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拮据”的“皇帝”婚礼

2014-11-24马少萍

黑龙江史志 2014年13期
关键词:拮据经费溥仪

[摘 要]1922年12月1日溥仪举行大婚典礼,当时媒体对此事大肆渲染,一时“宣统大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媒体对于结婚当天情形的报道很多,可是舆论只看到光彩的表面,很少有人了解到“拮据”的溥仪筹钱的辛酸,他向民国政府讨要积欠多年的“优待费”,变卖历朝遗物宝物,通过别人救济等来筹集婚礼费。作为一个“皇帝”,这应该是溥仪的不幸,可是他应该认识清楚当今的局势,现在已经是民国了,他已经不是锦衣玉食的皇族,现在应该丢掉“皇帝”的外衣,安心做一个民国的公民。

[关键词]溥仪;经费;优待条件;民国

近些年来,对溥仪的研究大多关注于出宫时候的他,对于溥仪在京时的第一次婚礼,大多只记述在著作当中,没有单独成篇。经作者对相关报纸的查阅,发现其中对于这次婚礼的报道相当丰富,本文尝试谈谈民国媒体眼中溥仪的婚礼“盛况”。

一、被圈出的一后一妃

1922年12月1日(农历10月13日)溥仪“皇帝”举行婚礼,这一天北京城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气氛中,“好事者多拼一夜不眠,沿途赶看热闹”,“入京贺喜者甚众”,清朝的遗老遗少齐聚北京。1922年3月13日《申报》报道:“溥仪决定聘荣源之女为正妻,端绪之女为妾,本年十一月结婚(十二日下午四钟)”,溥仪一笔圈一后一妃。

1921年年初,溥仪刚过十五周岁,太妃和王公大臣们就把结婚一事提上日程,但是这对于溥仪来说只是成人的标志,经过这道手续,别人就不能把他像个孩子似的管束了。这次选后采取看照片的形式,经筛选,阳仓扎布之女、衡永之女、荣源之女和端恭之女成为皇后候选人。最后由溥仪亲自圈定了一后一妃。

对于这次后妃选定,起初,“太妃为溥仪择配也,万荐其侄女为后。同时溥仪生母——载沣之妻亦以其侄女荐,双方相持,太妃大怒”,经过多方调解,决定皇后由溥仪自择。溥仪年少气盛,且略识新文化之皮毛,“自言吾宁取贫家女重学识,不重门阀,于是遂选定散秩侍卫荣源之女。”太妃指的是端康太妃,福晋指的是敬懿太妃。可这件事据溥仪自己回忆,当时要“皇帝”“钦定”人选,溥仪看到照片第一眼相中端恭之女文绣,在文绣的照片上画了一个圈后。端康太妃不满意,理由是:“文绣家境贫寒,长得也不好,而她推荐的这个是个富户,又长的很美”,随后改成婉容,让溥仪在婉容的照片上又画了一个圈。这样一来,敬懿太妃不同意了:皇上画过圈的人,怎么能嫁给平民百姓呢?所以溥仪又在文绣的照片上画了一个圈,就这样溥仪一笔圈定了一后一妃:婉容为“皇后”,文绣为“淑妃”。

二、繁琐的婚前礼仪

选定后妃以后,接下来便是这三大礼仪。三大礼仪的时间安排是:纳采礼10月21日;大徵礼11月12日;册封礼11月30日。

1、纳采礼:即送定亲礼。《大公报》报道:热闹的很。“是日之采礼秩序,大略如下:(一)侍卫官马队约六十匹,其装束与现时陆军军官等,每伍约隔两三步,按辔徐行;(二)大点储备处,军乐队约有五六十人;(三)内务府军乐队两队;(四)黄缎绣金之清国龙旗两面,纵横约有一丈二尺;(五)彩亭十二个,均以黄绫绕之,亭之中有黄绫包两三个;(六)诰敕亭两个,内有诰敕数事,均以绣黄绫被之;(七)彩礼亭十二个;(八)大彩四个,其式样与小彩亭略同;(九)良马三匹,一系白色,饰以金雕鞍,其两匹,均棕色,饰以银雕鞍。”清朝侍卫和民国陆军军官,中西军乐队夹杂在其中,后有清朝龙旗迎风飘扬,“全无时代不同也”。

十一点钟,“天使到门,荣公及其子在门外鹄立,乐队在左边侍立,其他中西音乐会乐队则入内矣。清庆王手持一旌式之物,即圣旨也。到门,荣公等跪接,同时内城卫队举枪致敬,天使入内后,一切马亭旗伞羊酒亦入内,少时天使出,仍持旌式之物以行,荣公等跪送,如仪时十一钟二十分也”,“天使”指溥仪的仪仗队。清朝跪拜礼、卫队举枪致敬、中西音乐队奏乐,真是中西合璧,好不热闹。

2、大徵礼。“这项礼节也是送礼物给新娘和她的家人,不过这次礼物较纳采礼更为贵重。送给皇后的是黄金一百两、白银一万两、金茶器一、银茶器二、银碗二、缎二百匹、配备鞍辔的马二匹。送给皇后父母的礼物是:黄金四十两、白银四千两、金茶器一、银茶器一、缎四十匹、布一百匹、配备鞍辔的马二匹、朝服二袭、冬服二袭、带一。送给皇后两个弟弟的礼物(其中一个只十岁)是:缎八匹、布十六匹及文房四宝一套。后邸的仆役也共占‘恩泽,赏四百元给他们去分配。”礼节和纳采礼差不多,只是礼更贵重。

3、册立礼。上午巳时,“先由内府华将皇后名号,镌制于金册上,更铸金宝一颗。(即印)届期请清帝升乾清宫宝座,御览册宾,颁降册立皇后恩旨一道。派亲王或内府大员二人,为正副钦使,恭将册宝,送至后邸。”“皇帝”“钦使”将金册送到皇后的府上,拥有金册金宝后,婉容就成了真正的“皇后”。这是三个礼仪当中最隆重的一个。

这些礼仪,对平头百姓来说可谓盛况,但是相对于以前的皇帝,溥仪的婚礼未免简单了许多。

三、隆重的婚礼

11月30日大婚吉期。这天黎明文绣先入宫,晨三点多,迎亲队出发,中西混搭的队伍又一次出现在北京城。市民们相互招唤着:“走,瞧小皇上娶娘娘去!”连电影也把溥仪结婚当作广告,以招徕观众。迎亲队伍到达“后邸”时,“皇后”的父亲、兄弟已经在门口等着了,“后之父兄随大使后入内,凤舆亦一同入内,约十五分钟之久,即出帽儿胡同东口”。晨四点多,“凤舆入宫,各仪仗两旁分立……凤舆抬入,自两路北行,入乾清宫。”“皇后”降舆后,先越过一个大火盆,然后由福晋等搀扶前往坤宁宫,在坤宁宫前又越过一付马鞍,然后入宫至东暖阁与早就在此的溥仪举行典礼。二人坐到“龙凤喜床”上,喝交杯酒,吃子孙饽饽,举行“合卺宴”:主菜燕窝,用它摆字,两个大金碗,一碗是燕窝红双喜字金丝鸭,一碗是燕窝红双喜字八仙鸭;四个大金盘,一盘是燕窝龙字拌熏鸡丝,一盘是燕窝凤字金银肘花,一盘是燕窝呈字五香鸡,一盘是燕窝祥字婚姻占样如意。之后二人入洞房。

12月3日乾清宫受贺。满蒙王公、内务府大臣、内廷行走大臣等清朝遗老穿清制礼服,如惊蛰后的虫子成群飞向北京;民国政府的文武官吏则穿民国大礼服前来祝贺,另外还有外国公使夹杂在其中。他们中间有些是代表政府的,有些是怀着依恋旧主的心情,以私人身分前来叩贺的。郑孝胥在日记中记载“12月1日,皇上大婚吉日”,12月3日午后,“王聘三,陈容民,宋澄之,章一山,王雪澄,余尧衢,吴宽仲来,行大婚庆贺礼,静海诸生王俊卿,陈楷亦来,随同行礼。”据溥仪回忆当时“民国派来总统府侍从武官荫昌……向我鞠躬以后,忽然宣布:‘刚才那是代表民国的,现在奴才自己给皇上行礼。说吧,跪在地上磕起头来。”这真是有些滑稽。

这天溥仪收到的贺礼,内务府印行的“红册”记载,有王公、宗室、帝师、内务府官员和旧臣,还有民国要人、社会名流等。如大总统黎元洪在红贴上写:“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赠宣统大皇帝。”礼物共八件:琅器4件,绸缎2件,帐1件,对联1副——“汉瓦当文,延年益寿;周铜盘铭,富贵吉祥。”前总统徐世昌送贺礼2万元,还有许多贵重物品,包括28件珍贵瓷器、一张名贵的龙凤地毯。基督将军冯玉祥送了一柄白玉大喜如意。……“文圣”康有为送银元1000元和磨色玉屏、金屏、拿破仑婚礼时用的硝石蝶以及一幅亲笔对联:“八国衣冠瞻玉步,九天日月耀金台”。溥仪的堂兄弟、英文伴读溥佳送一辆自行车等。

四、排场背后的“拮据”

婚礼的场面很是壮观,可是排场背后的“拮据”只有溥仪自己清楚。1922年12月3日“曹锳来京嫁女,妆奁不亚溥宅”。民国交通总长叶恭绰去年嫁女,“妆奁至一百五十二抬之多,而此次清室则只有六十四也”。光绪大婚时典礼经费四百万元,其后不足加增至五百万元。溥仪之贵还不如民国官员,更比不上他的祖辈。当时遗老回忆:“溥仪所行的系清朝的末运,结婚又在下了台之后,当时不同往日,就限定他的所谓内务府极力撙节,不得超过三十万元”。可是不管是五十万还是三十万,对于今日的溥仪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数目。那么他的婚礼经费从何而来呢?

大婚吉期刚定下的时候,大总统徐世昌在位,同意给予经费支持。但是直奉战争爆发,总统徐世昌被逼退居天津,溥仪大婚的经费就此搁置。黎元洪上台后,对这位“逊帝”大婚依然给予支持。但是当溥仪向他讨要“优待费”的时候,民国财政部对于这一要求发来一封颇含歉意地信,说“经费实在困难,以致优待费不能发足,现在为助大婚,特意从关税内拨出十万元来,其中两万,算是民国贺礼”。(优待条件第二条曰“大清皇帝辞位之后,岁用四百万两,俟改铸新币后改为四百万元,此款由中华民国拨用。”)溥仪以为自己有每年四百万两的“优待费”为护身符,结婚经费不是问题,直到此时他才明白“护身符”没有用,北洋政府的国库比起内务府的府库好不到哪儿去。

大规模的婚礼筹备工作已经收不住辔头,溥仪不得不另觅它法:向银行抵押宫中珍贵文物。这是由内务府堂郎中钟凯提出的。金盘、金瓶、金盒、金碗、金壶、金手炉、金如意、金葫芦以及珍珠、翡翠和珊瑚制品等共千余件,装了40多箱向英国汇丰银行抵押换钱。一开始说是抵押,后来因为超期变成了“押死”。报纸对于“清室”抵押宝物筹办大婚经费大肆批评,但是这恰恰反映了“小皇帝”生活的拮据。

遗老遗少效忠进贡,七凑八搭加起来有二十多万元。这些人里面有姓名可举得,如徐世昌二万元,张作霖一万元,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各一万元,张勋一万元,陈伯陶一万元,陈望曾、戴培基、陈汝南、罗元燮各一千元,庐宝鉴、苏志纲各五百元,陈应科二百元,曹受佩、赖际熙、冯溥光、章果各一百元(陈望曾至章果十一人,共五千六百元,是托陈伯陶由香港带京代交的)。还有陈夔龙、李经义、李经迈、刘翰怡等,本来各送一万元,后来不知怎样,每人减半,只送了五千元。最奇的,有一位商人梁创,系永安公司的总理,不知怎样心血来潮,也托陈伯陶代送了五百元。

当宫中还沉浸在婚礼的欢乐中的时候,忽然传来了国会议员邓元彭提出取消“优待条件”的噩耗。邓提出:中华民国为共和国体,一切人权平等,再无特殊阶级。“以民国而又帝室,已为宪法上之变例”“同一国家之内,固不容有二种之最高尊高”,“优待条件”允许溥仪退位后,不废尊号,但是“帝王二字,乃代表一国之尊称,而国家须有土地人民主权三要素始算成立,试问今日之皇室能有乎?论土不过宫禁,论人不过家族,论权不过庭帏,国家资格既失,即帝王之称号当废矣”,取消“优待条件”。既然“优待条件”从来没有被很好的执行,所以取不取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溥仪“皇帝”可以认识到这样一种事实:相对于“拮据”的“皇帝”生活,不如顺应世界潮流,放弃帝王的生活,做一个普通的民国公民。

参考文献:

市隐:《溥仪婚礼纪》,上海《申报》,1922年12月5日。

《溥仪婚礼纪》,上海《申报》,1922年12月3日。

《宣统帝婚礼》,《盛京时报》,1922年12月8日。

《清帝纳采》,天津《大公报》,1922年11月15日。

《清帝纳采志盛》,《盛京时报》,1922年10月25日。

《大婚写真》,天津《大公报》,1922年12月4日。

《清帝册后》,天津《大公报》,1922年11月18日。

爱新觉罗·溥仪著:《我的前半生》,北京:群众出版社,1964年3月。

张骥良著:《溥仪终结一个时代的人》,北京市:中国盲文出版社,2008年。

庄士敦著,秦仲龢译:《紫禁城的黄昏》,李敖出版社,1988年4月30日。

庄建平著:《稗海精粹——落日残照紫禁城》,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

孙喆甡著:《中国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传》,北京·华文出版社,1990年。

作者简介:马少萍(1989-),女,河南省濮阳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猜你喜欢

拮据经费溥仪
从“拮据”谈《我的叔叔于勒》
你所不知道的末代皇帝溥仪
未代皇帝的平民恋
末代皇帝的平民恋
继续推进经费标准一体化改革
远东运动会募捐机制探析
“拮据”释义
溥仪曾是同性恋
托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