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蒙族舞蹈及发展出路

2014-08-15胡爱婷

戏剧之家 2014年12期
关键词:蒙古族舞蹈民族

胡爱婷

(长江师范学院 重庆 408100)

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蒙族的舞蹈源远流长,是我国文艺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任何民族艺术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被创作出来的,并使其内蒙古特有的自然环境为蒙古族舞蹈艺术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前提和条件,成为北方舞蹈的集大成者。受到蒙古族传统文化及本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滋养,蒙族舞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一、蒙族舞蹈的分类

蒙族的舞蹈艺术,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舞蹈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在本民族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基础上及群众长期自娱性舞蹈活动中形成的,深受蒙族文化传统的滋养,具有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按照具体用途主要分为模拟型、自娱型和宗教性舞蹈。

(一)模拟型蒙族舞蹈。模拟型蒙族舞蹈是最早产生的类型,因早期人们对自然界一些现象没有抵抗能力,故而产生一种恐惧感,于是产生了大量模拟动物及生活环境、习惯或者生产方式而形成的舞蹈,比较常见的有马舞、雁舞、狼舞等拟兽舞蹈;剪羊毛舞、挤奶舞、狩猎舞等生产舞蹈;模拟蒙族摔跤舞蹈也源于蒙族人的现实生活。

(二)自娱性蒙族舞蹈。自娱性蒙族舞蹈是人们为了自娱自乐而产生的舞蹈类型,主要用来抒发和宣泄自己内在的情感冲动,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充分满足。如蒙族舞蹈中的“酒盅舞”也被称为“顶碗舞”或“盅碗舞”, 起源于古代打仗获胜时,人们在庆典宴会中以碗和酒盅为道具进行表演的舞蹈形式。

(三)宗教性蒙族舞蹈。宗教性蒙族舞蹈主要有博舞、查玛舞等,博在蒙语中是对萨满教巫师的称谓,博舞最初是以舞蹈的形式来敬神、娱神、行术、施法,只有萨满巫师主持祭奠仪式或行术治病时才可以跳。查玛舞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产生的一种舞蹈形式,是在寺庙里专门由僧侣们表演的寺院舞蹈,早期是由训练有素的喇嘛艺人所跳,舞蹈形态沉稳徐缓,动作富有造型性且粗犷雄健。

二、蒙族舞蹈的特点

(一)肢体动作以肩和臂为主。蒙族舞蹈的动作多以肩部和臂部为主,如碎抖肩、甩肩、硬肩、圆肩、硬腕、软手等动作。蒙族舞蹈后靠的体态和横拧的动作也与他们“马背民族”的剽悍性格是分不开,加上依靠呼气来衔接前后的动作,凸显出了力度和韵味,生动表现出人物形象健壮和蒙族舞蹈的粗犷剽悍、豪迈矫健。

(二)形态动作体现“圆”的动态特征。蒙族舞蹈的形态动作也与他们的生活环境和性格完全相同,其肩部和臂部的动作使蒙族舞蹈的动作显得十分浑厚,在情感、形态、发力中也能体现出一种“圆形、圆线、圆韵”的动态特征。

(三)蒙古舞蹈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特征。舞蹈艺术的灵魂存在于人的内心情感中,只有用自己的内心感觉、理解,去支配外在动作的表现,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三、蒙族舞蹈的发展出路

蒙族舞蹈久负盛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可以说蒙族舞蹈是蒙古族历史文化的结晶,生动体现蒙族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文化素养及审美情趣,折射出蒙古族的文化内涵、民族心理、风俗习惯、风土民情和审美情趣。但是,时代在飞速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一)蒙族舞蹈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蒙古民族传统的原生态生活内容正在被都市生活方式逐渐取代。受现代文明的影响和冲击,蒙古族的生活形态也在慢慢发生着改变,现代的蒙族舞蹈中描述草原场景的元素越来越少,使蒙族舞蹈面临各种危机与挑战。

(二)蒙族舞蹈的创新。传统民族文化需要保护,但是不能原封不动地去继承和保留,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使蒙族舞蹈更具有生命力。

首先要不断向生活学习。每个舞蹈都蕴含着创作者所具有的生活观、艺术观以及审美情趣,表现蒙古族群众日新月异的生活。所以,创作蒙族舞蹈也要深入蒙族群众生活中去,捕捉当代蒙族人的精神气质。

其次还要学会兼容汇通。任何一种舞蹈文化都不是封闭和静止的,都是进步发展的。蒙族舞蹈在创作之时如果做到既符合传统审美风范,又适合现代创造性思维趋向,就一定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纵观蒙古族舞蹈的特点与类型,无论在作品数量还是风格上,都不断发生着改变,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蒙族舞蹈面临着来自外界的机遇和挑战,所以蒙族舞蹈还要通过向生活学习、兼容汇通,达到不断创新。

[1]乌兰杰.蒙古族古代音乐舞蹈初探[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2]扎格尔,巴雅尔,巴特尔.蒙古游牧文化溯源[J].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1.

[3]罗雄岩.中国民问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4]莫德格玛.蒙古舞蹈美学概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蒙古族舞蹈民族
我们的民族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冰上舞蹈搭档
多元民族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