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夏目漱石的“道德资格论”

2014-08-15夏爱元

戏剧之家 2014年12期
关键词:夏目漱石资格好友

夏爱元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海南 海口 571100)

试析夏目漱石的“道德资格论”

夏爱元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海南 海口 571100)

夏目漱石一向把道德看成是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的小说《心》中,他的道德观得到了最彻底的阐释,认为只有具有道德的人才有做事甚至生存的资格。他的这一观点对当今大学生的道德素质的培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夏目漱石;《心》;道德;资格

一、“道德资格论”的形象演绎

“先生”是夏目漱石小说《心》中的主人公,在大学时,有一件事情让他一辈子都悔恨不已:当他好友K告诉他自己喜欢静,向他征求意见时,因为他也喜欢静,他便用K自己的话来打击、稳住对方,并悄悄地抢在K之前向静的母亲表达想娶静之意,得到静母亲的认可。K在从静母亲那里得知消息后的当天晚上就割脉自杀。后来,虽然“先生”与静顺利地结合并相亲相爱,但“先生”却从此消沉,每月都定时去K的坟地扫墓,由一个虽不特别活泼开朗,但至少对生活有所追求且乐于助人的青年变成一个成天埋头书本,不爱与人打交道的沉默寡言者,甚至逐渐变本加厉,后来连书都不看,主动躲避、拒绝他人的亲近,什么事也不做,只与妻子相依为命,为了不让妻子难过而苟且活着,最后也终于受不了内心的折磨而在给“我”留下遗书说明一切后自杀了。

那“先生” 当时为什么要那样做呢?原来虽然他家里很有钱,但在他十多岁时双亲就死了,他和他的家产都放心地交由叔叔照管,结果叔叔骗取了他的房子等大部分钱财,他由此变得不相信他人。后来他认识静——他房东的女儿,并彼此有意,只是因为他怀疑房东母女是看中了他的钱财而犹豫着没有表白,以至于他为了照顾很清贫的K,让K搬来同住后都迟疑着没有告诉K,从而让对他信任的K抢了先机,于是发生了上述事情。

也许我们仍是觉得奇怪,就算是因他没有早告诉好友,而让好友也喜欢上静,而后又打击好友,不公开竞争,偷偷抢先表白并得到接受,还不主动告诉好友,而让好友受到伤害自杀,也不至于就那样消极,并最终自杀呀。何况作品中也写到,他的好友本来因贫困、身体等原因而神经脆弱,易走极端。也不完全就因为他的原因而自杀,也许他只是一个导火索,是一个间接的因素而已。

二、“道德资格论”的具体内涵

那“先生”为什么要自杀呢?

这就得进到其内心深处,分析他的思想。在作品中,他多次说:“总之我是个没有资格为社会服务的人,这是无可奈何的。”,“是个没有资格做任何事情的人”,原来他坚持认为,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而且一个人,只要做了有违道德的事,就不配得到他人的亲近、爱戴,也没有权利为社会做任何事情,也就不应该活在这个世界上。因此他虽然没有受到他人的指责,甚至连怀疑都没有,因为K在遗书中根本没有提到这个原因,而他为了不让妻子等难过,对他失望,也没向他人讲过他们之间的事。但他内心一直非常的自责,使自己背负着沉重的思想负担,极度痛苦,厌恶自己,做什么事都不行,“还是想做点事,可总办不到,实在遗憾。”失去人生的乐趣,只为了妻子而苟且活了若干年。

在这里,作者通过“先生”阐明了道德资格论的具体内涵,即他认为没有道德的人就没有到社会上做任何事的资格,甚至没有资格活着,即使只是一时失足,一时糊涂。可见夏目漱石对道德的重视,容不得一个人在道德上有半点暇疵,对于像“先生”这样的人,只因为一时的自私心理,或者做法不妥,导致好友自杀,就剥夺了他终生的幸福,甚至让他生不如死,最终自了残生。但夏目漱石通过其它人物之口,把他称之为“先生”,并使其它人尤其是熟悉他的人对他有种敬佩心里,愿意与之接近,既说明“先生”除了在这事情上做得不对,有违道德外,在其它事情上表现得不错,又可见作者对他除了无情地批判外,还有一定的同情、怜悯心理,从另外一方面,也更说明了作者对他惩罚的严厉,对道德的重视。确实像先生这样有一定学问、才能和家产的人,如果没有这样的过错,能积极投入社会,应该是可以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当然,“先生”在死之前把遗书给了“我”——个将是未来社会主人的在读大学生,也是想对他有所教益、有所告诫。通过这篇小说,夏目漱石也是在间接警告世人,永远不要做伤害他人的事,只有有道德的人才有资格为他人服务,才能活在世界上。

三、“道德资格论”的理论论述

夏目漱石可以说历来是个道德至上的人,他在文学理论著作中说过,文学除受到社会物质和政治状况的影响外,也要受到道德问题的影响,而且也非常重视道德在文学中的地位,认为“文学内容以情绪为主,文学靠情绪才能成立。而且道德也只不过是一种感情。……至于那些主张文艺和道德无关,因而写任何作品这方面都不值得一顾的人,是不知道德成分是文学多么重要的因素,不了解道德也是可以成为情绪的。”并断定:“情绪是文学的骨子,道德是一种情绪。”因此“如果认为道德对于文学毫无用处,就等于是在广阔无边的大地上不自然地筑起围墙,甘心待在这个巴掌大的小天地里。”在古今中外的作家中,把道德视为一种情绪的并不多见,这也是夏目漱石特别重视伦理道德的一个证明。并且他还认为:“道德是一种美感”。还提出过“文学亡国论”。这些都足可见其对道德的重视。因此他不但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认真执行,也要求他人写恋爱故事要注意社会效果,不违背道德原则。因而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一旦有违道德的行为,作者就不让其安生。

当然,古今中外,很多的作家也重视道德。早在中世纪,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但丁就认为“人不能象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到20世纪,法国卓越的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也曾说过“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在我国,被认为是“感动中国的作家”之一的浪漫主义作家郭沫若也认为:“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这里,“美德”也好,“良心”也罢,其实都可以说和道德相似。尤其罗曼·罗兰的说法比较接近夏目漱石,他把伟大的品格做为伟大的行动的基础。但夏目漱石表达得更加直截了当,把道德与资格直接联系,甚至完全等同起来。

四、“道德资格论”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联系到我们当今社会,像“先生”那样,甚至比“先生”更加残酷自私、损人利已,为了自己的名和利不顾一切,寡廉鲜耻,玩弄各种阴谋诡计,耍尽各种手段的人,大有人在,只怕很少有人能像“先生”那样自责、忏悔,反而认为自己聪明、厉害而洋洋自得、逍遥自在,继续在社会上胡作非为,还到处标榜、宣扬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或者说弱肉强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规律,也是人类生存的法宝等等。很多大学生也受到这种社会环境的影响,道德素养出现下滑,在大学里就为了奖学金、助学金和其它荣誉等不顾同窗情,弄虚作假,暗地里使坏,打小报告恶意中伤等,破坏了原本应该比较纯洁的校园。针对这种现象,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道德,具有道德重要性。通过各种宣讲和活动让他们知道前面的种种理由、借口,是根本站不住脚的,我们是人类,活着就应具有人的某种精神,要追求真善美,如果我们都与动物一样,没有情感,不讲伦理道德,就没有存在的理由,就不配叫“人”了。那些挂着道德的牌子,骗取他人的信任,背后却进行着各种罪恶的交易,表面上像个谦谦君子,满嘴正义仁慈,但内心里却一肚子坏水,无恶不做的人,非常可恶、无耻,人们迟早会要抛弃他们,社会法律迟早会要制裁他们,他们的内心也不可能真正踏实。

当然对于一般人来说,夏目漱石的道德要求太高了,但他也认为道德的内涵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在当今社会,偶有道德失误的人,只要不太严重,而本人又愿意改过自新,就应该给他机会将功赎罪,这样才不会遗憾。对于那些毫无道德廉耻之心的人,就算再有才华,也只会给社会带来祸害,这样的人就更不应该用,更没有资格到社会上做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伦理大国,注重道德修养,强调为了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而牺牲自己。而且也把诚信、仁爱当做传统道德的核心和基础,像苏东坡在《道德》里说过:“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把最大的诚信和最纯真的仁爱当作道德。另外,从老祖宗孔夫子的“知耻近乎勇”、“吾一日三省吾身”,到隋朝王通的“辱,莫大于不知耻。”再到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朝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现在的“先大家后小家”,“以德治国”,“八荣八耻”等等说法不胜枚举,在历史和现实中也涌现过许多这样的仁人志士,我们就应该更好地发扬光大,为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

其次,学校老师和其它管理者也都要争做道德的表率,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对于大学生的道德培养并不是只是某门科目的任课老师或者说某个管理部门的事情,而是每个教职工都有责任,都应该树立良好的形象,对于学生才有可信度。而且每个老师看到或知道学生的不道德行为,都有义务对其进行教育。如果老师都能像夏目漱石笔下的“先生”一样,把道德作为衡量人的一杆秤,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并“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因为自己曾做过对不起他人之事,尽管别人不知道,也自觉地惩罚自己,看不起自己,觉得没有资格为这社会做事,没有资格得到他人的尊敬,甚至没脸活在世上,那学校就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学生在这种环境中自然也会受到道德的熏陶,心灵的净化。

最后,建立制度,无论老师或学生,发现有不符道德之事,就严厉查处。现今世界,人类面临着许多自然灾害如海啸、台风、洪灾、地震、暴风雪、火山爆发等等,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主要是因为人类太贪婪,太没有道德,只知无情地向大自然索取,而不懂得保护大自然,而终于导致大自然的报复。对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说,按夏目漱石的道德标准,似乎也可以这样理解,人类没有道德,贪婪地损害大自然,因而也就没有资格向大自然索取更多,或要求大自然要向我们人类讲道德,要对我们人类仁慈。如果我们还不及时反省,后果更加不堪设想。作为大学校园,更应该是文明的摇篮,道德的标杆,因而要建立相对完善的道德标准,形成系统的奖惩制度,并坚决执行,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这样,作为即将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习惯,抵制社会的不良影响。

[1]夏目漱石(日),张正立等译.夏目漱石小说选(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

[2]何少贤.日本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M].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

[3]何乃英.夏目漱石和他的小说[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

I313.06

A

1007-0125(2014)09-0206-02

夏爱元(1975-),女,汉族,湖南人,琼台师专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高职教育。

本课题为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基金项目“大学生道德素养培养研究--从夏目漱石的伦理观出发”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夏目漱石资格好友
2023年,这四类考生拥有保送资格
抓住对方的心
夏目漱石生前去过的地方——跟着作家去旅行
属羊
第二道 川菜资格人
我爱你
雪花特快专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