一技之长结合起来,采用“校企联手,双向互动”的思路,加强与旅游管理部门、旅游景区、旅游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通过聘请民间艺人课堂教学,为黔中乃至贵州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蜡染、刺绣、雕刻、山歌演唱、民族舞蹈、地戏表演等应用型专门人才。此外,还可以支持和鼓励参与文化用品开发、民间艺术开发和文化产业建设,发挥艺术学科、专业和人才优势,为民族特色文化产品提供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服务。这样不仅可以为当地文化旅游业发展服务,还可以把知识优势转换为文化产品,增加当地老百姓的收入,为民族文化教育提供可持续的发展空间。
二、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
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它包括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生活在黔中的人民给黔中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是黔中巨大的精神财富。如何将这些文化遗产转化成现实的精神或物质财富,有效利用这些文化遗产为地方经济社会建设服务,这是值得黔中人慎重思考的问题。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和文化管理部门应转变观念,增强危机意识,积极创建行之有效的文化保护机制,实施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之间的良性互动,确保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有形的文物形式存在,它是一个地方文化底蕴的物质承担者。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地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黔中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涌现了一大批文化遗产,如普定县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黔中文庙、王若飞故居、关岭古生物化石群以及黄果树瀑布、龙宫、格凸河等自然文化遗产。为了增强黔中的文化底蕴,必须加强黔中文化遗产的保护,以黔中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主线,以穿洞古人类文化遗址、黔中文庙、王若飞故居等为重点,积极推进黄果树申遗的步伐,对现有的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进行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一种非物质的形态在群众中广泛传播,这种以传统方式表现出来的文化对地方发展产生惊人的影响力。在社会现代文化转型的过程中,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黔中的一些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流失严重,民间传统艺术技艺濒临灭绝。因此,我们必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进行摸底调查,掌握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等,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形式进行记录、储存和整理;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档案库和数据库,从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
3.加强制度化和法制化保护。制定有关地域文化资源保护的专门性法律法规,将文化资源的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例如,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文化遗产保护的监督检查等相关制度,根据法律规范严明执法和严格监管,增强从业人员的维权保护意识,大力推进文化遗产的依法保护,促进黔中地域文化产业市场的有序发展。此外,增强从业人员的维权保护意识。对从业人员进行《知识产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等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掌握与文化创意相关的法律知识,使从业人员掌握必要的维权知识,在知识产权遭到侵权时,懂得寻求相应的法律缓助。
三、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创新是文化产业的灵魂,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和推动力。对于珍贵的、原生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黔中民族文化,要通过创新制度,创新载体,创新形式,激活文化资源的生命力,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保护。[2]
首先,文化理念创新。一般来说,民族地区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上的不发达往往导致文化发展上的落后。因此,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为了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对于黔中民族文化资源开发问题上,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长期以来落后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严重制约了民族文化资源的合理开发。如屯堡文化开发上,只注重局部利益而忽略整体利益,只追求当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只讲开发而不讲保护,或者只保护不开发,这直接影响屯堡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要想有效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就必须摆脱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树立科学的文化观、利益观和发展观。也就是说,在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时,不能片面认为对民族文化资源应给予绝对的保护,以此否定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也不能一味抱着金饭碗乞讨,只有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才能发现文化资源为人类造福的潜在价值。[3]只有尊重当地民族文化传统,把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文化资源的价值转换,才能使人们从文化产业建设中得到实惠。此外,要善于借鉴发达国家和国内沿海发达城市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有益经验,充分考虑地域文化资源的承受能力,遵循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律,做到系统和科学规划,合理利用,从而避免项目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确保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产业性转化。
其次,文化管理体制创新。文化管理是以文化为基础对企业所实施的管理,它主要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团队精神和情感管理。通过对黔中民族文化资源的调查发现,一些政府部门在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实施的过程中,过多地采用引导和扶持等行政干预,这导致许多文化产业并未真正进入商业市场轨道。为此,要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对文化管理体制进行创新,建立健全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推动党政部门与其所属的文化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4]这样可以划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界限,理顺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责分工,使文化管理部门做好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职能。
第三,文化产品设计创新。文化产品设计创新并不是全部抛弃以前的东西,而是在传统民族民间工艺的基础上加以研究,在题材选择、设计上进行大胆创新,着重从传统文化、外来文中吸取营养,从异地文化中找到精华,体现出文化元素、民族要素和时代因素。根据顾客不同的需求,采取差异化战略,采用适当方法进行设计生产,开发具有黔中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如通过设计创新,提高黔中工艺美术品、蜡染、雕刻、刺绣等各类旅游商品的工艺水准和包装水平,使产品充满文化创意,从而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四、民族文化产业建设的政策推介
对于地域文化资源而言,其保护与开发应该是一个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互相强化的关系。只有对民族文化资源实施有效保护,通过对文化资源合理的产业化开发,努力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才能有效地协调产业开发与文化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使之形成良性的利益互动。
1.加强文化人才建设。在文化人才建设中,要努力建设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者、民间艺术家、旅游人才队伍,通过吸引、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等方法全面提高文化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开发能力。为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强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文化企业要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提供资金用于对员工分层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和创新水平;民间艺术家要转变观念,在不损害自己利益前提下,作为政府或企业组织的专项培训和讲座的主讲人,对从业人员进行传道授业,使传统民间手艺后继有人并发扬光大。
2.实施民族文化产业工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在黔中实施民族文化产业工程过程中,必须按照省推进的“六个一批”文化工程,对黔中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努力发掘黔中民族文化资源的内涵,积极推进现代技术在民族文化领域中的应用,,通过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项目建设,积极开拓广阔的民族文化产业市场,努力推进出版、印刷复制、影视制作和文化产品批销等产业中心,重点建设一批大型影视制作、动漫、音像电子、印刷复制和演艺等产业示范基地。[5]规划建设黔中特色民族文化市场,建立一批文化产业中介机构,为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服务。
3.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政府对民族文化的扶持主要在于怎样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有力保障民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在加大民族文化产业资金投入的同时,要注重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只有加强建设农村和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切实保障基层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创建良好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能使民族文化资源更好地转变为文化资本,才能增强民族文化的竞争力。因此,黔中市政府及各县区政府应落实国家和省优惠配套政策,对民族文化产业进行政策扶持,在利税提留、土地租赁、信用贷款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如对文化产业园区、民族文化示范基地,享受与省级文化产业园、文化基地同等的优惠条件。同时,积极鼓励民营企业申报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对进入民族文化领域的民营企业,在土地租赁、投资核准、信用贷款、税收提留以及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给予比国有文化产业更灵活、更优惠的政策待遇。
4.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市场。黔中是贵州省西部的黄金旅游线,有响誉中外的五A级黄果树风景旅游区、龙宫风景旅游区,有名震四方的屯堡文化,有鲜为人知的布依风情,有充满神韵的格凸河等。要构建黔中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必须以旅游业为基础,充分利用现有的民族文化的资源优势,提升黔中的旅游文化竞争力。因此,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加大主导力度,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对旅游形象、旅游产品和旅游营销进行规划,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予以相应的支持,做大做强黄果树、龙宫两个5A级国家旅游景区,提升旅游文化品牌的综合竞争力。同时,政府需扶持和培育一批本地文化骨干企业,加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通过对黔中各种民族文化资源创意包装或积极经营,实现民族文化与旅游产品两者之间的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拓宽旅游文化产业市场,实现民族文化的价值提升。
结语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综合国力的客观要求。黔中作为黔中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但长期以来由于保护不够、开发不够,文化产品在市场中所占份额比例较小,文化影响力不够,严重制约着黔中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要加强黔中民族文化资源的宣传,多措并举,积极努力,奋发进取,通过对民族文化的有效保护与合理开发,积极促进黔中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实践行动,提升黔中民族文化软实力。
[1]李秀霞.如何实现地域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J].新乡学院学报,2013,(02):21-23.
[2]孟来果.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学术交流,2013,(08):200-203.
[3]樊泳湄,梁 荻.深度开发文化资源提升云南民族文化生产力[J].学术探索,2004,(11):124-127.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来源于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15/c64094-23559163.html,2013-11-15.
[5]姚伟钧,任晓飞.论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方略[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