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编剧角度看当代影视作品的得失
2014-08-15■阎虹
■阎 虹
2006年12月24日至2007年6月8日,电视剧 《士兵突击》和 《奋斗》相继首播,同时在全国受到广泛关注,引起了强烈反响。从此,影视市场进一步被拓展,同类型电视剧受到前者的启发,争相拍摄上映。
对于 《奋斗》来说,很多人的评价是 “60后的编剧,找的是70后的演员,而演绎的却是80后的故事。”而写出这部戏剧本的石康却是一名不折不扣的理科生,本科毕业于联大航天工程学院电子系读计算机软件专业,研究生在哈工大管理学院读技术经济专业,理科硕士。
每一个看过 《奋斗》的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只要你自己有了大学的生活经历,你就会在 《奋斗》这部戏中找到你自己的影子。也许高中生看这部戏的时候他会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很是向往,憧憬着未来能够像剧中陆涛那样赚很多的钱。大学生看这部戏也许会很担忧,感觉自己就好像剧中的某个演员一样,现在是同样的迷茫,将要面临同样的挑战。而对于已经进入社会工作的人来说,也许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喊道: “我就是曾经的他 (她)!”
通过 “奋斗”题材的开放性演绎,让各个领域的观众找到了共鸣,对自己未来的归宿进行了试探和反思。我认为这就是该部电视连续剧能够在全国火热的一个重要因素。
《士兵突击》的火热却是因为另一个因素。
从题目上来看,就知道 《士兵突击》是一部纯粹地军旅题材的作品,反应的是中国现代军队中的故事。不过同样是青年人,许三多却没有走进大学,而是进入部队成为了一名军人。许三多带给人更多的则是他的憨厚老实,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农村男儿与生俱来的韧劲儿,也正是这种韧劲儿才驱使着他在部队里不断地战胜困难最终走进特种兵部队。
可以引申出,这种韧性不止是农民军人的优点,它更应该是中国军人对自己、集体、祖国负责的内在考验,是一种看清自我与外界关系的精神,一个人不论身在何处,只有具备了这种韧性和精神,才能让所谓的无意义东西变得充满意义。
然而当 《奋斗》和 《士兵突击》热播的同时,几种声音却早已悄然而至。有人说 《奋斗》最缺乏的就是它虽很真实,但是却不能让许多观众感同身受。
细细想来的确如此,比如,我们对于剧中佟大为饰演的陆涛很是羡慕,羡慕的不是他的才华,而是他的机遇,可以说他有两个好爸爸。一个在生活上心疼他,在工作上也给予他很大的帮助,另一个则是在金钱上支持他,为了实现他的梦想,即便在生意上亏本许多也觉得值得。这种事情显然不会发生在普通人身上。
另外,陆涛的父亲则充分地满足了陆涛的虚荣,本剧的最后以这几位父亲的亏损而结束,从另一方面反应了陆涛的 “有才”是被扭曲的,因为他有一个所谓的 “好爸爸”。
剧中另外几个人物的刻画倒是令人深思。向南也许是他们当中最穷困的一个,新婚之夜还在为自己的住房问题而奔波。
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理想总是美好的,由于初谙世事、势单力薄,他们的理想常常夭折,迫切地需要鼓励和赞扬,这几乎是每个大学生对于成长和理想的感慨。
所以,在 《奋斗》中我们看到了华子、向南包括猪头的奋斗,这种奋斗才是脚踏实地的,他们所得到的东西远远要比陆涛得到的要多得多。剧中的这几个主人公也分别代表了大学毕业生的几类人群。
但不足之处也比较明显,此剧说是奋斗,但是从宏观上来看,更侧重的反而是他们爱情的经历,所以,我认为爱情戏的偏重使得这部戏缺少了某些更贴近主题的东西。
王宝强凭借着 《士兵突击》一炮走红,他给人留下的质朴是本剧中编剧和导演所要表达最根本的东西。但是,我认为这种质朴需要一个度量和标准去控制,不能无限制地表达所谓的质朴,这样首先会让人给剧中许三多的形象加上 “傻子”的名号。
这无疑涉及到电视剧中人物性格的尺度,极具鲜明的个性特点纵然能让观众耳目一新、印象深刻,但如果无节制的夸张变形,便会使人物脱离实际,从而适得其反。
另外,有的观众会觉得这是编剧和导演在故意地做作。网上早有评论说,这是一部男人的戏,因为大部分的内容都是由男演员来演绎,很少能看到女演员的身影。要我说其实这未必不可以,都说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每一部电视作品中必涉及爱情,还有 “戏不够,爱情凑”等等。
但在 《士兵突击》中,观众真真切切的受到感染的,正是它那纯粹而深刻的成长励志,以及超越日常无意义的精神品质。即便没有涉及到爱情,依旧俘获了观众的心。可见在这一点上编剧和导演打破了常规,尝试了新的创作手法,是很成功的突破。
结合 《奋斗》和 《士兵突击》这两部优秀的 “青春励志”影视作品来看。它们反应的都是当代社会背景下,年轻人面对不同的前途,如何去走那一段段不同的人生路。剧中也隐射了他们在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往往也失去了自己曾经的挚爱这等类似的生活哲理。
但是,这两部戏成功的最终原因我认为还是在于上述中提到的,它们用极具时代特性的审美方式和创新思维,将正能量在内的多元化信息传递给观众,感人和共鸣的促使下,足以让同行在内的所有观众细细咀嚼体会。
综上所述,观众总是期待影视作品能够有新的东西来震颤他们的心灵,然而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发挥着他们的才能和思想,从观众中的得到启发,也从观众中改变自己对于本源的理解。紧扣时代的艺术脉搏,启迪演和看的审美追求,我想这种交流方式将在当代电视剧中继续繁衍,在观众和戏剧之间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