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琅邪考

2014-08-14王贞

卷宗 2014年6期
关键词:开阳行政区划临沂

王贞

摘 要:琅邪,或作琅玡、琅琊、瑯琊、郎邪,在《孟子》、《管子》、 《山海经》、(《史记》、《 汉书》、《后汉书》及 《说文》皆为“琅邪”,故知以琅邪为正字。古书言及“琅邪”之处甚多,然其所指,为山名、台名、地名及行政区划的名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琅琊郡,至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沂州。”自此以后再无琅琊郡县的设置,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琅琊退出了历史舞台。

关键词:琅邪;地方行政区划;考

琅邪,或作琅玡、琅琊、瑯琊、郎邪,在《孟子》、《管子》、 《山海经》、(《史记》、《 汉书》、《后汉书》及 《说文》皆为“琅邪”,故知以琅邪为正字。古书言及“琅邪”之处甚多,然其所指,为山名、台名、地名及行政区划的名称。

“琅邪”最早当为山名。《山海经》:“琅邪台在渤海间,琅邪之东。” 郭璞注:“今琅邪在海边,有山憔蛲特起,状如高台。”并有“盖海畔有山,形如台,在琅琊,故日琅琊台。”《史记·秦始皇本纪》:“南登琅邪,大乐之。”《水经注·潍水》也说:“琅邪,山名也。”而山何以名“琅邪”,当与山之质地、颜色及形状有关。

春秋时期,琅琊系齐国东境重要城镇,称之为琅琊邑。史书对此有大量的记载。如《管子·戒》:“桓公将东游,问于管仲日:‘我游犹轴转斛,南至琅琊”;《晏子春秋·内篇下》载:“景公出游,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至于琅琊。寡人何修,则夫先人之游?”这就是说景公要沿着先人之迹,到之罘、琅琊作边地之游;《战国策》:“齐东有泰山,南有琅琊,西有清河,北有渤海……所谓四塞之国,地方二千里”;《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又载“齐平公五年(公元前476年),田常割齐自安平以东至琅琊,自为封邑”。

春秋后期琅琊为越国所占领,并成为越国的都城;战国中后期越国势力衰退,又为齐国所有,直至秦灭齐时,在这里设立了琅琊郡。《吴越春秋·勾践伐吴外传》:“越王勾践二十五年,徙都琅琊,立观台以望东海,遂号令秦、晋、齐、楚,以尊辅周室,歃血盟”。越王勾践建都琅琊后,为解思乡之苦,在琅琊山上修建了“观台”,是著名的琅琊台。《汉书·地理志》:“越王勾践尝治琅琊县,起台馆”。

秦统一六国后,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全国设三十六郡,琅琊郡为其一。其治所是琅琊(今山东胶南市琅琊镇),即越都故地之上,领有两县:琅琊和莒县,大致相当于今天青岛市的胶南、日照市、潍坊东南部以及临沂市东北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多次各地巡视,在五次东巡中,有三次到过琅琊,并重修了琅琊台。《水经注疏》:“所做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百余步,高五里”,“台下路有三,阔三四丈,皆人力为之。今仍呼御路,盖瓦级砖,随在多有”,并在其上刻石记功,为《琅琊刻石》。

汉代将宗室分封至齐地为王,琅琊亦被划归其辖区,秦时作为琅琊郡治所的琅琊县城成为侯国的都城。高后七年(公元前180年)立营陵侯刘泽为琅琊王,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徙泽为燕王以琅琊归齐”。又在其西的诸城另筑一座东武县城(今山东诸城),作为西汉琅琊郡的新治所,郡下辖东武、不其、诸、琅琊等五十一县,大致包括今胶南、日照、诸城、以及临沂的东北大部,属徐州刺史部管辖,并设有盐官和铁官。

东汉,琅琊之区治范围及其治所均发生了大的变化。“后汉以为琅琊国,以皇子京为琅琊王,领县十三,徙都开阳今临沂县界开阳故城是也。后益为十七县,六县在岘山北,十一县在岘山南是也”。 这就是说琅琊由郡改为国,并且治所由东武城移至开阳,这里也就是后人所熟知的琅琊王氏的故乡。其下辖诸县、东武、琅琊、开阳等县,大体包有胶南、日照和临沂的大部,治区的范围比西汉大为缩小。这时的琅琊国仍在徐州刺史部的管辖之下。

三国时期,在地方上实行的是州郡县三级制。琅琊国降为地方二级行政区划,再加上东汉末年的战乱频繁,户口凋敝,滥置州郡,其地位进一步下降。这一时期,琅琊国在曹魏的统治之下,属徐州,仍治开阳,共领有五县:开阳、缯县、即丘、临沂和阳都,其地域及管辖的范围大大缩小。

西晋时,琅琊国沿袭营魏之旧制,治所為开阳,辖区面积略有扩大,比曹魏多领华县、费县、蒙阴、东安四县。据《太平寰宇记》:“晋武帝咸宁三年,改封东莞王伸为琅琊王。薨,子恭王观嗣;薨,子睿嗣。建武元年晋王即位于江东,是为东晋元帝,于郡城东北隅,置发干戍以南军镇之”。

晋室南渡后,北方进人民族大混战时期。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而相继占据过山东的后赵、前燕、后燕、南燕、前秦、冉魏等国先后在原琅琊国的区治内建立了琅琊郡,治所大都在开阳,辖区范围大体与原琅琊国相仿。

南朝宋初时,南北琅琊基本延续了东晋末年的区治格局。至宋末,北徐州再次陷落,琅琊郡的设置也不复存在,南琅琊依然保留。梁武帝时,以朐县治所设置一琅琊郡,无辖县,属南北二青州,至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66年)改为朐山郡。南琅琊郡仍改为琅琊郡,陈宣帝时废。 周武帝宣政元年(公元578年)改北徐州置沂州,以州城东临沂水因以名之。而沂州治下亦有琅琊郡的设置,治所亦即丘,领有即丘、费、武阳和新泰四县。

隋代隋文帝对全国的州郡县进行整编和并改,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琅琊郡,以县属沂州。至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又将州县两级制改为郡县两级制,在全国190余郡中,属于徐州刺史部管辖下的琅琊郡算是较大的一个。治所在临沂(今山东临沂市),领有临沂、费县、莒县、沂水、东安、新泰、颛臾等七县。

唐朝时,在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军从徐圆郎手中夺得琅琊郡,改为沂州,领临沂、费、颛臾三县,仍治临沂,属河南道,大致相当于今天的临沂地区。“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琅琊郡,至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沂州。”自此以后再无琅琊郡县的设置,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琅琊退出了历史舞台。

猜你喜欢

开阳行政区划临沂
Electron sheaths near a positively biased plate subjected to a weak electron beam
临沂兴盛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
临沂利信铝业有限公司
开阳十里画廊
山东临沂:铁腕治污,久久为功
逾100克拉的“巨钻”临沂出了5颗
河北省行政区划
仙非青梅君非马
河北省行政区划
河北省行政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