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意识

2014-08-14金海龙

卷宗 2014年6期
关键词:生态意识生态系统自然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意识,培育公民的生态观念,是积极应对当前中国社会转型的一项重要举措。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融入自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态系统;生态意识;自然;发展

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和睦相处、协调发展的一种存在论、世界观、价值观、发展观。其特点是立足于“人—社会—自然”这一复合生态系统去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命样态和社会发展模式。

地球的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经历了数亿万年的演变,人类的生态意识也随之发生着改变。最明显的时候是工业革命前后。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出了比以前历史所有财富还要巨大的价值,但同时也带来了生态问题,诸如能源的减少和环境的破坏。在近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人类已经尝到了自己种下的恶果。今天我们强調生态保护,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视,是因为人与自然的矛盾愈来愈严重了,如果不再强加制止,人类终将在发展自己的路上埋葬自己。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大量篇幅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自然的异化,认为“异化劳动”造成了“文明的阴沟”,造成了“自然的荒芜”和“日益腐败的自然界”。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现代自然观念,只是将自然看成是可利用的资源,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控制自然的观念和掠夺自然的行为。在这种自然观里,自然本身没有内在价值,只有对于人来说的外在工具价值。资本的到来,破除了人对自然的崇拜,这本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与此同时,自然界也失去了自己的全部丰富性变成了人的一种“纯粹有用性”,从而阻断了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同自然界发生全面的关系。

1 当前中国社会的生态问题

1.1 资源日趋紧张,可持续发展前景堪忧

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尤其是制造业,其产值已跃居世界首位。中国的GDP总量在2010年首次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成了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但要知道,我们只是制造业大国,而不是科技创新大国。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的是巨大的资源危机和严峻的环境危机。可以这样说,我们巨大的GDP总量是以巨大的资源消耗为代价的。我国曾长时期是传统能源消耗大国,主要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近些年来,由于资源日趋紧张,我国开始寻求新型能源,比如风能、水能、太阳能、潮汐能等等,但还是满足不了市场源源不断的能源需求。我国石油及天然气人均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5左右,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70%以上的国土不适宜和较不适宜大规模工业化、城市化的开发利用,土地等资源瓶颈日益严峻。据《2012年国土资源公报》数据显示,我国部分资源对外依赖度依然较高,原油、煤炭、铁矿石、铜矿、镍矿等矿产品进口量较上年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特别是煤炭,继2009年净进口之后,2011年进口量首次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位,2012年达28851万吨,较上年增长29.8%。如此以来,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实为堪忧。

1.2 环境污染严重,居民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步伐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愈来愈严重,特别是工业和生活废水、废渣、废气的排放,导致人居环境质量大大下降,给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造成了很大困扰。虽然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环境的整改力度,但其形势依然严峻,这与我们所处阶段的国情也有关系。就拿雾霾来说吧,它不仅在首都北京盛行,甚至已经开始在全国蔓延,尤其是在大中型城市更为严重。雾霾不仅不仅造成人们呼吸困难,而且还影响正常出行。因雾霾造成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例不在少数。根据《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2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2423.7万吨,比上年下降3.05%;氨氮排放总量253.6万吨,比上年下降2.62%;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117.6万吨,比上年下降4.52%;氮氧化物排放总量2337.8万吨,比上年下降2.77%。四项污染物排放量虽然均有所下降,但就其数量来看,依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些化学物质不仅污染空气,造成酸雨,又间接地污染土壤和水,使地表水污染加剧、淡水富营养化。如此恶性循环,人们唯一的栖身场所也被污染物所包围了。

1.3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承载能力逐渐下降

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仅造成了前面所说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与此相伴的是生态系统是破坏。如大量修路会占用大批耕地、破坏沿途地表和林木,造成水土流失,影响部分生物的生活。过分开发矿产和地下水造成了资源浪费、地面塌陷,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无限砍伐林木,致使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大量使用无机化肥,不仅使土壤板结,而且污染地下水,土壤肥力下降,从而造成粮食减产。还有外来物种的侵害,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巨大损失。这一系列做法都严重削弱了生态系统本身的承载能力,长此以往人类自身也难逃其害。

2 如何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意识

2.1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做好生态意识的宣传工作

全面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政府要充分发挥好主导作用,继续加大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尽快修订和出台新的政策法规,引导企业科学生产、绿色经营,向公民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理念。把法制观念引入到生产生活当中,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坚决杜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和“不作为 ”、“乱作为”的问题出现。加强环境立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生态立法,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司法解释,使自然资源在法律保护的基础上得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使经济增长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对因经济活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收取相应的费用,塑造生态公正的管理体制,从而激励更多的企业和团体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政府要做好生态意识的普及工作,充分利用好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进行生态知识宣传。要把宣传延伸到工厂、学校以及企事业单位,动员全民参与,提高公民保护生态系统的自觉性。对生态系统实施全方位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科学制定解救方案和治理措施,确保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持续发展。

政府要转变思维方式,改变传统唯GDP增长是上的政绩考核标准,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过度发展经济,通过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机制,广泛吸取群众意见,提高民众的参与热情。

2.2 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企业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努力完成产业的更新升级,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生产环节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嚴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减轻对生态环境的污染。

企业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绿色发展模式作为今后的主攻方向。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打造绿色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要把节约环保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把污染防治与企业节约增效相结合,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环保技术应用上要努力实现自主创新与合作引进相结合,加强同国内国际不同行业间的交流,促进技术资源跨地区、跨领域合理流动。坚持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并把生态效益放在突出位置,以占领未来企业发展的制高点。

2.3 社会团体要发挥自身组织作用,号召公民爱护生态环境

各类社会团体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辅助政府做好生态保护的宣传工作, 积极组织各类有益的环保活动,倡导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

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社会团体的不断扩大,民间环境保护组织已经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小觑的“第三力量”。各种绿色组织应积极扩大宣传,加强不同团体间的沟通与合作,不断壮大自身影响力,使自己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整个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来,发挥其监督作用,实现“1+1>2”的组织功能。

2.4 公民要提升自身素质,养成良好生态风尚。

生态环境问题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切身利益,公民个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使用节能灯、出行多乘公交、节约用水用电、减少空调使用、多植树等等。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全体人民的共同福祉,建设生态文明人人有责,全社会成员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崇尚节约、保护环境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良好社会风气,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意识。

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意识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公众的生态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动力,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意识,促进个人生态文明意识的觉醒,才能有效改善现存生态现状。

总之,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当前,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转型期,我们要牢牢把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逐渐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提高保护生态环境和应对生态危机的能力。在新一轮的“生态革命”中立足自身发展优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争取早日建成一个“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2012年国土资源公报》,http://www.gov.cn/gzdt/att/att/site1/20130420/1c6f6506c23812dc4dec01.pdf。

[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http://jcs.mep.gov.cn/hjzl/zkgb/2012zkgb/201306/t20130606_253420.htm。

[4]吴雪蕊,王殿华:《“中国梦”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延边党校学报,2013,(04)。

[5]张立,杨宁:《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有效路径》,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3,(88)。

[6]张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02)。

[7]吴雪蕊,王殿华:《“中国梦”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延边党校学报,2013,(04)。

[8]《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金海龙(1990--),男,陕西安康人,重庆交通大学思政部研究生,专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生态意识生态系统自然
人对自然的暴力
解析小说《白鲸》的生态意识和德性伦理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意识渗透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医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生态系统视角下:农村留守幼儿情绪问题的形成
基于价值共创共享的信息服务生态系统协同机制研究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自然》关注中国科技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