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月”意象及其情结探析
2014-08-15
唐诗中包含月意象的诗篇数不胜数。在不同的语境中,月亮拥有不同的内涵,表达不同的情结与思想。月意象在唐代诗人笔下,被勾勒出含蓄蕴藉的情思韵致,使得诗歌旨远寄深,更加耐人寻味。月意象在唐诗中可以表达四类情结,使得它在唐诗中更加具有寓意性、暗示性和象征性。不同的情感由不同的月亮来表达,或清或明,或寒或幽,或孤或冷。
唐诗近50000首,其中有关“月”的诗篇很多,月是唐朝诗人的最爱,唐朝诗人也深得月的厚爱。面对着广袤夜空中唯一的月亮,唐代诗人将自己内心的感慨和情思寄予其身,让生命与艺术结合,于是便升华到永恒无限的美感之中。笔者初步检索《全唐诗》发现,李白诗中含月意象的有310多首,杜甫有120多首,岑参有近80首,韦应物有60多首,其他如王昌龄、孟浩然和沈佺期等诗人也有很多含月意象的诗。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片云天更远,永夜月同住”(杜甫《江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等等。概而言之,月亮早已成为唐诗中的母题意象了。
研究者已经从时代精神、月意象组合艺术以及月意象等角度对唐诗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全唐诗》中含有“月”意象的诗篇进行归纳,试图对唐诗中月意象的情结内涵作一浅显的分析。
托月以思念——多情之月
月的阴晴圆缺象征着人的悲欢离合,是中国人自古以来从未改变的想法。满月是团圆的象征,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国传统的团圆佳节,此时的月亮在唐人的眼里是多情之月,寄托着游子征夫的思乡之情和闺中思妇的相思之意。
(一)漂泊游子之思
月寄托着人们对故乡、对亲人、对友人的思念。“落叶归根”,是每一位游子最终的期望,他们漂泊在外,别妻离子,远涉他乡,内心的思念仿佛只有空中的皎皎明月可以理解。此时的月多是明月,在诗人的心中,也只有这辉满苍穹的高空皓月,才能遥寄他们心中绵绵不断的思念。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弃官,由于战火纷飞,诗人被迫身处异乡,与亲人分离,音信不通,明月似顿生怜悯之情,承托起诗人内心的忧虑与思念。在兵后荒凉之夜,中野无人,明亮的月光洒满大地,为凄清的夜披上一件薄纱,又增添几分朦胧,诗人思乡的情怀随之涌动,同是一轮明月,却感觉故乡的月是最明亮的。站在寒冷的异乡土地上,惟见空中月色,而与故乡共此光明,思念着故乡,更记挂着故乡的亲人,平淡中缓缓道出对故乡的深情。
(二)远戍征夫之念
月传递着征夫诉说的无尽思念。苍茫广阔的边关,身着铁衣的战士为保家卫国,久居于一无所有的苍茫绝域,阴森逼人的杀气,令人心寒的警报,都让人胆战心惊,内心的思念只有通过月亮才能抒发得淋漓尽致。“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烽火防秋,戍鼓沉沉,久戍不归的征人独坐在百尺高楼上,听见断断续续的羌笛声,忽忆及闺中少妇,顿觉月照关山,愁绪万里,无际的乡情随着海风山月化作绮愁
(三)宫闺思妇之怨
月承载着闺中思妇和宫中怨妇的芊芊情怀。有征夫夜夜深深的恋情,必然有思妇年年苦苦的思念。夫婿远征在外,思妇日日夜夜期盼着归期的到来,离别有日,相见无期。“长安一片月,万户梼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长安的上空明月高悬,家家户户响起了不绝于耳的捣衣声,吹不尽的秋风中,思妇深深思念着关外的丈夫,盼望着他们早日平定叛乱,回到自己的身边。见月而思人,那如昼的月光怎能不引起对远征人的思念?
寄月于愁心——清寂之月
月亮是诗人的心理疗养师,唐代的诗人们总是喜欢将自己的满腔愁情诉之于月,对着月亮哭诉时光的老去,感伤内心的孤独,抱怨命运的坎坷。而月亮也心甘情愿地倾听着诗人们内心的绵绵愁绪。“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佺期《独不见》),本不晓事理的明月照出了人们的孤凄悲凉,月本无情,但是寄愁于月,则使愁感更加浓烈。
(一)年华似水之悲叹
月亮见证了生命的衰弱和年华的老去,它总是默默的倾听着人们对它发出一声声充满伤感的叹息。“明明金鹊镜,了了玉台前。拂拭交冰月,光辉何清圆。红颜老昨日,白发多去年。铅粉坐相误,照来空凄然”(李白《代美人愁镜》),亮洁的梳妆台上,镶嵌着一面明亮的金鹊铜镜,一个单薄的身影独坐在妆镜台前,望着镜中的月亮已非清圆,镜中的自己容颜也比去年憔悴,白发也比去年增多,韶华逝去,红颜衰退,尽管有铅粉化妆,却留不住岁月的脚步,且如今只有一汪冷月肯为自己洗耳倾听。
(二)离情别绪之哀婉
月升月落昭示着美好的时光太匆匆,离别总是来得太快。时光在转瞬间就悄悄逝去,让人迷茫之中愁苦不知不觉的涌上心头。“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月亮渐渐下沉,藏在高高的树木后面,银河中的残星消失在已经破晓的天空。月沉星消,仿佛时光催别。又如“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初看“送君不觉有离伤”一句也许会有些许诧异,但细读末两句便明白其中深意。诗人借助一轮明月的照耀化两乡为一乡,颇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深情厚意,但因为有一轮明月的烘托,显得更加的浪漫和温馨。
(三)沉思历史之忧愁
年年花开,岁岁月圆,悬挂在空中的月亮总能看见大地上的悲惨与无奈,于是与诗人们一起感伤和同情着。时局动荡,战乱频发,哀鸿遍野,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顿,唐代诗人们自然不会袖手旁观,于是请求月亮见证并记下这一切的疮痍和血泪。“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自秦汉以来的悠远时间里,万里塞外的广阔空间,世世代代,前仆后继。边塞,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塞;明月,还是秦汉时的明月。千里边塞,雄关耸峙,高天之上,孤月散发着森冷的光辉。从未停息的边关争战,尘土蔽天,月溅猩红,让人愁欲断肠,思古之幽情甚矣。
依月而言志——激慨之月
皎皎明月是高洁、清正的象征,唐代诗人们自然抓住了这一点。他们或者靠幽幽明月表达渴望踏上仕途之心,渴望建功立业之志,或者凭借溶溶月色传达壮志难酬之愤。
(一)建功立业之豪情
明月是诗人雄心抱负的寄托,是诗人开阔胸襟的象征,是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酒酣兴起,思潮如涌,诗人意气风发,怀着风起云涌般的壮志,想要扶摇直上青天揽取明月。虽内心忧愤,但仍有令人感奋的力量,保持举臂向苍穹,摘取明月的永不臣服的姿态。不难发现其中非凡的自信与自负,豪放洒脱的气度。诗人积极求仕,而多次失望而归,但是他关心国家命运,和建功立业的抱负从未消退。
(二)壮志难酬之愤懑
诗人们与月为伍,寄月抒怀,表现了他们高尚雄阔的思想境界和愿望,但是现实的黑暗与世事的残酷,终究还是会让很多人治理天下的理想化为泡沫,救济天下的抱负变成云烟。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们唯有空对明月发出人生不如意的悲叹。如“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孟郊《秋怀》),诗人客居异乡,明月本是可以倾吐乡思的旅伴,而此时,诗人感受的秋月确是冰冷而充满寒气的,正如自己一生的壮志终难实现一样令人心寒,令人畏惧。
与月话情愫——知心之月
安逸的生活,可与朋友自在的把酒高歌;孤独的时光,可与朋友诉说愁肠。月亮,就是这样一位永恒的朋友,你若欣喜,她便与你安闲自得,你若感伤,她便为你一解心中的苦闷。她永远都会在你的身边,不离不弃。
(一)孤独郁闷解愁心
人的一生如若没有朋友,就像山野中兀立的顽石,像游荡在天地间的一缕孤魂,只身独影、默然惆怅。此时,月亮即化身为挚友,成为诗人的知心人,与诗人开怀话情愫。“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诗人屡遭朝中宵小排挤和迫害,好友也被迫去朝,感到十分寂寞,于是把盏独酌,借酒浇愁,他举杯邀月共饮。花月春风,月饮我饮,我饮月随,皓月为之动情。明月、身影与我同醉,我高歌,明月缓缓而走,我舞蹈,身影也纷乱。诗人与月结为游伴,相约他日天上相会,与明月友人达观放怀而同乐。本是孤独寂寞,却写得十分热闹,在热闹中愈显出寂寞和孤独。
(二)闲情相和成雅趣
退避红尘喧嚣,在青山绿水间寻找生命的意义。隐逸的诗人们总是乐于陶醉在大自然中,与万物精灵相嬉相伴。其中,那一轮明月总是那么亲近,仿佛她懂得人情世故,特来与诗人为友寻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馆里》),淡淡写来,呈现出一幅月夜竹林弹琴吟咏图。诗人闲适的隐逸生活自然而平淡,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弹琴复啸,而明月悄悄地来到诗人身边,与诗人一起安闲自得赏竹鸣琴,清幽澄净,娴静而有深湛之思。
结论
苏珊·朗格说:“意象真正的功用是:它可作为抽象之物,可作为象征,即思想的荷载物。”可见,月便是情感的载体,是寓意的、暗示的和象征的,不同的月表现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笔调书写不同的月亮。花好,月圆,人团圆,月不仅传达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更能读懂诗人们心中的千丝万缕,它能与李白开怀畅饮,游于天地,谈心话诗;它能承托起杜甫的绵绵忧心和重重思念;它还能为闺中璧人分担几分寂寞哀怨,为征夫游子遥寄万分思情。月亮总是为人的悲伤而黯淡,为人的欢愉而明亮。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月亮是一个拥有灵魂、拥有七情六欲的意象,是懂情感、明壮志的善良的人的形象。无论是新月、满月、明月、皓月,还是残月、冷月、寒月、孤月,它的千变万化仿佛只为了千千万万人的悲和欢而存在。它给忧伤的人些许安慰,也为欢乐的人举杯庆贺。唐朝的诗人从不孤独,因为他们有月亮的陪伴。空中的皓月也从不寂寞,因为它有诗人们的陪伴,有诗人们将其视为知己,视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