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蒙古族长调演唱特点

2014-08-14贠飞

卷宗 2014年6期
关键词:演唱特点蒙古族

贠飞

摘 要:蒙古名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名族,长调可以称之为最经典的音乐品种。长调民歌——蒙古语称之“乌日汀·道”。长调民歌本质上说是一种抒情歌曲,善于正面表现草原上的一切美好事物,抒发蒙古族炽烈的内心情感,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蒙古族民歌不仅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还更具有高度完美的艺术形式和鲜明而独特的民族风格。长调民歌那优美深情旋律,舒展宽广的旋律,简洁而又高超的艺术手法,色彩斑斓的草原风格,使之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从而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完美统一。

关键词:蒙古族;长调民歌;演唱特点

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最具有特色的一种歌唱艺术,是一种具有独特演唱方式的歌种。体现出蒙古游牧文化的特色与特征,与蒙古族语言、历史、文学、宗教、人生观、价值观、风俗习惯等紧密相连。笔者通过长期的实践,通过对影响长调民歌演唱的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一些长调民歌的演唱方法和特点。本文将详细阐述蒙古长调的演唱特点以及演唱方法,以便为其他同行提供一个参考。

1 蒙古长调的演唱特点

蒙古族长调是一种独特的演唱形式,以优美舒缓的旋律和雄浑壮阔的格调构成深邃的意境,无愧为蒙古族音乐之魂。但是,蒙古族长调的演唱方法至今仍处于自然的摸索阶段,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的演唱方法教学理论体系,探索蒙古族长调的科学演唱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蒙古长调民歌之所以能够具有独特的感染力,某些程度上说,取决于其演唱中具有很多极具艺术特色的技巧。

1.1 诺古拉

“诺古拉”是蒙古长调特有的演唱技巧。“诺古拉”技巧本人认为是蒙古民族对发声、气息的运用,对口腔、鼻腔、胸腔、头腔共振的最大发现与运用。因蒙古族语言的独特性使得本民族的“诺古拉”比其他民族语言的“诺古拉”更饶舌,从而也就形成了听觉中那些复杂的韵律韵味,据本人所知“诺古拉”的发声,有三种方法:声带诺古拉、下颌诺古拉、鼻腔诺古拉。

1.2 “呼麦”及演唱技巧

蒙古长调除以上“诺古拉”这种演唱技巧外还有其它演唱技巧。如:蒙古语称其为“呼麦”或“浩林潮尔”的演唱技巧。这种非常奇特的发声技巧也属于蒙古长调民歌的表现范畴,是利用喉音技巧产生的,一个人能够同时唱出两个或两个以上声部。

呼麦是一种古老的歌唱方式,声音从喉底里发出来,悠悠远远地往一个很深很深的隧道里面钻,那个隧道是时间的记忆。呼麦发声原理特殊,有时声带振动,有时不振动,是用腔体内的气量产生共鸣。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音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1.3 多种形式演唱技巧的结合

除文中上述的两种典型的演唱技巧外,蒙古长调还采用了多种其他的演唱技巧。例如,还有蒙语称之为“舒日嘎”意为“假声”指发声中运用泛音的现象;蒙语称之为“恰其拉嘎”意思为“抛、扬、挑”等,既“上滑音 ”;还有蒙语称之为“哈伊拉嘎” 意思是“掷、甩、投”等,一般指下甩腔,既“下滑音”;以及蒙语称之为“柴如拉呼”意为“使其亮出来”指演唱者嗓音本身发出的“真声”的演唱技巧;和蒙语称之为“乌日特艾”意思是指长音拖腔唱法的技术。

2 长调民歌的演唱方法

2.1 长调民歌演唱中气息的运用

无论是中国的民族声乐,还是西洋的美声唱法,无不重视气息对歌唱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长调民歌,由于结构大、音域宽、节奏长,唱法多样,更加强调气息作用。可以说气息是长调民歌的生命线。哈扎布常说:“气息是长调民歌的生命,唱好长调主要是靠呼吸的。”长调民歌艺术风格的基本特点,主要在于一个“长”字。而音调和节奏之“长”,却是以充沛的气息为基础。歌唱者如果没有正确的呼吸方法,缺少充沛的气息,则断难唱好长调民歌。

对于长调民歌演唱的气息问题,必须有“三气贯通”的观点。唱好长调民歌,必须正确运用三个部位的气息:“小腹之气”、“腰部之气”和“胸扣之气”。所谓的小腹之气是指小腹之气而言。蒙古人在草原上骑马行进,双脚立在马镫上,鞍桥的前端牢牢顶住小腹。既不能自然松懈,也不能故意撑持,而是首付提气。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哈扎布还亲自做了演示。他特别指出,演唱长调民歌时,“小腹之气”始终不能间断。尤其在唱高音时,“小腹之气”更要拖住,形成坚强的气息支点。从所做的演示和说明来看,所谓“小腹之气”,其含义和功能与汉族的“丹田之气”相同。而所谓的“腰部之气”,即蒙古人系腰带的部位。而“腰部之气”是“三气贯通”的基础,也是演唱长调民歌的主要请气息源泉。对于长调歌唱家来说,声音的高低和长短、强弱、快慢,主要是通过“腰带之气”来进行控制的[。也就是气息是从人体的脐带之处而发出的,一直到喉部,喉结与气息相交,并在此处咬字吐词的,从而唱出高音和低音。还有“胸扣之气”指的是蒙古袍胸扣的部位而言,就是气息的胸腔支点。长调民歌机构庞大,音乐宽广,音色也是变化多样,耗气量是非常之大。因此不仅要靠“小腹之气”和“腰部之气”还必须调动“胸扣之气”才能胜任。在演唱中,长调民歌进入高音区时,演唱者应挺起胸部,小腹适当收缩上提,双腿那也要用力,海域扩张肋骨。通过这样的办法,使胸部形成一个新的气息支点,唱出明亮的高音。

2.2 长调民歌不同声区的演唱方法

在长调民歌中,低音区,中音区还有高音区都各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各有个的难度。而长调民歌大多都在中音区上唱出,中音区是唱好长调民歌的基础,而关键就在于歌词。如一个长调歌手能把咬字咬准确了,吐字也清楚了,就能唱好中音区。这是因为长调民歌和短调民歌区别不要不在于歌词,其歌词大都安排在乐句的开始部分,大都出现在中低音区。而长调民歌的咬字吐词乃是一门特殊的技巧,歌手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才行,而且必须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声带的发音功能;二是唇齿舌的调控功能;三是气息的支持功能;这三方面结合起来,同时发力才能在中低音区唱出洪亮而富有弹性的声音。而且在加上适当的爆发力就更完美了,当歌唱者获得歌词的爆发力后就立即转入维持力,这样会使气息拖住声音传向远方,如果用力过度就会使声音市区弹性,形成难听的噪音。演唱中音区时,唱好第一词汇是很重要的。对于歌唱者來说,唱好第一句和第一字也是很困难的。一方面是气息的问题还有就是声音位置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另一方面是第一句的正确演唱,这两方面加在一起发挥确实很困难。所以我们必须大胆的克服这些困难,要张大嘴使用“开口”的技巧。唱第一句时要留有余地,用滕芳之气轻轻地拖住声音,不过分用力,舌尖、唇齿和气息点同时轻轻发力,张开嘴形成“咬字状”像说话一样自然的唱出歌词。但要注意唱完一个乐句后,马上重新开始回到初始的状态,周而复始,直至圆满的唱完一首歌曲。而在长调民歌达到高音区时,唱法是最有特色和难度最大的。在演唱高音区时一定要打开喉咙来唱,气息则为支点,牢牢控制腰部之处,沿着腰椎徐徐上升,轻松地唱出歌词。但打开喉腔时气息和声音不能相混合,而是应该越过口腔,直达鼻腔上端处,与腰部之气的支点相碰撞,发出松弛明亮的声音。而声音的靠前与靠后,乃是长调民歌演唱中重要问题之一,两者的关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就是因为长调民歌实在马背上唱的,一定要挺胸抬头,眼睛要望着前面,让声音传向远方[8](p22)。本陈述者认为:“唱歌时打开喉咙声音是从嗓子眼上发出来的,有时耳朵里面也会跟着产生共鸣。”这样声音既要靠前,又要适当靠后,为声音提供足够的发挥空间,产生良好的共鸣。要想掌握好靠前靠后的平衡,就要随着音域的变化而进行调节,这样才是正确的。还有就是唱歌的姿势是十分讲究的,身体要挺拔,挺起胸膛,收腹提臀,双腿要用力,特别是年轻歌手,从中音区向高音区过渡时就应在腰部处用力,向上慢慢运气。而不是耸肩抬胸,小腹向外鼓。年轻歌手们经常犯的毛病还有就是呼吸动作过大,吸气时往往牵动整个胸部和双肩,破坏身体的稳定和平衡性。另外还有运气时单靠胸部的力量会导致气息支点过分上移和耗气费力。具体的说就是横膈肌用力,胸部摆正,声带闭合受力,下巴要自然放松,舌根灵活放松。只有隔开支点,远距离的用力才能唱出美妙的声音来。反之,丹田、胸腔和下巴三者连在一起用力,就会导致气息上浮,浑身僵直,自然会唱不好长调民歌。

3 总结

科技进步、时代进步、文化与生态的变迁与发展也随着渐渐加快了脚步。这对于蒙古族长调来说是一个挑战,更是契机。历史与时代的特点被深深的印到了长调民歌的音符中。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也是一种古老的演唱形式,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和历史残留的文化产物。它以草原人民特有的语言诉说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哲学和艺术的深深感悟。千年的历史与文化,已形成了蒙古民族不可舍去不可磨灭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 朝鲁. 哈森塔娜. 蒙古族长调演唱方法新探[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01

猜你喜欢

演唱特点蒙古族
黑龙江蒙古族古籍考录
浅析古代蒙古族的信仰
歌曲《西厢听琴》的艺术形象与演唱分析
艺术歌曲和歌剧演唱特点分析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析解潮剧传统乌面艺术
浅谈苗族“飞歌”的发展及演唱特点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