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张艺谋《归来》的艺术形式与意识形态

2014-08-15樊峰伟肖瑞雪

戏剧之家 2014年12期
关键词:归来张艺谋原著

樊峰伟,肖瑞雪

(1.河北师范大学 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2.东北师范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吉林 长春 13017)

《归来》是张艺谋在2013年根据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改编拍摄的电影,作为张艺谋“大师归来”之作,陈道明、巩俐等一线明星的加盟使得这部作品噱头十足,未映先热,莫言感叹“这样的电影很少见到,我这个60多岁的老男人看哭了”,网传好莱坞导演斯皮尔伯格看片子时称赞“非常震撼,太出色了,令我哭了快一个小时”。《归来》上映10天票房破2亿,成为最快实现票房破亿的国产文艺片,而对于电影本身的评价,却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作为一名导演,“国师”张艺谋无疑是中国电影当之无愧的弄潮儿,《红高粱》带来了第五代电影人成功神话,《英雄》开启了中国式大片模式,《归来》又搭上了互联网时代的顺风车。作为张艺谋加盟乐视后的第一部作品,《归来》在许多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

一、返璞归真的画面

作为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一向善于运用场面和色彩渲染情绪、讲述故事。《红高粱》镜头中的美学造诣和《英雄》画面中的宏大与凛冽感都堪称教科书般的范本。但在《归来》中,张艺谋却反其道而行之,影片的整个色调朴素而内敛,他不在为了色彩而色彩,而是化浓烈为平淡,创造了本真的生活质感。从人物造型、场面调度到灯光布局,看似朴实无华的摄影风格,却隐藏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张力。

二、入木三分的演技

《归来》的整个演员阵容堪称豪华,陈道明和巩俐在此剧中的表现着实代表了中国演员的最高标准。电影中对外在环境进行了极大程度的留白,如何在近乎苍白的情境中还原完整的人性,是对演员极大的挑战。凡是观看过《归来》的观众们,无一不会被演员的表演深深打动。每一个微表情,每一句台词都有饱满的情绪溢出,陈道明把一个知识分子的坚持,一个男人的忠诚和一个父亲的宽容刻画的淋漓尽致。撇开其他要素不谈,只是凭着演员精湛的演技,就值得人们走进影院,带着欣赏艺术的心态专注于他们的表演。

三、沉静内敛的叙事基调

《归来》改编自《陆犯焉识》,但电影与书却给了观者截然不同的情感体验。严歌苓要呈现的是“个体在大环境(文革)里体现出来的厚度”,而带着枷锁跳舞的张艺谋是想让人们知道,在经历了贫穷、苦难、背叛后,人们应该如何与生活“和解”。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顺势而为”,面对不可逆转的命运与不可更改的曾经,重构生活的最好方式就是与命运和解。父亲与女儿背叛后的和解,丈夫与妻子遗忘后的和解,一个知识分子与周遭苦难的和解,亲情、爱情、忍耐、宽恕,这些都是支撑一个普通百姓活着的信念。许多观众观影后觉得整部电影的叙事基调不温不火,缺乏酣畅淋漓的快感,而正是这部内敛的情绪留下空间让人们在享受了感官体验后能够用心去体会、品味,醇而不烈。

张艺谋的多部电影改编于小说,从莫言的《红高粱》、余华的《活着》到艾米的《山楂树之恋》,无论是经典之作,还是网络畅销小说,都在“戏剧冲突”方面为电影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但是在剧本再创作过程中,导演大刀阔斧的修剪都让故事失色甚至失真。在《归来》的种种质疑声中,故事本身的逻辑性与戏剧冲击力成为众矢之的。笔者总结如下几点:

(一)人物没有立住,缺乏戏剧冲突

鲁迅说:“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尽管有一个温馨的结尾,但《归来》讲述的仍然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在影院里赚足了观众的眼泪。我们有必要思考,观众的眼泪是源于内心被撕裂的“悲痛”还是置身事外的廉价“同情”?一个悲剧性的故事必先要让人物立住,然后再把人物一点点的摧毁。小说中的陆焉识一生起伏跌宕,华丽苍凉,从留学归来的倜傥公子,到流放荒原的劳改犯,再到平反之后世事荒凉,只得默默离去的落寞老人,丰满的人物形象折射出了生命的无奈与岁月的薄情。读者会先记住并且喜欢这个人物,然后随他一起踏上命运的旅程,随他哭,随他笑,随他体验人生冷暖。在电影中,张艺谋将人物的铺陈轻描淡写,上来就是陆焉识的第一次逃离,观众无法建立同感,落的眼泪也不过是针对人物命运的悲惨和温情陪伴的桥段。若是如此,那么被稀释的历史使命感使得这部作品与韩剧中的催泪弹无异,有肤浅的感动,而无深层的震撼。缺乏“立”与“破”之冲突的作品不是戏剧,更称不上是艺术。

(二)情节脱离时代背景,叙事逻辑不够合理

《归来》忽略了整部原著小说的铺陈和交代,陆焉识与冯婉瑜几十年的遭遇基本都是空白,对于敏感历史的刻意回避使得这部戏在叙事逻辑上备受诟病。许多人认为,该戏中的年代背景完全被虚化,即使被作为一个当代爱情剧,其架构也毫发无损。而《归来》中情节设置与时代背景的矛盾也层出不穷。在原著中,几乎所有激烈的情感都被时代淬炼成了低头隐忍,《归来》中的情绪宣泄更为直白和泛滥。或许是囿于电影在时间、呈现力方面的局限,简化的人物关系和心理过程使得故事的推进略显牵强。为什么陆焉识要冒着牺牲个人和家庭的危险逃回来?为什么陆焉识那么深刻的爱着冯婉瑜?是什么力量支持着冯婉瑜数十年如一日的苦苦等待?交代清了这个问题,观众才能明白这份忠贞不移的爱经历了怎样的磨难与洗礼。世上没有毫无缘由的爱,陆焉识与冯婉瑜从不爱到爱,从相濡以沫到相伴终老的感情成长过程能让观众更感同身受,更懂得爱情的弥足珍贵。剧中有果无因的爱情稍有“因为爱所以爱”的幼稚之嫌,父女之间的和解,方师傅与婉瑜的争端等缺少应有的笔墨,而张艺谋对此的回应是“一切尽在不言中”,脱离原著看电影,年轻观众除了能够看到一个温情的爱情故事外,确实会有种种的困惑与不解。

(三)剧情与原著脱离,主题缺乏历史感

张艺谋在电影的宣传过程中一再强调“《归来》不是《陆犯焉识》”,严歌苓在后期宣传过程中的缺席也表现出了自己的态度。张艺谋砍掉了原著中复杂而纠结的人物关系,砍掉了特殊时代的腥风血雨,以及人性的扭曲,变成了一部切断现实命脉的“浪漫主义题材”电影,它的目的不在于对历史的还原与反思,而在于纯洁人性的渲染与表达。陆焉识与冯婉瑜的个性缺乏基本的交代,时代背景又被最大程度的虚化,这使得他们的情感像无本之木。原著中人物对历史和知识分子群体的代表性在电影中完全被架空,忽视了时代背景,历史也就跟着打了折扣。

与《菊豆》、《活着》、《有话好好说》等作品相比,张艺谋的此次“归来”确实算不得上是一份满分的答卷,在艺术创造层面,我们期待“国师”带来更多的惊喜,而在意识形态层面,我们希望导演头脑中那把预先藏好的“剪刀”能够手下留情,我们期待更有厚重感、使命感的作品出现,或许观众走出影院时眼角残留的泪痕代表了《归来》的成功,但是眼泪终究无法抹平历史的伤痕。

猜你喜欢

归来张艺谋原著
读原著学英语(三)
漂流瓶
拔牙
张艺谋:上合之光辉映“中国梦”与“世界梦
错过了张艺谋,她没有错过爱情
孤独者张艺谋 我有各种想法却无人能说
张艺谋电影的流变及文化、美学再反思
电影《归来》的诗意叙事与美学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