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马湖文学”现象研究述评

2014-08-15

戏剧之家 2014年12期
关键词:白马湖作家群流派

邱 媛

(南京师范大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起步的第一个十年里,散文创作成绩格外令人称道,可以说大放异彩、群星灿烂。鲁迅在《小品文之危机》中提到五四散文成就在诗歌、小说、戏曲之上。周作人和郁达夫也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散文一、二集导言中给散文以充分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

在众多关于五四散文创作的研究中,像朱自清、夏丏尊、俞平伯、叶圣陶、丰子恺等这些五四散文文学大家都曾作为个例被单独研究过,他们中的很多作品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但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些曾经在白马湖畔上聚居、创作过的作家们开始被作为一个文学群体纳入研究视野。为此本文所讨论的“白马湖文学”即是指这一群文人所构筑的文学现象。尽管对“白马湖文学”现象的研究已有了30多年的研究成果,但在学术界仍有很多问题没有定论,存在争议,研究过程中也大多只注重对史料的搜集整理,没有提出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这也说明对此文学现象的研究仍然有待深入。

一、“白马湖文学”现象研究之缘起与发展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关注“白马湖文学”这一现象的当属台湾著名诗人、散文艺术家杨牧。他在1981年编选的《中国近代散文选》前言中把“白马湖派散文”构成一类,以朱自清、夏丏尊为散文流派领袖,认为其风格“清澈通明,朴实无华”。

但台港学者并未对白马湖文学这一现象展开深入论证研究,这一问题真正得以展开研究的是大陆学者。1991年,朱惠民在《现代散文“白马湖派”研究》一文中首次提出“白马湖派”称号并从散文艺术特质和作家的生活经历、创作思想、审美情趣以及社团成立的多种因素考虑,认为以朱自清、夏丏尊、丰子恺等为代表的作家确实已构成独具一格的散文流派。接着他又于《九州学刊》发表长篇论文《论现代散文“白马湖派”》,并以此为理论依据在1994年5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红树青山白马湖》、《白马湖散文十三家》,从而对“白马湖派”做了更为详细的论述。与此同时,另一位大陆学者陈星于1996年在台湾出版的专著《教改先锋——白马湖作家群》,对这一文学现象以“白马湖作家群”作为核心理念,为此现象研究进一步拓宽视野。随着大陆两位学者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和深入,再度引起台湾学者对此议题的回应。台湾学者张堂錡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分析并对白马湖作家群做了更为完整的解释。他的观点载于《清静的热闹——“白马湖作家群”的散文世界》,他认为:“所谓‘白马湖作家群’指的是20年代初期,在浙江上虞县白马湖畔春晖中学任教、生活过的一群文人,核心成员有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刘叔琴、刘薰宇、匡互先以及校长经亨颐。另外还有一些曾到白马湖短暂访友或小住,与这群作家在当时往来密切的,如弘一大师、叶圣陶、俞平伯、刘大白等,可视为次要作家群。”至此,出现了“白马湖派”和“白马湖作家群”两种说法。但无论是作为“散文流派”还是“作家群”,他们所指涉的对象并无二致。这两种说法不分高下,以至于在范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辞典》中对白马湖的辞条作了模糊处理,将作家群和散文流派合二为一,在“白马湖散文作家群”辞条中称其“清新严谨、文雅淳朴的风格更趋于成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散文流派”。

除了“白马湖派”和“白马湖作家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这两个说法提出异议。学者姜建在《一个独特的文学文化流派——“开明派”略论》中提出“开明派”一说。在此之后,又在《“白马湖”流派辩证》一文中从“集聚方式”、“体裁”、“文学阵地”、“时间跨度”、“清淡风格”五个方面进一步提出质疑,为“开明派”的成立提供理论依据。在此之前,除了“开明派”一说,在1987年钱理群、温儒敏等著的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也关注到这一现象称其为“立达派”,后来在1998年的文本修订中又将其改称“开明派”。

值得注意的是,“白马湖文学”作为一种现象的存在已经成为一个共识,其也在不断地吸引学者进一步关注和研究。杭州师范大学的陈星等教授已经把“白马湖作家群”研究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于2009年12月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从湖畔到海上——白马湖作家群的形成与流变》,这一研究从史料入手梳理了白马湖文学的发展的脉络。

二、“白马湖文学”现象研究内容

关于对“白马湖文学”现象的研究内容,有的学者重点研究白马湖的成因和艺术特色、创作风格,如朱惠民《论现代散文“白马湖派”》、王晓初的《论“白马湖文学现象”》都着重发掘其历史成因和散文特色;唐慧华《莲荷风骨清隽文章——论白马湖散文作家》则注重白马湖作家群的平民本色,并与周作人等带有贵族倾向的“言志派”作家和激进的左翼作家在艺术个性和思想特色上进行对比;傅红英《论白马湖作家群形成的文化渊源》则从传统儒释道文化角度来探讨白马湖文学的文化成因,阐释这一群体对传统文化接受的取向性和复杂性。但“白马湖文学”能够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形成,还得归结为白马湖作家有着共同的文化精神取向。李红霞在《白马湖作家群面对的三种张力——兼谈该群体在艺术教育方面的独特贡献》中,敏锐的发现白马湖作家群的“日常生活与艺术化的生活”、“艺术与教育”和“文学与教育”等几个问题既达到了完美的融合,却又不乏存在着内在的裂隙,正是这样一种张力凸显在他们的文化个性同时又拓展了他们的文化创造领域。

白马湖文学作家们除了拥有共同的文化选择,研究学者发现他们在精神上也存在共通之处。苏州大学黄涛的硕士论文《白马湖作家群人文精神研究》结合当时时代背景与这群文人的性格,剖析白马湖作家作为文人所担负的时代使命和人生选择。另外,还就他们散文创作人文精神上的审美特质和文学与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情怀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三、“白马湖文学”现象研究的独特价值及拓展空间

“白马湖文学”现象的存在越来越被众多研究者所关注并成为一种共识,这个在白马湖畔聚居的文人群体确实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其研究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白马湖文人并没有刻意的组成一个流派或一个团体,他们以文会友,往来随行聚散自由,们在友情的滋润下从事着共同的文学教育事业。尤其是到了20年代中后期,这群文人的散文创作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群体特征和清淡朴素为主的艺术风格。另外这一文学群体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无论是在时间上的延续还是在精神上的传承,都曾不断地延伸与发展。

另外白马湖文学文化方面的研究还不多也不够深入。笔者认为对白马湖文学在文化方面的研究除了上面提到的之外,还可以从其地缘文化研究入手,小则白马湖地域文化,中则浙东文化,大到整个江南文化,通过对这些地域文化的研究,探讨白马湖文学现象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以及白马湖文学创作与这些地域文化的关系;还可以从白马湖文学与教育、艺术、宗教等相互影响或对比的角度入手展开深入的论述;也可以从文学史的角度对其进行梳理探究,这样也可以给当下散文的创作带来更直接的借鉴学习意义。

近些年来,思潮流派的研究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成为热门研究。这有利于从文学发展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上来提高现代文学研究的质量。但这些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宗旨鲜明、旗号明确、规模庞大的社团和流派上,其他一些规模较小、无统一旗号和严谨组织的旁支分流,则相对较容易被忽视。实际上,“白马湖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具有很明显的时间性、地域性、群体性、精神文化趋向性,这在文学史上是罕见的,所以把它作为一种现象,从一个群体的角度来研究很有价值。这样既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显著个体作家的研究,又可以为地域文化的探究提供一个生动鲜明的实例,还可以为主流文学以外的文学流派研究提供一个可以参照的方向。

[1]黄继持.试谈小思[M].香港文学,1985.

[2]张堂錡.清静的热闹—“白马湖作家群”的散文世界[M].正中书局,1996.

[3]范泉.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辞典[M].上海书店,1993.

猜你喜欢

白马湖作家群流派
莫言与“红高粱作家群”
春日里的白马湖公园
游白马湖公园
开水白菜般的文人情怀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
巨大的翅膀和可能的高度——“宁夏青年作家群”的创作困扰
淮安市白马湖湖滨带生态修复方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