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教育不能替代语文

2014-08-15文/张

上海采风月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母语文学教材

文/张 闳

差不多每隔上一段时间,语文教育问题就会被提出来争吵一番,这似乎意味着语文教育已经“病入膏肓”。各路专家和热心人总是会来为语文教育提供各式各样的救治方案,而且为究竟哪种方案更合理而争论不休。无奈真理总是越辩越暗,许多年过去了,语文教育依然是一个问题。时至今日,语文教育状况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救治,但也没有因此而一命呜呼,依然是那样半死不活地撑着。

从根本上说,我不太相信语文教育方面的“改革”。语文教育不是经济和政治,它不需要靠改革挽救。相反,在语文教育上搞改革,往往只能越改越糟,用一个错误去纠正另一个错误,好像用脏抹布擦桌子,基本上是越擦越脏。如果确有什么需要改变的话,那也只能叫做“拨乱反正”。因为最大的可能是,语文教育从一开始就搞错了。

语文教育问题,就其根本上说,问题出自对母语性质的认知上的偏颇。自上个世纪初起,母语文化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首先是汉字。这种特殊的文字一度被视作现代化的一大障碍,被现代知识分子刻意贬低。五四一代激进的现代知识分子甚至将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性乃至帝制的非人性化的一面,都归咎于汉字。一种文字一旦遭到它的主要使用者的贬低,其命运可想而知。一些实用主义的文化方案,在汉字问题上主要是“拼音化”和“简化”,改变了汉字的面貌,最激进的方案甚至主张废除汉字,代之以罗马字母。这种极端化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现代中国人的头脑,并在文化建设和社会政治生活方面,结下了苦涩的果子。

当然,语文绝不是一堆字的堆积,它是连续的语义流,传达的是意义和价值、情绪和美感。学习正确地和创造性地应用母语,就是要学习有效的交流和自我塑造。因此,经典的思想和文学文本往往会被选定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经典作品的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母语的丰富性,同时也能够训练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和整体性。如果仅仅为了考试,学生甚至不需要完整的经典阅读,只需掌握考试的知识性的要点即可。没有经典作品的完整阅读,学生的思维是碎片化,依靠乱七八糟的知识点所拼凑起来的理性。同时,也因为缺乏经典的核心价值的培育,缺乏核心价值准则,头脑陷于工具理性的支配,于是,头脑陷于价值的自相矛盾,甚至是价值虚无的迷雾当中。这便是经典教育的必要性所在。

在此过程中,好的教材当然很重要。但关键仍在理解学校教育以及语文教学的目的,如果不明白学校教育究竟应该塑造怎样的人,教材好坏的标准就丧失了。所谓“好教材”也就无从谈起。我粗略地翻看过几种中小学语文教材,平心而论,教材编的还算不错,至少比以前的语文教材好多了。

在我看来,只要不是编得太离谱,教材不是问题。关键是怎么教和怎么考。事实上,任何人编的任何教材,都是有局限性的。避免这种局限的根本办法,不只是修改教材,而是调整教学方法和考试目标。需要改革的是教学方法和考试制度,如果不能在这些方面作出改变,即便天天教唐诗宋词,也未必就能很好地掌握母语。

毫无疑问,文学为语言带来了荣耀,从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母语的辉煌。文学学者喜欢谈论他们,李白、杜甫、曹雪芹,等等。在我看来,培养伟大作家绝非基础语文教育的基本目标,甚至不能是任何阶段教育的基本目标。这样一些特殊的文学天才,从来就不是依靠教育来完成的。然而,将“天才论”的教育观引进平民义务教育,显然是有害的。

在基础教育中,语文应该跟数理化等学科一样,是一门基础课程。学生的人格成长,是全部教育的使命,并非某一课程的特别任务。语文课首先应该是语言技能教育,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技能。现在的教育的状况是:学生花了十多年时间学习语文,忙于分析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却写不好一张请假条。在大多数学生们的未来生活中,对语文的使用更多的是那些应用性的功能:他们可能经常要写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讨论总结、法律文书、商品说明书……并非天天写诗和小说。社会需要更多有良好人文素养和艺术素养的公民,需要更多的工程师、农艺师、医生、护士、法官、律师……当然,他们的教养和审美感受力越高越好,但并不需要那么多的文学家。并且,一位擅写文章的学生要长成作家,依然是遥远的事情。

一般情况下,人们最容易将语文教育混同于德育或美育。不错,语文教育兼有德育和美育的功能,但却不是其根本。强调德育和美育功能,势必将语言本身的应用性功能降格为辅助性的东西,割裂为思想内容与语法和修辞的对立。这是当下语文教育最为严重的观念错位。这样,语文教育在刨去空洞的无法兑现的思想性之后,只能沦落为一种花言巧语的技巧。最终学生只能掌握一些花哨的修辞。而在考试压力下,就不得不说一些文过饰非的谎言。历年高考作文就是明证,这恰与强调德育和美育功能的初衷背道而驰。

中学语文教师面对过多的文学作品,实际上不知道该怎么讲授。为了讲授语言的功能性的部分,只能将一部完整的、有思想性的文学作品割裂开来。而要讲授文学的审美性成分,又无法完成语言交际功能教育。事实上,他们的职责又不是培养诗人、作家。至于文学教育,应该是另一种教育。中学语文教师在此陷于困境。人们一味指责中学语文教师,却不能对他们有任何帮助。

语文教育的功能依然必须强调实用性。对一些具体的问题,是否能够很好的表达,是否能够充分地探讨和讨论一些公共性的问题,对语言的公共交流和日常运用的技能和技巧。比如,正确和有技巧地撰写说明书、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等。在这些方面上,诗和小说恰恰是不合适的。同时,它也伤害了文学。而文学教育则应该是另一门专门的课程的任务。

文学当然也可以训练语言技能,文学作品的阅读,当然有助于学生掌握母语。但真正的文学主要不是用来作语言技能训练的。对于语言的反常性的使用,是文学性的要素,也是一种语言维持其活力的重要来源。但这不是语文教育的根本。必须分清文学跟语文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才能真正保护二者的特殊功效。在我看来,在语文教育中,文学性教育是次要的,语感的培养,维护母语的纯洁性,才是基础语文教育的要务。让学生写诗歌小说,主要目的也不是去培养诗人作家,而是引导他们自由地和完美地表达。毫无疑问,中小学基础教育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的重要阶段,而一个合格的公民,也包括对母语应用能力方面的合格。漠视语文的实用功能,那些空头的“人文精神”只能使语文教育陷入更深泥淖。

猜你喜欢

母语文学教材
教材精读
我们需要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母语教育:从美出发
分析母语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第五届中坤国际诗歌奖获奖感言——邵燕祥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