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还原菲利普夫妇的本性——解读《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主要人物

2014-08-15谢亚芳

环球人文地理 2014年14期
关键词:拮据二女儿牡蛎

谢亚芳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很多资料描述《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的性格是唯利是图、爱慕虚荣、冷酷无情的。他们在对待亲弟弟于勒前后有着迥然不同的态度,通过菲利普夫妇的品行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事实是如此吗?事实是需要我们带着另外一种视角来分析问题:

一、是唯利是图还是宽容大度?

“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

“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

“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唯利是图的人会伙同自己的弟弟“逼得父母动老本”,并且事后菲利普夫妇还要和于勒斤斤计较父母的老本该怎么分配,于勒是弟弟且没有家庭,菲利普夫妇也许会想出各种理由或者采取各种手段,让于勒从中分不到大的份额;更不会对这件事的态度是袖手旁观,不从中掺一腿也分父母老本的“一杯羹”,而且还让自己的弟弟大大占用菲利普夫妇应得的遗产。遭遇这种事连周围的人们都看不惯,菲利普夫妇只好按照当时的惯例将其打发到美洲去。就算将其打发到美洲去,也不是菲利普夫妇的本意,是按照当时的惯例。况且十九世纪是欧洲殖民对外扩张的时期,打发于勒到美洲去并不是抛弃了他而是让他到新大陆去谋生、从新做人。菲利普夫妇的宽容、大度重新给了他一条生路。细细品味这些语言,不难发现菲利普夫妇对自己的父母没有不正的行为,那么也算得上是孝顺、面对这个“坏蛋”、“流氓”、“无赖”的弟弟于勒选择给了他一条新的生路、对自己家庭的子女照顾周到且也教育有方、对外处事的态度是老实本分的。

二、是爱慕虚荣还是对美好生活向往?

一个长期被拮据的生活压得非常痛苦的家庭,难道“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是爱慕虚荣的展现吗? 还是对生活的一种美好向往、对拮据生活的暂时忘却。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都寄托在于勒的“福音书”上,是全家唯一的希望,更是改变他们命运的唯一一根救命稻草,所以“那时候,只要一看见从远方回来的大海船进口来,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 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菲利普夫妇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还体现在父亲邀请家人吃牡蛎这件事上。想象一下,一家人为庆祝二姐新婚约定到哲尔赛群岛旅游,对于不经常旅行的菲利普一家来说是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心情该多么激动。在游船上父亲被别人吃牡蛎时“高贵的吃法打动了”,所以想绅士一下请家人吃牡蛎,体验一下高贵的生活。但是对于吃牡蛎花上“2法郎50生丁”对于“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布,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的家庭来说是一种奢侈,母亲听到吃牡蛎的价钱“差异起来”、“吓了一跳”。对于以上述说,如果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家庭怎么会是这种反应?原因只有长期的贫困压制着他们偶尔吃一回牡蛎已是奢侈,生活天天如此更是一种奢望,况且吃了这回牡蛎后,那改变全家的唯一希望也破灭了。

三、是冷酷无情还是逼于无奈?

“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父亲说:‘就是……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当菲利普发现卖牡蛎的老水手很像于勒时,他的脸色苍白,两眼睛也不同寻常。 如果菲利普不知道于勒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过着体面的生活,受人敬仰。以菲利普对于勒的了解,眼前这位衣衫褴褛的老水手应该是自己的弟弟于勒,但又因为于勒寄回来的信对眼前的一切又产生了怀疑。当船长证实了那位老水手就是于勒后,菲利普的脸色由“苍白” 到“煞白”, 眼神由不同“寻常”到“呆直”。这样的结果使菲利普的心理平衡彻底打破, 剩下的只是极度的失望和深深的惧怕。失望的是于勒带来的不是福音而是麻烦。年轻的于勒所闯的祸至今全家人还在拮据地承担着,就当时的情形如果认下穷苦潦倒的于勒,那么原本已经很拮据的家庭变得更加不可负担;惧怕的是二女儿的婚事才刚刚办完,女婿当初不在迟疑这桩婚事是因为于勒的信,要是女婿知道了真相,与二女儿的婚姻是否保得住?就算女婿无奈的认了这一切,心中是否会留下阴影?今后的两人相处的日子里又会怎样对待二女儿?还有大女儿的婚姻如法炮制二女儿的婚姻尚且有希望,要是相认了大女儿的婚姻只有遥遥无期的等待了。处于两难的抉择的菲利普答应了妻子克拉丽丝的决定避害就利、取轻避重。这种表面的“冷酷自私”确属现实生活逼于的无奈。

四、是谁加剧了菲利普一家的不幸?

“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从来不敢答应,以免回请;买日用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弗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当时,于勒在家乡对菲利普夫妇一家所造成的伤害也没有因为到美洲后“赚了点钱”想要真的弥补菲利普一家。于勒寄回的第一封信中承认“他赚了点钱”并且想“赔偿我父亲的损失”。试想既然想弥补为什么不一并将钱寄回来给菲利普夫妇一家,就算于勒赚了点钱也可以先寄回一点作为部分补偿,用不着赚足了才一次性补偿。时间上花去了两年没有等来一点经济上的补偿而是等来了第二封欲盖弥彰的信,并还说要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几年都不能来信,请家人勿担心。一眼便可以看出第二封信的内容虚假,想想看为何要抛开做得好好的生意到南美去做长期旅行。这不符合常理的逻辑背后,要么是生意失败,迫使离开;要么是“败家子”的本性守不住家业。即便要作长期旅行,也可以与家人时常保持通信,这不矛盾。更不必“要好几年不给家人写信”;再者,为何不趁长期旅行时顺便回一趟家呢?最后,信中说“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这更是不可信。总之,于勒想补偿菲利普一家的想法也许是在某种触景伤情的情景中,一时冲动所闪过的忏悔念头。事实的真相是他浪荡的本性只会在“赚了点钱”后,无节制的将其“吃得一干二净”。“败家子”还是“败家子”,不是每一个品行不正的人都能够在岁月的磨砺下成长、成熟起来;想要从全家恐慌的“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的”人翻身成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谈何容易?这恰恰成为他悲剧命运的根源,咎由自取地沦落为一个在船上依靠卖牡蛎为生的老水手。但是,这信却“苦了”菲利普一家。

受生活煎熬、老实本分的菲利普一家此后一直“迷信”于勒两封语焉不详的信,将信当作“如家珍宝”“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这“美丽的信”整整忽悠了菲利普一家十二年或者更长的时间之久。对于这个全无办法依靠自身能力改变现状的一家子来说是个残酷的打击。

文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创造文学。过多的用政治目光或者阶级性来评判菲利普夫妇的品行是有失公允的。将人物还原回现实生活中,他们只是想过上幸福生活的穷苦人家,带着一颗平常心看待他们更是楚楚可怜。

猜你喜欢

拮据二女儿牡蛎
古人写书能赚钱吗
相亲男跪守门口数月“求爱”
从“拮据”谈《我的叔叔于勒》
法国培育出多口味牡蛎
此路不通,另辟蹊径
希拉里“二女儿”影响大选?
一餐牡蛎吃出50颗珍珠
“拮据”的“皇帝”婚礼
《如何煮狼》:煮狼的女人爱牡蛎
“拮据”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