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园意识与诗意的栖息——“二雅”战争、怨刺诗中的文人情怀

2014-08-15李亚丽

戏剧之家 2014年12期
关键词:小雅家园战争

李亚丽

(西安外事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0)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孔子时称为“诗”或“诗三百”,共有305 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雅有《大雅》和《小雅》,合称“二雅”,其中《小雅》七十四篇,《大雅》三十一篇,共计一百零五篇。二雅中怨刺诗有将近四十篇,占总篇目的三分之一还要多,如《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的《民劳》、《荡》、《桑柔》等。《诗经》中直接以战争为题材的诗并不多,大多集中在“二雅中”,如小雅中的《六月》、《出车》、《采薇》和《采芑》,《大雅》中的《小戎》、《无衣》、《江汉》和《常武》。“二雅”文学最有价值的怨刺诗和战争诗,的作者有的是立于朝廷的大官,与统治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是供职朝廷的小臣,他们常无辜被流放,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有的是从军行役的征夫,他们为国征战,整日颠沛流离,厌倦战争生活,思念家乡和亲人;还有普通的劳苦大众,他们热爱家园,勤劳善良,整日辛勤劳作,但在朝廷的暴虐统治下,依然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因此这些诗从不同角度,真实、全面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反映了众生百态,揭露了周王朝的腐败和社会政治的黑暗。

一、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小雅》中的《采薇》是战争主题诗歌的典范,是周代出战的将士和士兵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的动人篇章。诗歌以薇菜的生长过程表现在外出征的将士年年盼归却年年不得归的强烈思乡之情,“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将士期盼着归家,心中忧愁,牵挂着家乡的亲人,“我戍未定,靡使归骋”,可是防地调动难定,连给亲人写的书信,都没有办法捎回家。“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末章将思乡主题推向高潮,回想当初出征之时,杨柳依依随风吹拂,如今归来途中,大雪漫天纷飞,道路泥泞难行,又饥又渴,忧伤满腹,没有人能体会征人此时心中的哀痛。历时长久的战争终将结束,即将回到久别的故乡,与日夜思念的亲人团聚,本该无比喜悦,但将士们忧从中来,不是因为行路的艰辛,不是因为饥寒交迫,而是一种对未来的迷惘,不知道多少恩爱的夫妻在这场战争中已经生离死别,情同手足的兄弟们是否已经战死边关,美丽的家园是否已经是残垣断壁,这是对前途未卜的惶恐,也是对国家命运的忧患。

《小雅》中的《出车》时一位武士自述他跟随统帅男仲出征及凯旋的诗,诗人热情歌颂了男仲的赫赫战功,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身历其境的艰辛困苦和胜利之后的喜悦之情,同时诗中也不时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王事多难,不遑启居。岂不怀归,畏此简书。”在整体为国出战,为王分忧,凯旋而归的昂扬基调中,虽只有一句提及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为天子出征的使命还没有完成,但这是心底最真实的声音,是人性最真情的流露。

《蓼莪》是一首苦于服役,悼念父母的诗。“哀哀父母,生我劳瘁。”我可怜的父母,历尽千辛万苦生养了我。“出则衔恤,入则靡至!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民莫不榖,我独何害!民莫不榖,我独不卒!”诗人在外服役,感念父母恩德,思念双亲,多么想孝顺父母、报答养育之恩,可是终年在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偏远之地,劳动服役,老天突降灾祸,双亲不幸离世,可连最后的为父母奔丧这作为子女最基本的孝道都没有办法尽到,悔恨万分,却又身不由己,最后不得不仰天长叹,为何人人都能养爹娘,唯独我要服役受苦难?人人都能养爹娘,唯独我不能去为父母奔丧。

二、对战争和徭役生活的厌恶

《小雅》中的《何草不黄》描写了士兵的厌战悲叹之情,这首诗充满了抗议和控诉,用反问的语调,诉说了征夫所过的非人的生活,他们被统治者视如草芥,常年在外征战,不能和家人团聚。“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没有一天不行军,没有一天不征战,没有一天不奔忙,普通老百姓哪个不需要出征受这离家行役之苦,日日都在四处奔波,没有尽头。“何草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为何出征的人,偏偏不被当做人看,不是畜生,为什么只能荒凉的旷野,,整天劳累辛苦,无以为家。“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有栈之车,行彼周道。”每日只能与禽兽相伴,坐在役车之上,行走在漫长无际的道路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看不前方,看不到尽头,看不到美丽的家园,看不到人生的希望。这是一位普通的战士对统治者的控诉,对不公命运的哀嚎,对战争的无比厌恶,对和平自由生活的热切向往。

《小雅》中的《北山》是一位士子怨恨大夫分配徭役劳逸不均而作的诗。士属统治阶级的下层,受到天子、诸侯、大夫等的压迫,须承担繁重的徭役。“或燕燕居息,或尽瘁国事。或息偃在床,或不已于行。或不知叫号,或惨惨劬劳。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或湛乐饮酒,或惨惨畏咎。或出入风议,或靡事不为。”诸侯、大夫在家中安乐享受,高枕无忧,整日歌舞美酒悠闲自得,不知民间疾苦,议论朝政时夸夸其谈;自己整日为国事操劳,忙忙碌碌,日夜奔波,事必躬亲尽职尽责,消瘦的只剩皮包骨,还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怕一点差错就要大祸临头。句句都在控诉统治阶级的腐朽和不公,也表现出对繁重徭役的无比厌恶,和对自由平等生活的热切向往。所以,不仅是下层百姓受奴役之苦,过着非人的生活,就连士阶层也同样要受层层压迫,他们认识到王朝的腐败,战争的无情给劳动人们带来的重重苦难。

三、对社会国家的责任之感和对家园的无限热爱

在古人眼里,家园永远居于内心最重要的位置,因此爱国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动人的乐章,爱国诗作便成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大雅》中的《江汉》“江汉浮浮,武夫滔滔。四方既定,王国庶定”描写壮士出征的昂扬士气,为国征战平定四方的豪迈之气。《常武》是赞美宣王平定徐国叛乱的诗,“整我六师,以修我戎。不留不处,三事就绪。徐方不回,王曰还归。”描写了出征前整个军队的士气,战争过程中必胜的信念,还有战争胜利后凯旋的壮观场面,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小雅》中的《四月》是一个小官吏诉说自己的行役之苦和忧世之情的述怀诗。“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乱离瘼矣,爰其适归。”秋风萧瑟凄清,百草枯萎凋零,兵荒马乱忧心忡忡该往何处。“尽瘁以仕,宁莫我有。”即使是在这样民不聊生,无以为家的现实状况之下,依然心系国家,愿意为国家出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是满腔热血只能付诸东流,无人理解,无人赏识。体现了诗人无怨无悔的家国责任之感受。《小明》是一个官吏自述久役思归及念友的诗,虽然诗中大量篇幅都在描写在外行役之苦,寒来暑往,边地荒凉,整日劳碌,想起家乡的人儿,想起老朋友不禁泪如雨下,怎么不想回家,只是怕误了国事,触犯法网,但是文章结尾处,重复“嗟尔君子,无恒安处。靖共尔位,正直是与。神之听之,式榖以女。”规劝自己的老朋友,不能贪图享福,应该与忠于国家的贤臣,共同为国家效力,神明都会赐予吉祥福禄。看似是规劝他人,实则明己之志,表达了诗人以王族宗室利益为重的基本立场和愿为国家效忠尽职的心愿,即使常年在外奔波,不能与家人团聚,也不能动摇诗人的报国之心。

千百年来,处于农业文明状态的中华民族一直安于平静、祥和、古老的生活方式,不到地动山摇的动荡时期是绝对不会改变的,所以不到万不得已,古人是不会离乡背井的,虽然离乡的原因可能千差万别,但处于这种农业文明下的百姓有着共同的对家乡的无比眷恋和热爱之情。《小雅》中的《黄鸟》是一个流亡到周都镐京的人思归的诗。“黄鸟黄鸟,无集于榖,无啄我粟。此邦之人,不我肯榖。言旋言归,复我邦族。”“言旋言归,复我诸兄。”“言旋言归,复我诸父。”诗中虽然没有提及背井离乡的原因,也没有谈到是主动的迁徙还是被动的流离,但对家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却贯穿始终。作为无亲无故他乡漂泊者,受到的可能是各种冷落,各种排挤,各种不公平的待遇,很难真正融入当地人的生活,生活窘迫,寄人篱下,受尽白眼和屈辱,所以每一小节最后一句都是内心的呼喊,思念家乡,盼望归家,回到父母兄弟的身边,获得亲情的抚慰,共享天伦之乐。

四、对生命个体苦难的悲悯情怀

《小雅》中的《十月之交》是一首讽刺幽王无道,以致灾难频生,人民受难,并慨叹自己无辜遭到迫害的诗歌,诗中充满了对皇父的憎恨和对劳苦人民的同情。“黾勉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馋口嚣嚣。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噂沓背憎,职竞由人。”诗人无辜遭到迫害,尽心尽力为国家服徭役,不敢诉苦也不敢有任何怨恨,还是遭到馋臣的诽谤,老百姓遭受如此多的灾难,并不是老天无眼,而是奸佞当道,统治者昏庸无能所致。即便如此,诗人还是忧虑国运的不幸,期待朝政的改良,同时也表达了勤勉王事的忠君爱国之情。《大东》是东方诸侯国的臣民讽刺周王室只知搜刮财务、奴役人民,虽居高位,却不能解救人民于苦难。“有洌氿泉,无浸获薪!契契寤叹,哀我惮人。薪是获薪,尚可载也。哀我惮人,亦可息也。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舟人之子,能罴是裘;私人之子,百僚是试。”贵族华衣美食、香车美酒,不需要为国家出力,整日打熊列罴,却可以安乐度日,可怜穷苦的百姓,整日苦于徭役赋税,整日被奴役差使,不受任何尊重,不仅填不饱肚子,连一点休息的时间都没有,像奴才一样,受人摆布,供人驱使,不禁相望泪如雨下,叹这命运的不公,恨这世道的黑暗。这是诗人为自己鸣不平,也是为所有和自己命运相同的劳苦大众鸣不平,是对所有生命个体苦难的悲天悯人之情。

《大雅》中的《民劳》是诗人劝告厉王安民防奸的诗,厉王为政暴虐,徭役繁重,人民终于起来造反,厉王出奔于彘,国人推共伯和行天子事。“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民亦劳止,汔可小休”、“ 民亦劳止,汔可小息”、“ 民亦劳止,汔可小愒 ”、“民亦劳止,汔可小安”,每一小节的第一句都描写人民终日劳作,艰难度日,只是想稍稍喘口气,稍稍休息,渴望稍稍安逸的生活,规劝君王能看到劳动人民的疾苦,不要听信狡诈欺骗的话,停止暴虐的朝政,安抚诸侯,亲近贤德,拯救老百姓于水火,让老百姓不再心怀怨恨,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生态美学基本规律揭示了地球生命系统有机统一、结构和谐以及自我组织、自我演化发展的固有属性, 并因此能给人以美好的感受的共性。生态美学表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和谐的关系,这种关系早已被中国古人所认识,并反映在其诗作中。“二雅”战争诗中将士对家乡亲人的苦苦思念,对死亡的恐惧,对战争生活的厌倦,怨刺诗中表现出的对破坏美好社会状态的政客、君主强烈的批判,表现出都市文人所具有的对社会家园的无限热爱和责任,对生命个体苦难的悲悯情怀,表现出对自由、适意的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这些,无不与西方生态思想家所提出的家园意识和诗意栖息相契合,是东方民族对绿色生存最古老的呼唤。

[1]刘毓庆.从“二雅”怨刺诗看周代诗坛的民主精神[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87.2.

[2]陈开梅.论<诗经>二雅战争诗对后世的影响[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7.2.

[3]周东晖.二雅刺诗再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94.1.

[4]邵之茜.从“二雅”战争诗的纪实性看“宣王中兴”局面的形成[J].兰州大学学报,2008.6.

[5]李琴芳.试论生态美.湖北: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

猜你喜欢

小雅家园战争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作家现在时·徐小雅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寻找失落的家园
被风吹“偏”的战争
Micronodular thymic tumor with lymphoid str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他们的战争
Grammar Teaching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小雅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