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者后记

2014-08-15

四川文学 2014年22期
关键词:青川栏目诗歌

人世间,但凡是那种不能凭一己之力即可完成、须得由双方彼此认同方可修成正果的事情,多多少少,竟都带有一些宿命与无奈,同时倒又给人生带来不停的寻觅、期盼和喜出望外,比如生活中的爱情和职业中的编辑,我以为都属于这一类。前者好理解,任何一对两情相悦的伉俪或黯然神伤的怨偶,对此都心知肚明,甘苦自知。至于后者,不是此行的从业者,恐怕就理解不深不透不到位了。

其实编辑需要作者的成全,并不亚于作者需要编辑的认可。一个有志于优秀的标尺、内心又私淑一位名叫伯乐相马人的编辑,尤其期盼通过自己的手眼,为文坛发现数支新芽,几枚初蕾,这种期盼注定了他(职业的)一生都在寻寻觅觅。如果可以把一家文学刊物拟人化,《四川文学》就正是这样一位编辑。早在多年前,刊物就把发现文学新锐、推举文学新人视为责无旁贷,为此设立了专门的栏目,推出一位作者的专辑,集中展示其创作实力和特质。在这个栏目中登台亮相者众,有现已享誉文坛者,也有已然烟消云散者——皆属正常现象,而不太正常的现象是,这个栏目中断有好长时间了。我们在张目等待,期盼和寻找。

这时,李世许出现了。很难说是如期而至还是不期而遇,因为我本来是为“中国梦”主题创作到青川组稿的,在“5·12”特大地震又一个周年纪念日到来的时候。我想,从这片曾经的废墟上升起来的梦,一定有其特别动人之处。李世许参加了组稿活动,却并没有作品提交,或许对于他来说,“中国梦”这个主题过于宏大?

但我从青川回来后不久,他的两篇作品就静静地躺在了投稿邮箱,略加拾读即喜出望外。此话并不夸张。同样不夸张地说,当编辑时间长了,习文断字久了,只看文章中的几个词藻、一二细节,庶几可判出作品的质地,作者的段位,基本是八九不离十的。世许的文字摇曳,文心别具,在他笔下,薅草锣鼓不只是本地当作名片使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不止一代人的恩怨情仇;特大地震碎裂的也不只是家园,更有年轻女孩微妙得难以名状的游丝一般的情思,而这丝丝缕缕的温婉细腻在重大题材和宏大主题中,也许确实是难以找到立足之地的。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似乎朝着全才型写作发展,一支笔下,小说、散文、诗歌无一不能,各种文体兼备。且小说有小说腔,诗歌有诗歌调,一句话,这支笔有感觉,“知体要”。语言自觉,文体自觉,李世许的出场姿势,真还不俗。

猜你喜欢

青川栏目诗歌
诗歌不除外
声音栏目 与您同行 食安天下 掷地有声
七月诗歌
The More We Get Together
Baa, Baa, Black Sheep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栏目主持人语
青川县:“信访直通车”开到群众身边
人生的苦酒
人生的苦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