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语言知识与中国语言文化
2014-08-15杨帅
杨 帅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隐性知识是人们意识到,但难以言传和难以用符号表达的知识”(Routledge,London,1958.91-92)。这是对隐性知识的定义,通过字面意义,我们可以了解隐性知识与中国语言文化是有共性特点的。语言文化我们通常以字面所表达的意思去进行理解,但在不同的语境下,语义也会发生变化成为非显性文化。掌握变化规律需要一定量的文化与知识,最终所理解的不同于字面意义或非常规情况下所习得的知识。这种表达往往是由文字作为第一载体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
“隐性知识是沉默的、心照不宣的、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知识,来源于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理解,所有理解都是基于人们的内心留住,即个人的心智模式”(Rouledge and Kegan Paul,1966)。中国的语言文化亦是如此。由于汉语中的词语具有一词多义的特点,对于初来乍到的留学生来说,想要快速掌握汉语词语意义的转换,并非一件易事,这个过程需要学习者不断的努力以及对中国文化也要有所了解。
不同的语境会对词语意义有所影响,下面的例子可以阐明这种情况。“方便”这个词语的原意是做某件事很快捷。然而在不同的语境里,“方便”的词义也有所不同,如:1、我去方便一下,这里的方便的含义为上厕所;2、你现在方便吗?是指你现在有时间或者有空吗;3、可以给行个方便吗?可以理解为通融一下;4、开车去那很方便,这里就是方便表快捷的意思。当留学生对于汉语掌握不够熟练,知识量储备不多的前提下,理解词语的延伸义或引申义是很困难的。
哈耶克从法理学和经济学的视角作出“阐明的规则”和“未阐明的规则”的区分。哈耶克认为“我们的习惯及技术、我们的偏好和态度、我们的工具以及我们的制度”等构成了“我们行动基础的非理性的因素”,这些知识就是“隐性知识”。哈耶克的观点我个人是认同的,隐性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延伸,如果在未获得显性知识的情况下,很难正确将隐性知识所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与隐性知识具有相似性,将中国语言文化解读出来,相当于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如何顺利的转换,在当今社会,其实是不难解决的。
我们再次使用“方便”这个词语进行举例分析,当说话者说出这样一句话“你现在方便吗?”,只是了解词语原意的留学生,让他们翻译这句话,答案可能出现很多种,真正能将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正确翻译出来的留学生,几乎寥寥无几。教师需要使用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说话者要表达的意思,将隐性向显性转化,对于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效率会有所提升。
留学生无法理解“你现在方便吗?”这句话,经过分析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留学生对于词语的意义停留在一词一义的阶段,不了解汉语有一词多义的特点,因此还是用本义来进行直接翻译;2、语境不明的情况下,留学生无法直观进行理解,在不同的语境下,词语的意思也会发生转变,有些词语的意思与原义可能相差甚远;3、不同的文化氛围,对于留学生来说,文化差异对于语句的理解,影响也是较大的。综合以上几点,找到适合的、有效的教学手段,是很有必要的。
在讲授这句话的时候,我们第一种可以使用的方法,相对于其它方法较为简单,学生理解的效果可能会比较差,添加回复语,将单一的句式变成对话的形式,如加入“我今天时间不太方便”,一些汉语基础较好的同学则会领悟说话者所要表达的含义。仍会有一些留学生对此感到困惑,所以第一种方法适用于汉语基础较好的班级。第二种方法,虚拟一个场景,让留学生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理解,这种方法实践起来会比第一种方法麻烦,但相对于第一种方法更容易理解。假设一个场景,学生正在图书馆自习,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打电话者开口说的第一句话是“你现在说话方便吗?”,学生就会明白这里“方便”的意思了。这个方法还是有局限性的,不能让学生完全将“方便”的几个意思完全理解,只理解了在特定环境下,“方便”这个词语单一的隐性义。过多的、刻意的去创造情景,对于教师来说,合理的想象空间与相应的教学课件结合并非易事;对于学生来讲,过多的场景对话、角色扮演会让学生的注意力分散,课堂学习效率就会有所下降。
针对于这种情况,一种适合课堂的教学手段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来弥补这一部分的不足。多媒体电脑能将图像、文本、声音、动画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形象、直观、生动的画面。多媒体教学可以把教学提纲、教学重点、讲授内容等预先进行编排,节省了教师板书、绘图的时间,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有可以将课程时间压缩,这样教师就有更多的时间,把教学重点、难点讲清讲透,同时也增加了单位时间内的授课信息量。用多媒体通过更直观的展示(如PPT、影像文件等),让学生将文字包涵的多层信息全部吸收,无论是隐性知识还是显性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都可以有所收获。
隐性知识是难以言传的,但并没有说完全不能用言传或讲授的方式来阐述。中国语言文化与隐性知识都要通过一定量的显性知识的积累来获得,运用适当的方法,将中国语言文化在不同语境下产生的不同含义转换成容易理解、比较直观的知识,如同将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的过程。在生活中,隐性知识存在于各个领域,中国语言文化可以看做是隐性知识的一个分支,把这种文化知识顺利的解读并讲授出来,是授课教师在未来教学中需要重视的。
[1]顾琦一.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及其接口之争[J].外语教学.2005(06)
[2]陶沙,李蓓蕾.内隐认知:认识人类认知与学习的新窗口[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4)
[3]赵士英.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辩证关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0)
[4]张瑛,武忠.隐性知识获取的最佳来源研究[J].情报杂志.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