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玄奘与佛经翻译
2014-08-15
玄奘法师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在我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佛教在我国的发扬与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玄奘终其一生致力于佛学典籍的研究与翻译,在佛经翻译理论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我国翻译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玄奘生平简介
玄奘 (公元602-664年),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玄奘十二岁出家,遍读佛典。贞观三年,他一人从长安出发,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印度佛教中心,学习佛经。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带回大量经论佛典,并在长安大慈恩寺设译经场,与弟子专心翻译所带回的佛典。
佛经翻译
中国的佛经翻译是古代翻译的主流,在翻译方法上经历了直译、意译、直译意译有机结合的演变过程。初期的佛经翻译都以直译为主,有时为了顺从原文结构,不免重复颠倒。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新出现的译者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前提下,驾驭两种语言的能力不断提高,在翻译实践中逐渐意识到了直译的不足。为了让佛经译本更加浅显易懂,易于为大众理解,他们开始偏向以意译为主。佛经翻译不断发展,日益成熟,此时的译者掌握了翻译的一些基本规律和方法,也逐渐意识到直译与意译并非相互对立,在翻译过程中两种方法可以互为补充,灵活使用。
玄奘与佛经翻译
(一)玄奘时期的佛经翻译环境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得到了高度发展。统治者们为了巩固其统治特权,特别注意借助宗教的力量加强对人民的思想统治,这就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佛经翻译活动也受到了相应的重视。虽然此时已经出现了专门的译场机构翻译佛经,但多数都为直接口授翻译,译文缺乏完整性。玄奘对佛经翻译的贡献之一就是使唐朝译场的规模和制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玄奘自身优势
玄奘自幼聪颖好学,熟读经书,博览众家,深谙佛理。后又西行取经,精通汉、梵两种语言,自身的语言天赋外加多年的佛经翻译经验,让他的译经工作如鱼得水。由于玄奘梵、汉双语俱佳,所以在翻译梵文原本时,能在尽量无损原文意义的情况下,将原文转化成他所擅长的六朝文体。而译经时的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更是让他译出了数量巨大的、质量上乘的佛教经典。
(三)玄奘对佛经翻译的贡献
玄奘为了改变以前传统的翻译方法,为了提高翻译的质量、增加翻译后经典的可读性,玄奘使用音、意合一的新方法,就是说始终将音译和意译融会贯通。根据国内外专家发现,玄奘的译经中还使用了一些翻译技巧,例如:省略法、补充法、分合法、变位法、代词还原法、译名假借法等,玄奘佛经翻译的指导原则是 “既须求真,又须喻俗”。“求真”即追求准确,力求 “忠实原作”,同时必须 “喻俗”,使群众理解,也就是说要“通顺”。他在翻译中提出了著名的 “五不翻”理论,即:秘密故不翻、多义故不翻、此无故不翻、顺古故不翻、生善故不翻。所谓的“不翻”不是不翻译,而是采用音译的方法。故玄奘的 “五不翻”理论对于传译汉语中无恰当表现形式的梵语、处理翻译中文化和语言导致的差异具有积极意义。
结语
玄奘终其一生都在与佛教打交道,是中国佛教史上乃至世界佛教史上的旷世伟人。在我国佛经翻译的高潮中,玄奘以其天资聪颖、精通汉、梵双语的优越条件,西行天竺求得真经的不凡经历,在当时政府的扶持和众多佛学与翻译名家的协助下,组织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佛经译场,取得了丰硕的翻译成果,并对翻译工作的组织和翻译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中国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