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往好处想,就容易有好结果
2014-08-14罗敏畅商倩倩
罗敏畅+商倩倩
“怎样都不好”还是“怎样都行”
有妈妈问我,孩子1岁半,还在吃奶,她要去外地半个月,纠结要不要带孩子一起去?带孩子去,怕孩子水土不服,感冒生病了就比较麻烦;不带孩子,怕孩子太小,接受不了这么长时间的分离。不管哪种情况,她都预设了一个消极后果,让自己无比焦虑,纠结。
如果换种方式看这个问题:
把孩子带在身边,是否可以选择相信:母乳喂养的孩子有着天生很好的适应能力?就算是感冒了也是可以面对的,半个月在另外一个城市的生活,该让孩子的眼睛里装多少新鲜的东西?
不带孩子去,是否可以相信:就算妈妈不在孩子身边,孩子依然可以感受到妈妈的爱,从妈妈的不盲目焦虑中去自然地学习独立?
这样看问题,是否觉得,不管哪种方式都挺好?
选择相信
翻看成长日记,发现对于儿子登登的成长,我对他的相信,远远超过担心和焦虑。
月子里,登登偶尔会半夜醒来,玩上一两个小时,虽然撑着双眼起来很累,但我不会埋怨登登为什么大晚上还不休息,我相信他是有话要说,是有什么东西要和爸爸妈妈表达。他不是作息不规律,是想和爸爸妈妈一起玩了。这样晚上起来玩了不到五个晚上吧,作息又归于正常了。
有段时间,登登夜奶吃得很频繁,一小时就起来一次。这时候,我就会想:没事儿的,少少的吃,消化得更好,还不会吐奶。等到他能多吃的时候,自然会吃得多一些,睡得久一些。这样喂了几天之后,宝宝一下子就似乎体会到了妈妈的辛苦,四个小时起来吃一次,相当有规律。我也不去想前些天为什么他起来那么多次,就算是大人,也会有偶尔胃口不好的时候呀。
登登快要入园了,我想他也许会哭,也许会舍不得妈妈,但对于他能适应幼儿园这个事我从来不曾怀疑。我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顺利地入园。当然,也包括我的孩子。
……
我不记得在哪里听过这样一句话:哪怕只要有一个人全然的爱和信任,也可以支持着一个孩子健康地成长。这个人,就是孩子的爸爸,或妈妈。因此,在教养孩子方面,我总会给自己一份积极的心理暗示:
相信我的孩子可以和所有的孩子一样,平安健康地降生到这个世界;相信我的先生会是个天生的好爸爸;相信一家人之间内心对彼此存着的都是爱;相信自己认真的努力之后会有丰硕的成果;相信自己具备做一个好妈妈的天性……
这不是阿Q精神。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自己、对身边、对环境的信任。这样的信任,会在我们的内心汇聚成一种能量,帮助我们和我们的孩子。
你怎么样去相信,孩子就会怎么样呈现
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零花钱后,家长是什么心情?有的家长会说怕孩子拿着钱去买不健康的零食吃;有的家长会说怕孩子不懂得珍惜;有的家长会说犯错误了浪费钱了也没有关系,相信孩子可以从错误中学习;有的家长说孩子也许会觉得自己有支配做某件事情的力量感……
这就是担心和信任的区别。在这样不同的父母的心态下,孩子就算做的是同一件事情,他们内心的压力、他们所收获到的东西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父母和孩子之间,有着一种天生的默契。父母的担心,会无声地拖着孩子成长的后腿;父母的相信,同样会无声地支持着孩子的成长。
内心的东西不同于外在的语言,外在的语言如果练习的话,还有很多机会;内心的转变,靠的是自己不断修行过程中所收获的内心的顿悟。
用相信,去代替担心,孩子会觉得肩上有一些东西卸下来,会轻松很多,会自信很多。当孩子能够感受到,这个世界上最爱他的人最了解他的人也这么相信他时,那种发自内心的幸福感会油然而生。
生活中,有没有对孩子某一种表现特别担心的?找出来,想一想,同样的情形,如果要用信任来代替担心的话,我该如何来调整自己的想法?
建议把前后的两种想法都写下来。对比着念出来,然后感受一下,内心的状态是否会有不同,看同一件事情、看孩子同一个行为的心态,是否会有不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