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礼县社火音乐特征探析
2014-08-15谢立山赵芳芳
谢立山,赵芳芳
(湖南邵阳学院 音乐系,湖南 邵阳 422000)
引言
中国在千年历史沿革中孕育了五彩斑斓的人文音乐文化艺术,中华“社火”为其冰山一角源远流长,其覆盖面之广,品种之多,内容之丰富,不胜枚举。但也因为社火所在的地域不同让社火有着各种不同的文化面貌和艺术氛围。而在先秦故里的陇南礼县社火,作为最古老的民俗风情,在当地有着数千年历史,它来源于原始人们对土地与火的敬畏,是古时候人们用来祭祀拜神进行的宗教活动,亦是今天春节期间流行于民间的娱神娱人的一种娱乐活动,是集音乐、绘画、说唱、舞蹈、表演等艺术,并囊括宗教文化、民俗风情等为一体的艺术展演活动意识形态。
一、礼县社火起源
陇南礼县是指甘肃东南部,位于陇南市北部,属长江流域嘉陵江水系之西汉水上游,当今史学界称其为“先秦故里”。“社火”也叫“射虎”,是我国西北地区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也就是在祭祀时或节日里迎神赛会各种活动期间上演的各种杂戏、杂耍的总称。它是随着人类活动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远古时期对自然灾害无力抗拒,只是幻想通过超自然的力量予以调控,继而用想象力创造出各种神灵,而且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由原始狩猎改为耕作,因此,土地成为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基础,土地神成为人们心目中最敬畏的神灵;人们渴望风调雨顺、希望土地丰收,免灾少疫,于是祈祷性的祭祀活动应运而生。“社”,古时指土地神,《白虎通义·社稷》记载:“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可一一敬也,故封土立社。”“社”也是地域单位,《管子·乘马》记载:“方六里,为社。”就是方圆六里为一社。以社为单位“击器而歌,围火而舞”,故称社火,这也是对社火是娱乐活动的另一种解释。社火表演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也是有着很深的渊源,这也是社火包罗绘画艺术和歌舞艺术的重要原因之一。
社火经由历史演变,随岁月的流逝,经朝历代,由大型的民俗礼仪活动,演变为乡村祭神、娱神、迎神的赛会活动,并融入杂戏等各种的表演,于是这一古老民俗活动便一直沿袭至今。社火活动的形式各不相同,社火规模也可大可小,从几十人到上百人不等,包括秧歌队、舞狮队、高跷队、锣鼓手等等,群众燃放鞭炮礼花来迎接社火队伍,社火队伍所经之处可谓爆竹声声绝响,锣鼓喧天震四方,人山人海笑声声,气氛非常热烈。而如今,社火活动更是人们春节闲暇之余非常有意义的一种娱乐活并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二、社火音乐特征
我国大部地区都有社火的足迹,然而,陇南礼县社火却因它自身的地域特征和特有的人情风俗在它的外衣上染上了不同的色彩,凸显异域风情。其中音乐特征更是将陇南礼县社火的与众不同诠释的淋漓极致。社火是一种以歌舞为主,与其他艺术如绘画、武术、杂耍等互相交融的群众性很强的广场表演艺术。陇南礼县社火中的很多环节都有音乐的存在,其中秧歌表演、打春官、划旱船表演、舞狮耍龙表演等尤为突出,其音乐特点解析如下:
(一)歌词特点
1、方言腔调特点。陇南礼县社火歌词说唱腔调在发音声韵方面融合了礼县地方语言的腔韵特点,一般在秧歌演唱中体现,与普通话相比较,礼县话咬字较重,字尾常常都是先降后扬的调调,社火中有些唱段在听觉效果上呈现字尾加了尾字字韵的感觉,比如“正月里要唱正月里年”(《进状元》选句)中“唱”字的发音在听觉效果上便是changang的感觉,尾字“年”在发音在听觉上呈nianan的感觉。有些字则跟普通话相较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如:“渡船的哥哥”(《划旱船》选句)中“船”字的读音是shuan而不是chuan,“哥哥”读guoguo而不是gege,“把船渡到水哟里头”中的“里”字读huo等等。
2、押韵特点。社火活动中有歌词的部分一般都是秧歌队,旱船队和打春官的部分,秧歌和旱船部分有固定的歌词,歌词都是成句押韵的,比如《进状元》中:
正月里要唱正月里年;家家户户过新年;你的新年过的好;保佑儿孙进状元。
(二)音乐特征
1、调式特点。陇南礼县社火唱段中的调式音乐素材与汉族民歌素材一致,主要以极为常见的民族徵调式为主,徵音在曲调中多次出现并且在曲调每句句尾都以徵音结束,在乐曲旋律中始终占主导地位,使得徵调式的调性色彩充分的表现出来,同时又体现着礼县地方特色的音乐感觉。社火里的音乐调式大都以民间小调中的歌舞小调为主,多数属于分节歌形式,一个曲调而多段词的形式,常采用四个季节、十二个月等时序体,内容陈述的比较细致,在这点上陇南礼县社火的音乐亦是如此,比如《进状元》就是有一段曲调,却以十二个月为顺序有十二个唱段,以月份为基础把内容陈述得极为详细,为了与祈福和娱乐的场合相得益彰,十二个唱段分别为不同内容却紧密相连的十二段歌词。社火中这些唱段的曲调凝练概括的表达了其欢乐的情绪,所以曲调性特别强、旋律流畅、优美,在这些地方性特色的围绕和帮衬下让民族徵调式在其独有的调性色彩上呈现了它别样魅力。
2、旋律特点。陇南礼县社火中的唱段音乐旋律大多都在徵调式主音的串联之下,以上主音和下中音作为陪衬和支持,形成波浪形状的旋律线条,而且从听觉和视觉上看波浪线的弧度都逐渐减小,最终回到主音,因为每个乐句旋律都终止在调式主音上,所以听起来有一种稳定感和收束感。
秧歌《划旱船》和《进状元》的旋律在这一方面表现明显,主音sol在整段旋律中多次出现,并且最后都结束在主音上。其次,旋律的声线欢快优美,旋律的进行多呈曲折形态,级进多于跳进,环绕进行多于直线进行,其变化丰富,常常把级进音型和跳进音型、单向上升﹑下降同弧形﹑波状旋律线等表现手段灵活﹑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造成一种起伏跌宕﹑多样而又统一的曲调进行。因此,旋律显得欢快,优美、流畅。由于四二拍节奏强弱的关系,这些旋律哼唱起来朗朗上口,容易记忆,且颇具形象性,如《划旱船》哼唱起来就像附和着船划动时的律动一样,有种让人不禁跟着旋律舞动的波动感,《进状元》也与秧歌舞的动作相得益彰。
3、节奏特点。礼县社火唱段音乐与锣鼓演奏及伴奏节奏具有独特性。在唱段中,节奏大都以四二拍为主,由同一个规律性的节奏变化进行对称性发展,多由前十六后八、前八后十六、四分和小切分及四个十六的节奏型组成,节奏类型多样却排列均衡既有变化,又具统一,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明确显示出节奏延续变化具有固定的规律性,让人倍感节奏律动的定势化特性,常常在既不破坏唱词的韵律,又服从于节拍规整性的前提下,灵活使用各种节奏型,使其疏密相间﹑变化有致,加上二拍子强弱特点使之具有动力感。在锣鼓演奏方面,多为四二拍,节奏主要由四个十六分、两个八分节奏相结合,疏密相间,既规整又充满动力性,为社火活动欢乐氛围营造起着决定性作用,锣鼓声声悠扬给整个新春欢乐气氛增添无限喜庆。
4、曲式特点。礼县社火中的音乐唱段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一段式结构,与分节歌形式一样,为一曲多词的特点,常采用四个季节、十二个月等时序体,内容陈述比较细致,《进状元》就是一段曲,多段词,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乐句结构功能比较清晰,一般情况分对应式和起﹑承﹑转﹑合式两种类型,非对偶性的3﹑5句单曲体结构也不乏其例,主要是起、承、转、合式结构,形成整齐平衡的关系,末句常具有总结性特点,稳定感较强,也常重复最后一句或加衬词,成为加强整个作品统一性的有力手段。秧歌《进状元》就是典型的一段式结构、一曲多段词的特点,还有《打春官》,虽然《打春官》不像其他秧歌一样有固定的词、曲,它都是人们即兴所创可任然是在一段曲式下填进各种词。而《划旱船》便是较为清晰的对应式结构了,两个乐句一上一下相互对应,互相补充、应答,共同表达一种音乐内容。这两首秧歌的曲调都会重复最后一句,增强了乐曲的终止感,让整个作品显得统一。
5、演唱特点。礼县社火几乎成为一种全民运动,在表演分工中,秧歌和划旱船部分由妇女儿童演唱,打春官则一般由老人和成年男子演唱。演唱有独唱、齐唱、和接唱等形式,划旱船的唱段属于独唱,秧歌一般都是齐唱,由秧歌队的所有队员一起边跳边唱,打春官是接唱的形式,由一个人领唱第一句,其他人从第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的字韵开始接唱,也可以是两个人轮流接唱、对唱,不论哪种唱法,不论男女老少,他们的演唱发声特点都属于富有本土气息的原生态风格,没有任何修饰的原生态音色,原生态特征极为鲜明,男性的嗓音宽厚明亮,女性儿童甜美,清澈透明,发声自然流畅、声音优美,不用任何修饰,丝毫没有半点故意做作成分,歌声优美动听,有很强的穿透力,在音乐曲调特点中渗透一种无限快乐!一般,由于音区的关系,妇女儿童唱法都属于平腔,悠扬细腻,而男声则大多属于高腔,歌唱者扯开嗓子高八度演唱,彰显激昂洒脱,让听者情不自禁地跟着情绪高昂。这与“花儿”演唱有些相似。
6、器乐运用特点。礼县社火所用乐器主要有锣和鼓,锣鼓成为重要伴奏乐器和前序演奏乐器,敲锣手和击鼓手一起演奏,鼓有大鼓小鼓、腰鼓,锣也是有大小之分。锣鼓的演奏多用于活动开始前的助兴和营造氛围,锣鼓声响起人们便知道社火即将开始,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当用于伴奏时,一般都是扭秧歌时合着秧歌舞步合拍进行,或者舞龙耍狮时进行伴奏,伴奏节奏虽然简单但层次分明。看那先声夺人的锣鼓声,社火队伍还远在天边或离开遥远都可感受到社火的存在。社火演变至今,因其表演形式受现代化表演激进影响,各种乐器也相继出现在社火表演中,丰富了社火表演的内容和外部形式,也赋予了其内涵意义。
(三)表演形式
在陇南礼县社火表演中,舞龙耍狮、唱秧歌、划旱船、打花伞等都以一支队伍为一组,秧歌队唱秧歌,融入舞蹈动作和队形变换,边唱边跳,以彩扇或红带为道具;舞龙耍狮队由锣鼓伴奏不停变换动姿,表演活灵活现;旱船队划旱船,走舞步表现船摆动姿,坐船者一般为女性,划船者男性,手拿旱船桨,做划船的假象动作,唱段部分由女性但当。马社火和高跷社火有所不同,马社火表演由孩子扮演戏文历史人物,骑在马上,大人牵马,以游街的形式表演,而今大多数都用车替代;高跷则由专门踩高跷人扮演戏文历史人物表演。
三、结语
陇南礼县,先秦故里,文化源远绵长,氛围浓厚,流传至今的艺术文化不甚枚举,社火是其中最普遍也是最贴近生活的文化艺术,而且社火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生活而回馈于社会。它除了拥有娱乐大众的艺术功能之外,还具有一定的社会规范功能。
[1]燕仲飞.陇南社火调查研究初探[J].社科纵横,2008,(03).
[2]周洋.歌舞媚神闹社火——古老农耕祭祀仪式演变的甘肃民间社火艺术形态[J].电影评介,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