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的纵向考察
2014-08-15李冬梅
徐 华,李冬梅,孙 琳
(营口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 营口 115000)
艺术教育重要性的第一个层面,是从对中国教育史的实践纵向考察中可以得到有力的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教育史的具体实践,生动而雄辩地证明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是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对于艺术教育重要性的明确认知和高度重视。早在先秦时期,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十分重视艺术教育。他最早提出“礼乐相济”的教育思想,创立了我国艺术教育的重要地位。其中的“礼”,指的是思想道德;“乐”则指的是囊括诗、歌、舞、演、奏等各种艺术的综合体。孔子明确地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的教育思想。“孔子认为,诗可以使人从伦理上受到感发,礼是把这种感发变为一种行为的规范和制度,而乐则是陶冶人的性情和德性,也就是通过艺术,把道德的境界和审美的境界统一起来。”
孔子的这一“礼乐相济”的教育思想,与儒家文化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统天下”一起,一直成为教育领域内的统治思想,并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当然,这是无可厚非、值得充分肯定的。“五四运动”以后,“打倒孔家店”的品号一度流行,但是这也并未从根本上颠覆“礼乐相济”的教育思想。恰恰相反,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艺术教育的关注与重视,反倒愈来愈加强。清末民初的思想家王国维,就明确提出了美育、德育、智育三者并重的教育思想。而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则更加提倡重视美育。在他担任民国政府首任教育总长以及北大校长期间,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他阐述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
建国以后,国家确立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的美育在各级学校中得到全面具体的贯彻与落实。中小学的音乐课、美术课,作为正式课堂列入教学大纲。
改革开放以后,面对新时代的新趋势,党和国家更加重视艺术教育。1997年5月20日,原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学校艺术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而非专业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而非专业艺术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学校艺术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为基础,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2002年7月25日,国家教育部再次颁发《学样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又明确指出:“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样艺术教育工作包括:艺术类课程教学,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校园文化艺术环境建设。……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更要对我国教育史中艺术教育的显著成效进行认真全面的考察,也就是用事实说话,具体理解、体会、感悟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这方面,成功的例证多多。孔子本身就率先垂范,不仅是艺术教育的倡导者,而且是带头者。他确定的“六艺”——礼、乐、书、数、射、御的教学内容,乐、书皆属于艺术教育范畴。他本人更是一位著名的古琴演奏家,他以东育人的事例,不胜枚举。到楚汉时,项羽曾高唱《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刘邦也曾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咸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壮士兮守四方?”的《大风歌》。两位非凡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声乐演唱的高手。魏晋时的大名士嵇康,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集于一身,他的古琴演奏艺术与他的生命演绎艺术同步一体。晋代的桓伊,曾随谢玄、谢琰大军大败秦苻坚军于淝水,而他本人则笛、筝演奏兼擅。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艺术,是书圣王羲之的“铁杆粉丝”。他得到王之代表作《兰亭序》真迹,视若至宝,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近臣亲贵,而真迹则作为他的殉葬品。唐玄宗李隆基,对戏曲十分精通,集导演、表演、打击乐于一身,被尊为“戏祖”供奉。辛亥革命时,京剧表演艺术家潘月樵,思想进步,率人攻打江南制造局,孙中山授予他少将军衔,被誉为“梨园将军”。南开大学的创办人张伯苓,十分重视艺术教育,鼓励其弟张彭春创建南开新剧团并任副团长。周恩来于1914年至1917年在南开学校学习期间,积极参加该校演剧活动,编剧、导演、布景、宣传、校刊编辑等工作均积极参与,成为新剧的积极分子。他于1916年在校刊上发表的论文《吾校新剧观》中指出:“特于上举诸派弊害,自谓已洗之净尽,未留丝毫恶迹。”
由此可见,从中国教育史的纵向考察中,无论是理论认知还是实际效果,都足以充分证明:艺术教育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有目共睹的。
[1]于民.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蔡元培.蔡元培美学论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4]陈兆金.艺术鉴赏学导论[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
[5]周恩来.校新剧观[J].校风,19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