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记叙文”的教学
2014-08-14王建群
王建群
写人记叙文是记叙文的一种方式。文章通过对主要人物经历的事件的记叙与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它除了具有一般记叙文的特点之外,还具有独特的文体特性。
·以表现人物为中心;
·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通过人物言谈举止、细节描写来反映其精神面貌;
·人物都是置身于特定背景之中。
小学语文教材中,写人记叙文的篇数较多,约占14%。笔者对此类文章进行了长期的教学实践,现总结几点经验与同行分享。
一、紧扣文本特质,在语言实践中辩证认识人物
文本特质是一个文本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文本的标志性属性。只要抓住文本特质,即抓住了解读文本语言的“钥匙”。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乌塔》一文讲述了“我”在罗马旅馆里结识了特殊的“驴友”:年仅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她独自游历欧洲。文章内容浅显,侧重写乌塔的旅游路线、旅游准备以及对独自旅游的观点;首次出现了“间接叙述”的方式,且“直接叙述”和“间接叙述”穿插运用,富有变化。对于乌塔的“独立”品质,由于国情不同,学生不能一味模仿,须辩证地认识。
教学时,笔者从文本特质出发,立足语言表达形式,以“旅游规划”与“旅游论坛”为平台,创设言语实践的情境,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语言、发现语言、运用语言,在言语实践中辩证认识人物的品质。(见下表)
教学流程 学习活动 教学意图
制作
“旅游规划表” 默读第七自然段,提炼关键词,完成“旅游规划表” 提炼主要信息,感悟国外少年的自主独立
介绍
“旅游规划” 以“第一人称”乌塔的身份介绍旅游规划 将文中的消极语言转化为积极语言
比较
“叙述方式” 把学生介绍的语言与原文一比较,发现文中“乌塔说”后面用“逗号”,并非“冒号”,人称“我”变成了“她” 通过比较,发现“间接叙述”
尝试
“间接叙述” 学生尝试着把文中的直接叙述转换为“间接叙述” 在语言转换中运用“间接叙述”
开展
“旅游论坛” 小组合作完成跟帖,对乌塔的做法发表看法 在跟帖、辩论中辩证认识乌塔的品质
二、围绕描写方法,在语言品味中感悟人物形象
1.聚焦细节描写,感悟人物形象
细节,能够看出人物的个性,窥视人物的心理,反映作者的思想情感。而写人记叙文就是通过一个个细节(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的描写去塑造人物形象的。
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青山处处埋忠骨》写了毛泽东接到爱子牺牲的电报后,内心痛苦难言,以及对遗体是否运回国所做的痛苦抉择。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腻真实,令人动容。如突闻爱子牺牲的噩耗,文章中这样描写:“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简洁的语言富含情感内涵。其中“吸、放”两个微乎其微的动作,却凝聚着毛泽东的情感,平静的动作背后蕴藏着一个慈父心底撕心裂肺般的疼痛。
教学时,笔者安排了两次“感悟”:一是通过朗读感悟毛泽东的失子之痛;二是补充毛家此前已牺牲的五位亲人的资料,感悟毛泽东失去众亲之痛。又进行了两次“对比”:第一次,去掉细节描写后与原句比较,发现有了细节描写,句子表达更具体生动了;第二次,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想象常人失去爱子的行为表现,与毛泽东失子后“平静”的行为表现进行对比,感悟毛泽东亦父亦王复杂的人物形象,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与贴切。
2.联系环境描写,感悟人物形象
写人记叙文离不开环境描写,因为人物的活动、事件的展开,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描写又反过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教学中,如能在“环境”与“人物”间寻找联系点,则事半功倍。
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丰碑》时,为理解“丰碑”的含义与感悟老红军的形象,笔者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想象环境和人物的关系。
生:当时天气非常寒冷,环境非常恶劣,行军很艰难。
生:在如此寒冷的冬天,穿着如此单薄衣服的人,没想到竟是军需处长。
生:军需处长是军队里管理物资的人,应该不缺衣物,可他把衣物分给战士,自己却被冻死了。
……
把“军需处长”这个特定的人物置身于特定的环境中,学生便会发现,一个最不缺衣物的人物,却因缺少衣物被冻僵,在大雪的覆盖下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透过丰碑,感受到军需处长舍己救人的高大形象。
三、整合单元主题,在读写结合中迁移人物表达
现行教材按单元主题编排,在相同主题背景下,每篇文章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整体观照下的部分。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执着的追求”为主题,表达不同的人对艺术专心致志、不懈追求的精神。其中《全神贯注》表现了罗丹全神贯注的工作态度和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鱼游到了纸上》则表现了聋哑青年做事专注、坚持不懈的品质。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两者表达方法相似,都是通过人物的神态、举止来刻画其“忘我”,但表达的角度不同,呈现的人物形象也不同。教学时,笔者聚焦“忘我的境界”进行整合教学,做到同文中内容整合,异文间方法整合。
(1)理解想象,感悟“忘我”。学生朗读后,想象青年看鱼时的动作、神情,领悟“忘我的境界”就是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一件事,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2)多篇整合,链接“忘我”。青年的“忘我”除表现在“呆呆地、静静地”神态上,还表现在很多方面。联系全文,寻找青年“忘我境界”的表现所在。
青年的忘我境界表现在忘了时间,忘了自己,忘了……而前文《全神贯注》中写罗丹雕塑时忘我的境界则是“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发现罗丹的“忘我”表现为近乎疯狂般的自我痴迷。endprint
(3)读写结合,迁移“忘我”。不同的人沉迷不同的事,“忘我”的表现不同。联系生活,选取某个人做事时的“忘我”场景,着重观察他(她)的神态、举止,写一个片段。
围绕主题,整合方法,链接生活,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表达方法,在习作中运用表达方法。在读写中“走了一个来回”后,学生对写人物的“忘我境界”,自然生动形象、精彩纷呈。
四、采用多种方式,在语言转换中提升学习兴趣
单一的教学方式容易令孩子厌倦。教师要依据写人记叙文的文体特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快乐阅读。
1.把写人记叙文转换为诗歌
有些写人记叙文通过写主人公的几个画面来表现人物形象,情节平坦,语言朴实,难以吸引学生,如把它转换为诗歌则学生兴趣高涨。如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在金色的海滩上》,抓住小姑娘做好事的几个画面,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语言重组,最后形成一首儿童诗。既感悟了人物形象,又诗意盎然。
在金色的海滩上/拾贝的小姑娘/留下了/一串/小小的脚印
在金色的海滩上/看衣的小姑娘/坚守着/一份/淡淡的承诺
在金色的海滩上/还贝的小姑娘/给了我_____/___________
2.把写人记叙文转换为非连续性文本
有些写人记叙文通过对主人公的几个事例的呈现来表现人物立体形象,故事多,篇幅长,阅读很花时间。如借助非连续性文本辅助教学,直观简明,增强新鲜感。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可采用“KWL图表”教学:“K”是学生已知道什么;“W”是还想学习什么;“L”是学到了什么。聚焦疑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闰土形象的认识不断丰满。
3. 把写人记叙文转换为故事复述
孩子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从小喜欢听故事、讲故事,在故事的陪伴下成长。有些写人记叙文,年代久远,在学生的心中本身就是故事,且不少课文采用故事的表达形式娓娓道来,深深吸引了低段学生。以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来教记叙文,能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徜徉于故事长廊而流连忘返。
4.把写人记叙文转换为动态表演
小学生是天生的演员,读到真情处就会自然表演。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小珊迪》一文,可以采取演课本剧的形式,结合场景描写、人物的言行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表演。当然,表演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将静态的符号语言转化为动态的情境语言。
(浙江省永嘉县教师发展中心 3251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