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话剧在中国的发生、发展

2014-08-14水莲

卷宗 2014年6期
关键词:成熟起源成长

水莲

摘 要:自1907年春柳社和春阳社先后在东京和上海演出《茶花女》与《黑奴吁天录》,揭开中国话剧的帷幕起,中国话剧走过了百余年的历史。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话剧属年轻的剧种,回顾它的历史,你会发现,它的每一个脚步,都伴随着中华民族走向独立、富强、民主、文明的历史进程。

关键词:起源;发生;成长;生根;成熟;发展

传统戏曲逐渐丧失其现实意义的情形下,以新剧教育普通民众,以文化强国的青年知识分子的不懈追求中中国诞生了话剧。话剧作为一种从西方移植来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在“五四”时期就与新文学的其他样式同步发展甚至起步更早,而且通过胡适、曹禺、夏衍、田汉、洪深、欧阳予倩、丁西林等人从理论到实践的积极努力,已初具形态,但是中国现代话剧真正走向成熟,严格的讲是从曹禺巨作问世后才开始的。话剧启蒙于西方戏剧却融合了中国本土元素,在几代人的努力中经历百年的发展,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结果。

1.中国话剧的起源

中国话剧起源于西方戏剧。清朝末年国力衰败,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在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有一批爱国的知识青年本着救国图存的梦想,他们远渡西洋,寻找救过之路。在最早游历西方的有识之士中有一位叫斌春的老者,他是中国大陆最早接触西洋戏剧的人。他由清政府派往欧洲游历期间接触到了西方戏剧演出。西方剧场中是一个个富有的太太们衣着华丽,长裙拖地,袒胸露背,珠光宝气,而舞台的情景更是瑰丽多姿。这一切都是他在中国看戏时所未曾见过的。与中国戏剧“一桌两椅”的简约舞台相比,西方戏剧的舞台布景真实生动,壮观绮丽,自然让初到西方的斌春感到新奇,觉得不可思议。他写有《乘槎笔记》,让国人有机会读到西方的新鲜事。

随着与西方接触的日益敞开,中国对外派出的使臣渐渐曾多,这些外交官在游历之余也写下了许多自己所见所闻,让国人有了更多了解海外事物的途径。他们虽非专业的艺术人士,只是作为一个游历者,用自己的笔将耳闻所及的西方戏剧形诸笔端,但是,也有一些有心人,他们不仅是一个好奇的观众,而且在热心介绍西方戏剧时,将自我的戏剧理念融入其中。在了解的过程中他们发现西方戏剧之所以妙绝人世,主要在于西方人知道戏剧具有教育普及,开启民智的功能。从事戏剧工作的人具有敬业精神,这些演剧人员都是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准的教育家,地位尊贵,受人尊重。中国最早接触西方戏剧的人,一开始主要是为炫目的布景所迷,后来逐渐看出西方戏剧较之中国戏曲的不同,再到后来则侧重于对戏剧故事的关注,甚至开始思考戏剧的现实作用。这些先于沉睡中的国人接触到西方文化的知识青年清醒地意识到了传统戏剧的缺陷,本着开启民智、唤醒国人的目的,他们不约而同地主张改良传统戏曲。中国的文人志士开始以西方戏剧作为全新的参照系,在相互比较中检讨中国传统戏剧的不足。蔣智由在《中国演剧界》一文中强调了西洋戏剧特别是悲剧对社会人生的影响力。陈独秀从西方戏剧得到启发,不但看到戏剧的重要作用,而且痛感戏曲改良之必要。他在《论戏曲》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戏园者,实普天下之大学堂也;优伶者,普天下之大教师也”。在戏剧改良的同时,一些思想进步的文人对旧戏曲尝试着进行改造。几年间,反应社会现实,展示人生状态的新剧作纷纷问世。如1903年《民丛报》发表了玉瑟主人的《血海花》,1904年《二十世纪大舞台》发表了静庵的《安乐窝》,寰镜庐主人的《磷骨寒》,惜秋的《新上海》等。但是戏曲稳固的程式难以塑造新的舞台形象。戏曲改良自身的局限,促使进步的知识分子把目光投向了西方的戏剧。说到西方戏剧必须提到兰心大剧院。这是在上海的西洋人盖得一个正规的剧院。每年举行数次公演。演戏的,看戏的圈子只限于西方侨民,但也有少数中国知识分子在这里第一次看到了西方戏剧,知道了西方还有这样的演剧形式。如中国早期的话剧主要人物郑正秋,徐半梅等都是从这里开始与话剧结下不解之缘的。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是教会学校组织的学生业余演剧活动。校园演剧活动成为西方戏剧在中国最初的落脚点。学生们用西方的戏剧来编演中国的故事,而演剧的形态也是新的,尽管幼稚,粗糙,但也可以说是中国新剧的先驱了。改良中国的戏曲,虽对西方戏剧有所借鉴,但从根本上说,它并不是话剧。学生演剧,其中有些接近话剧,但也只能看做是中国话剧的准备。

2.中国话剧的成长

1907年春柳社在日本东京上演的《茶花女》片段和《黑奴吁天录》被公认为中国话剧的开端。20世纪初叶,日本的明治维新之后的社会进步吸引了一批有志的中国青年。很多有为青年想假道日本学习西方文明,并借鉴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因此中国兴起了留日热潮。1906底,以早期话剧代表人物李叔同为代表的中国留日学生在东京发起组织了一个文艺团体-春柳社。春柳社以“开通知识,鼓舞精神”为主要目的;既强调演出的严肃有益,又注重制作,审定脚本,配置舞台音乐,布景。1907年2月春柳社选取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片断,自行改编后以《春姬》为剧名在东京上演。这出戏的演出形式基本上同西方话剧演出一致。这次演出在东京的留学生中引起很大的反响,日本的戏剧界人士也前来观看,大约有2000多观众观看了演出。

《茶花女》的成功演出,鼓舞了春柳社的成员。经过几个月的筹备,1907年6月,春柳社演出了大型5幕剧《黑奴吁天录》。这出戏份5幕,每一幕之间没有幕戏,整出戏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当时采取的是纯粹的话剧形式。

从中国人第一次看到西方戏剧开始,到西方戏剧逐渐通过各种渠道传到中国,直到1907年春柳社在东京演出《茶花女》片断和《黑奴吁天录》等,在中国话剧的胚胎期,春柳社作为一个有着自己明确章程的戏剧团体,创作并演出了带有自己艺术特色的戏剧,因此被认为是中国话剧史肇始的标志。当异于传统戏曲的西方戏剧传入国内之后,它曾有过不少名称,人们叫它新戏、新剧、改良新戏、文明戏等。直到1928年经戏剧家洪深提议,田汉、欧阳予倩等人附议,这种新的现代的舞台艺术才有了约定俗成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名字:话剧。

3.中国话剧的成熟

3.1 20 世纪30 年代中国话剧已经趋于成熟

曹禺和他的戏剧:《原野》、《日出》、《雷雨》是这个时代话剧的标志。曹禺话剧创作的根本价值在于他的探索精神,他不但探索话剧艺术形式的奥秘,更注重探索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奥秘。因此,曹禺话剧的戏剧冲突超越了一般的社会问题剧的层面,而具有深厚悠远的意蕴。正如曹禺自己所说,他始终怀有“对宇宙间神秘事物不可言喻的憧憬”,这也正道出了他的话剧的独特魅力。曹禺善于把握人物命运中的戏剧性变化,在戏剧冲突中体现对人生的终极关怀。《雷雨》是曹禺的成名作,从取材来看,它收到了一些西方戏剧传统,特别是美国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影响。《雷雨》在中国话剧史上成为了百演不衰,迄今无法超越的巨作。

3.2 20 世纪30年代中期,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领土的步步进逼,中日战争已成一触即发之势

中国戏剧界抗日救国的呼声日趋高涨。1936年,一些戏剧工作者提出“国防戏剧”的口号,号召动员一切爱国的戏剧家以戏剧为武器开展抗日救国的演剧活动。“国防戏剧”在民族危机加剧时发挥了唤醒民众,鼓舞斗志,团结御敌的作用。被誉为国防戏剧之大收获的作品,是夏衍和他所创作的讽喻史剧《赛金花》。《赛金花》虽然取材清末的历史,但是它的现实寓意是十分明显的。1937年4-6月间,夏衍创作了著名剧作《上海屋檐下》。作品好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真实而朴素,简洁而生动。主题鲜明,结构清晰。夏衍的话剧作品使中国话剧的内容更成熟,丰满。

3.3老舍是以著名小说家的身份投身话剧创作的

《茶馆》,《北京人》等作品中表现了市民阶层的生活,性格,這是老舍对中国话剧最重要的贡献。同时期的剧作家还有焦菊隐、黄佐临等。这些有着救国使命感的剧作家的一个个作品的成功问世使中国话剧从学西方演剧的幼稚阶段走向了成熟。

4.中国话剧的发展

在十年浩劫中沉寂了十几年的中国话剧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也迎来了它的新的生机。在中国话剧百余年的风风雨雨中,剧作家经历了考验,作品经历了考验。在新的形势下话剧如何发展?未来的话剧应是什么样?这些问题都很现实地呈现在了新一代艺术家面前。就舞台样式来说,未来的话剧在可能性方面有着多种多样的呈现。话剧舞台和剧场的空间造型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舞台与观众间的分隔被日益打破,多边形和多层次的表演区与观众席纵横交错,表演可能会在观众中间进行。这就对作品的要求比之过去更多样化,灵活化,互动环节的剧情把握对演员的应变能力的要求更高了。近几年中央台有个即兴表演节目“谢天谢地,你来了”,我认为这是锻炼新一代话剧演员的好舞台。随着时代的发展,政治环境的宽松,社会环境的越来越包容,话剧作品的政治色彩减少,重视个体生活,体现个人情感的话剧作品会越来越收到欢迎。

5.总结

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对民族化的发展道路进行坚持和维护;将现实主义美学作为主要部分,学习多元文化,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这就是中国话剧百年来所取得的进步和经验。因此,我们就需认真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为我国话剧事业的稳步发展提供借鉴,使话剧创作工作以及理论建设工作得到提升,最终帮助中国话剧艺术走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彦君《中国话剧现场(2001-2012)》,学苑出版社,2013年9月北京第一版

[2]宋宝珍《中国话剧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8月北京第一版

[3]刘勇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成熟起源成长
圣诞节的起源
奥运会的起源
清明节的起源
万物起源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邓小平文化思想发展历程的研究
世界杯让美国足球“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