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布景材料的运用
2014-08-15臧莹颖
臧莹颖
(上海东方电视购物有限公司 上海 200433)
说到舞台布景材料,最早的时候都是用木头搭建的。所以可以说以前的舞台设计师都是木匠出身的,足以说明木材在搭建舞台布景是非常重要的材料。之后开始用布,纱等材料做布景。随着时代的发展,工业的发达,戏剧的材料也一直在不断的有新的材料运用到舞台上,金属材料`化学材料`塑料`玻璃钢等用来在不同的戏里以达到不同的空间效果……
一、材料的种类
说到舞台布景材料,可以分为传统材料和新材料2种。传统材料是绘画的材料,即木料`布料和颜料。新材料是指传统材料以外的材料。利用材料本身的感性特质,以其自身的结构和肌理参与构筑审美空间的感性的辉煌。在《1950年以来的世界舞台设计》中有一篇关于“新材料和新方法”的调查报告。其中开列了一份被调查对象已经使用过的新材料清单。它们共分成9类,计有金属(青铜、铜、锡、马口铁、金箔和银箔等),以及网眼板、金属网、铁制或铝制的管子和部件、黄铜丝、熟铁等;玻璃(玻璃板、镜面、陶瓷、玻璃粉和玻璃胶等);塑料;和承办(建筑材料,如气孔嵌板、皱纸等;天然材料(软木、生皮革、草编物、网、柳条、灯心草、芦苇等);合成材料(人造树脂和泡沫、乳胶类、蚁酸、有机玻璃等);新的织物和纤维(塑料、涤纶、尼龙、人造革、编织的玻璃纤维、人造麻、人造毛皮等);纸(凹凸墙纸、新闻纸、招贴纸、包装纸、玻璃纸、银纸、照相纸);杂类(绳、网、彩色丝带和丝线、软管、烟囱管、铅管、纸板盒、蛋盒和各种容器等)。使用新材料主要目的是利用这些材料的感性特质,即使材料的肌理成为产生意义的能指,每一种材料的表面结构都会使我们产生一种独特的感觉,如青铜的古老、黄铜的辉煌、钢铁的坚硬、铝材的轻盈、丝绒的华贵、纱绸的飘逸、镜面反射的虚幻、木材的温馨自然等等。
二、《油漆未干》、《死无葬身之地》
在学期间参与2部戏剧的制作,分别是《油漆未干》和《死无葬身之地》。前者是法国的勒内福舒瓦的喜剧由英国人改编的,后者是法国的戏剧大师萨特的一部代表作之一。《油》设计的时候是完全的一个实景,它讲述了一位住在英国乡村的医生家里发生的一整天的事情。是典型的“三一律”剧本。这部戏是一部含热讽于世态的悲喜剧。因为是一景到底,所以还是按照实际景出发。不过在做景片时,并没有因为是实景而照搬英国田园风格的墙壁。我们找了简化的材料来做室内墙壁上的壁纸——粗帆布。这款米黄色的粗帆布本身质地就较粗重,用作墙来说其厚重感可以和真墙体的那种坚固感媲美了。而且帆布本身就较硬相对布这种类来说,比较结实耐用。绑在景片上既节省了制作时间又美观大方;而且也节约制作成本。既体现了英国乡村在当时年代家庭布置的一种风格,又使舞台看上去不像真英国家庭装潢的繁琐。从灯光上,这种中间色使得灯光打色有比较充分的表现。从观众角度上,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许多人走进剧场就会感到这景眼前一亮;整个舞台只是用几个基本的房子的框架加上一种颜色的帆布包起来。空间上的处理也比较明确,从而达到结构明显,空间感强,视觉效果一目了然,简单又大方。
《死》设计的又是和《油》完全相反的比较抽象的景。萨特是残酷戏剧的代表人物,其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从他写的剧本中可以充分体会到。这部戏写于二战结束,讲述二战前夕,五名法国抵抗运动游击队员在一次战斗中失败被俘,经受残忍的酷刑折磨,恐惧,仇恨……展示了一场意志间的较量。“选择”是萨特戏剧的主题,所以我们设计的时候把很多实际的景从主观角度出发升华其背后的意义。用比较构成的方法做出了两幕景。一个是关犯人的牢房,一个是审讯室。材料上,除了最基本会用到木材搭主要框架外,地上用了钢板做地板。中间铺上钢化玻璃。钢板的用途有2点:一是让观众一看就看出是牢房,当然这种牢房和我们平时常识中的牢房时有所区别的,也就是一个看似牢房的空间。两边没有侧幕,除了用最后一道幕外,其他用链条代替了侧幕。二是让演员在演戏走路时,有吧嗒吧嗒的响声,配合两旁的链条,让人有一种听觉上的小冲击。钢化玻璃被用在最中间的位置,因为在最后有点睛之作,在下面配上了灯光。最后一幕被抓得游击队员都被枪毙了,为了有一种流血的效果,装了钢化玻璃。那一幕在演出的时候的确让人有种强烈的视觉冲击。钢板本来就能让人感觉到冷酷和残忍,加上道具用铁链和皮鞭,军用罐头,铝的烟缸;整体都以金属材料作为主要材料,加强了这出戏在又是战争的冷酷无情,又是人到达一定程度在绝望中亲情,友情,爱情都烟消云散后的冷酷无情;以及审判者和被审判者之间的心理较量,拷打,侮辱,强奸,自杀等等强烈的动作空间的展示。比较贴切主题和升华主题。让观众从走进剧场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凝重的气氛,更好的投入到残酷戏剧中的“残酷”中去。
一种是粗帆布,一种是钢铁板。这两种材料在不同的戏中设计上体现了不同的效果。一个是喜中带悲的世态喜剧,一个是萨特的存在主义残酷戏剧。粗帆布用在这出残酷戏剧中可能达到的效果就没有钢铁板来的冷峻残酷了;而钢铁板也不适用于世态喜剧。
后来《死》又在上海大剧院小剧场对外公演了一次,根据场地,对其设计又有新的调整;这个剧场是类似于学校新空间的多功能剧场,和一般的镜框式舞台不一样,这种剧场使得观众和舞台`景`演员融为一体,可以使观众更好的进入这台戏的故事情节中去。所以景少许作了改变;当然材料上也有所改变。除了基础木材作为主要场景搭建的材料外,地板上的钢铁板换成了黑色木板;中间钢化玻璃不变;剧场本身的地板换了黑色的地毯。从视觉上来看,走进剧场时,会以为小剧场的地面本身就是舞台地面的假象,舞台和观众席融为一体;我们这次又把链条从舞台延伸至观众席;在最后幕链条都掉下来的时候,观众们还以为他们头上的链条也会掉下来而担惊受怕;以至于看完戏的观众们把这部戏称为惊悚恐怖剧。上次在学校演出的时候钢化玻璃和铁板的结合还不是十分的完美,因为有些场景灯光打出来后还有些破绽;而这次因为从设计上把地面设计成一块巨大的黑板(剧本本身故事发生的场地就是在一个废弃的学校)在把钢化玻璃涂成黑色,加上这个小剧场灯光本来就黑暗一点,从视觉上看一点都看不出中间有钢化玻璃,只有走上去时才能感觉到有玻璃的地方比较滑点。不过上次铁钢板走路的时候的那种吧嗒吧嗒的声音在木头地板上就一点效果都没有了。但是因为剧场较小,观众和景距离又十分接近,所以听觉效果就用音响效果来代替了,效果最后还是很好的。
所以同样一出戏,在运用不同的材料时都有好处和坏处。但是,用不同的材料又有不同的效果,一个视觉上有了冲击,一个听觉上有了震撼;甚至对于观众又有不一样的视觉感受和体验;前者是直接看出十分残酷的,后者是在看似比较温馨但是当战争来临时,一切都是变得残酷。所以更加体现出萨特的“残酷”戏剧中的哲学理论。
三、《麦克白》、《玫瑰战争》歌剧《沃采克》
同样是运用金属钢材的设计,在上世纪有2出戏,都是由英国设计师设计的布景。一出是30年代出演过的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整出戏都用铝板这一材料做布景,被当时称为“铁的麦克白”。因为《麦克白》(1605)是莎士比亚戏剧中心理描写的佳作。全剧弥漫着一种阴鸷可怕的气氛。莎士比亚通过对曾经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变成一个残忍暴君的过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
还有一出是60年代由著名设计师JohnBarry设计的《玫瑰战争》,整出戏都用钢板材料做布景和道具,盔甲全是真的,演员真是叫苦连天了。但是金属的撞击声给人留下十分强烈的听觉震撼,视觉上有十分凝重的感觉。玫瑰战争又称为“蔷薇战争”,在英国的历史上这是真实的事件,由于这次战争以蔷薇为标志,蔷薇又名玫瑰,所以也叫“红白玫瑰战争”。战争本来就是十分残酷的,那么在舞台上要表现出这场著名战争的残酷,用钢板来表现又是十分适宜又有极其强烈的视觉听觉感官的刺激,使观众很好的投入到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去。
艺术的创作有很多种,根据导演和设计师本身的想法`概念`想要重点表达的思想及意义,用不同的布景材料,带有导演和设计师仅属于自己的风格创作特性;可以更好的诠释导演和设计师本人对于这些戏剧个性独立的想法和概念。
在日本长野的松本艺术表演中心,一个由安藤忠雄设计的布景。这个布景由安藤的好朋友伊东丰雄进行重建,与包裹了双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材料的中心舞台一起,组成了阿尔班`贝尔格的歌剧《沃采克》的舞台布景。根据导演的要求,要体现贝尔格作品中第一乐章(也是最有名的乐章)中无调音乐所表现的复杂的心理挣扎,他“希望创造一种全新的环境,在这里,演员渴望表演,观众如醉如痴。”安藤认为,剧院舞台设计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区别在于,“剧院布景不在于工程持续多长时间,而在于你能打动观众的程度。”这个开放的立方体形状的布景,特点在于三面互相嵌套的墙壁,它们有大量的瓶子摞成。最外面的两层墙可以各自上下滑动,以此改变透明度和空间的深度。最后的效果是一个清爽的`半透明的建造物。演员穿梭在由瓶子筑成的格子中,时而模糊,时而变形,带有象征意义的墙塑造了一个动人的三维表现空间,使得角色各自的思想感情可以分别地表现出来。
不同的材料在不同的戏剧和舞台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代舞台美术比较讲究体现材料本身的质感,质感包括视觉的,也包括听觉的,甚至包括嗅觉。有时候它们会触动观众记忆深处的生命体验。
[1]胡妙胜.舞台设计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总社,2002: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