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社会创业及其孵化研究
——以福建省F大学为例

2014-08-14

关键词:孵化器公益大学生

张 叶 云

(福建江夏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福建 福州 350108)

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志愿服务与社会组织发展作了部署与要求,提出要“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等目标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促进就业创业机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活社会组织活力”;2013年12月,中央经济会议指出把做好就业工作摆到突出位置,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近年来,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创业和社会组织发展解决社会问题,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与支持;对于不断显化并由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激化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政府与社会努力多方求解,社会创业正成为新选择;发展社会创业——增进社会创新、以社会组织发展促进社会建设与治理的呼声日益明显,参与社会创业、孵化社会创业正成为我国社会建设与治理领域的新热点与新趋势。然而,当前我国对社会创业的研究较少,社会创业孵化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大学生社会创业及其孵化,与实践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进一步了解大学生职业规划取向,揭示社会创业及其孵化的内涵与困境,助推大学生就业难题解决,并由此激发更多的社会创新与社会组织发展,成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社会创业的内涵及其意义

(一)社会创业的内涵

目前,学界对“社会创业(social entrepreneurship)”还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但几乎所有的研究都是从对照社会创业的概念解构开始,其中,“entrepreneurship”是中心,“social”是关键限定。对 “social”的解析,大多将其定义为非政府性和非营利性。但基于企业和公益服务的对照,越来越多的人采用“相对优先性+赢利分配”的标准,即利润在先且自主分配为商业性,公益优先且分配受约束则为公益性。正如Roger Martin等所述,社会创业必然是公益导向和行动导向的实质性变革行为,它不能因循守旧、简单复制,也不能间接渗透,更不能利润至上。因而,在严格意义上,社会创业是以改进社会为目标并直接增进公益的社会创新行动[1]。

早期对“entrepreneurship”的研究,往往强调企业家的个性特征。当前则强化了企业家创业创新的内容与意义,认为企业家的特质不在于个性而在于发现新价值、创造新价值的创业创新,企业家的任务就是通过创新和资源重组以寻求实现社会变迁、增加社会需求的机会。因而,牛津大学社会创业研究中心将其特征概括为“社会性”(或公益性)、“创新性”(innovation)和“市场导向性”(market orientation)[2]。且随着社会服务活动的日趋复杂化以及公众对公益活动的日趋关注等,社会创业中的“社会性”和“创新性”标准日益放宽,社会创业的使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从外延来看,社会创业的类型,不仅在传统的公益领域内,由严格限定的创办非营利组织、开辟新的公益项目,向比较宽泛的举办志愿者公益活动扩散,而且还将外延拓展到了兼顾社会效应的商业活动,如创办兼顾社会效益的营利性企业、带有公益目标的商业活动和企业开展的公益活动。

笔者对社会创业概念的使用,不是采用“兼顾”标准,而是采用“公益优先性”这一相对严格的标准,即社会创业可以降低“创新性”要求,它甚至可以是一个简单的复制性创业,但不能降低它的“公益性”要求。社会创业必须以直接增进社会公益为导向,它虽不以营利为目的,但并不排斥赢利。因此,针对社会创业的孵化服务,首先就要让人们树立“爱心不是牺牲,公益更不排斥人的基本权利”的理念,并着重强化社会创业的“赢利”能力培训与建设。

(二)社会创业的意义

1.社会创业是社会转型与社会发展的有效助推。具体体现为:(1)社会创业组织通过参与第三次分配,矫正财政压力下公共服务外包市场化所产生的扭曲,向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从而参与了社会福利系统的转换;(2)社会创业因其非营利倾向,可以在更低的边际赢利和监督成本的前提下,向社会持续提供优质服务,并产生更多稳定的就业机会;(3)社会创业因其创造就业机会的能力、矫正市场失灵的能力和更贴近社区的服务等,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进步和社会发展[3];(4)社会创业大多针对社会结构性问题产生,着力提高相关群体的福利,有助于弥补因贫富差距等所带来的社会分化,从而增强了社会凝聚力;(5)社会创业的发展充实了第三部门,同时也因其“创新精神”促进第三部门的发展,从而使公民社会建设更加凝实等[3]。总之,社会创业通过就业增进、服务供给、模式创新等全面推动了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

2.社会创业是大学生价值实现的内在渴望与现实呼唤。在社会创业和大学生之间,存在强烈的“社会创业呼唤大学生、大学生需要社会创业”的双向需求互动关系。就社会创业而言,一方面,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希望,也是公民社会建设的主体,影响着公民社会的未来走向。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及社会创业的实施,直接关系到我国公民社会的建设进程。另一方面,大学生是我国志愿者队伍中最大的群体,大学生社会创业是近年社会创业领域中最为活跃、最受关注的领域。在一定意义上,关注大学生社会创业,就是关注社会创业本身;支持孵化大学生社会创业,就是托起了社会创业的最大群体。就大学生而言,大学生社会创业既是现实需求也是发展的必然指向。一方面,转变大学生公益就业和社会创业观念,推动他们的公益就业和社会创业,不失为解决就业难题的现实出路。因此,有专家提出“社会创业是高校创业教育的新天地”[4],认为“社会创业路开启大学生创业新格局”[5],将社会创业作为推动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政策之一。另一方面,随着主体性认知和社会责任意识的增强,积极投入志愿服务的大学生也必然会产生社会创业的热望,积极参与社会创业。

二、大学生社会创业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社会创业的总体描述

大学生是我国开展社会创业最活跃的主体,政府、媒体、社会组织和高校等纷纷开展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生的社会创业活动。以创业竞赛为例,包括媒体发起或主导的公益创业竞赛,如中央电视台《爱心总动员》、北京电视台《志愿者——真情耀中华》和上海东方卫视《创智大赢家》等;企业发起或主导的大赛,如“益暖中华”——谷歌杯中国大学生社会创意大赛、康师傅企业的“水创意公益提案竞赛”和“联想公益创制计划”等;高校发起或主导的大赛,如清华大学的“北极光杯”社会创业实践赛等。社会创业组织孵化器方面,相对初始的如“苏州市小红帽义工协会新项目孵化”,成熟的如上海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的公益组织孵化器(简称NPI)、湖南大学的“滴水恩”等。其中,NPI已在上海、北京、成都设立孵化中心,已成功孵化“多背一公斤”“企业公民在行动”等5家机构。

然而,大学生社会创业的实际并非媒体所报道的那么乐观。据调查,高校大学生社会创业存在明显的“三多三少”现象。(1)志愿者众社会创业者少。在不少高校,几乎每个大学生都注册成为志愿者,或多或少提供过志愿服务,但选择社会创业作为毕业后就业方向的微乎其微。(2)商业创业气息多而社会创业气息少。当前,国内高校普遍开展了创业教育和创业竞赛,不少学校还设立了创业孵化器。如浙江新锐义乌工商学院为鼓励学生进行淘宝网创业,不仅设立创业园区,而且组建了创业学院。但有不少学校,创业还仅局限于商业创业,较少有大学发起社会创业类的竞赛与孵化。福建高校尤为明显,从网上信息检索发现,福建高校鲜有开展社会创业教育与孵化。(3)创业设计和创业方案等思维竞赛多,实践孵化少。倡导性、竞赛性是大学生公益孵化最为明显的特征,但这些竞赛大体还停留在思想或方案层面,只有少数几例实践性的项目孵化和组织孵化案例。可以说,大学生社会创业孵化少,项目性实体性公益孵化更少。

(二)大学生社会创业细部观察——以福建省F大学为例

1.问卷设计与总体情况。大学生社会创业“三多三少”的尴尬,与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创业的关注与投入状况有关。据笔者调研发现,已有研究和活动大多只是将社会创业活动引入高校,而对大学生自身的社会创业认知与实践态度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为弥补这一缺陷,从源头上把握大学生社会创业的真实情况,进而为建构大学生社会创业体系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措施,笔者在2013年3月下旬于福建省F大学组织了问卷调查。问卷由职业规划、公益就业取向与态度、创业支持度认知以及社会创业取向与孵化等4个方面14个小题构成。调查采取入班抽样调查方式,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6份,有效问卷190份,问卷回收率98%,回收问卷有效率96.94%。样本的基本资料分析如表1。

(1) 职业规划。就业、考研和考公务员是大学生的主要就业选择,选择创业的同学最少,仅12.11%(表2)。进行职业规划时,55.26%的同学首先考虑个人能力,37.89%的同学主要考虑社会环境,还有15.26%的同学则要视父母态度而定。可见,随着大学生自主性、自我认知的增强以及高校就业创业教育的深入,大学生根据自身能力与社会环境约束,做出了初步但也是较为谨慎的职业规划。一方面,就业选择比例最高,考研次之,考公务员第三,创业最少的排序方式,符合普通高校的一般现状;另一方面,12.11%的大学生选择创业,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学校创业教育和社会环境优化取得了一定成效。

表1 样本基本资料分析(N=190)Table 1 Sample basic data analysis(N=190)

表2 职业规划(多选)Table 2 Career planning (multiple choice)

(2)公益就业取向与态度。包含自我行为评价与对他人行为评价等2个方面。其中,自我行为评价方面,30%的同学表示愿意去公益组织就业,40.53%的同学认为它可以是个过渡性选择,明确表示不愿意的同学只有13.68%。而问及对他人选择了公益就业这一问题的态度时,54.74%的同学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24.21%的同学认为这至少是份工作,持反对意见的仅为2.11%,18.94%的同学表示理解但不支持。从上述分析可知,自我行为评价和对他人行为评价存在明显的数据差异,受访者普遍存在对自己较为谨慎而对他人较为宽容的现象。认为公益就业是个好选择的,自我评价比对他人评价低近25个百分点。此外,超过七成的同学愿意接受公益组织所提供的岗位,近八成的学生对同学选择公益就业表示肯定,表明大学生不仅对就业的理解越来越宽容,对长期处于传统就业边缘的公益就业也有了越来越大的认可度。

(3)创业支持度认知。包括创业扶持政策认知、社会支持力度认知和学校支持力度认知等3个方面。具体如表3和表4所示,从学校(63.69%)、社会(52.62%)到政府(34.21%)的创业支持度认知差异,一定程度上反应了认知随距离增加而衰减的一般规律,即距离越近感知越贴切、感受越强,距离越远认知越困难、感受越疏远。然而,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情况可能并没有这么简单:(1)分别有7.37%、11.05%和10%的同学对政府、社会和学校支持表示不了解,表明部分大学生创业支持关注不足,呈“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2)有12.11%的大学生选择创业,但仅有1.05%的同学表示非常了解国家创业支持政策,这一方面表明大学生创业还存在一定的盲动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信息了解的困难,无论是哪一方面,都意味着大学生创业急需信息帮助和创业指导。

表3 大学生对政府创业扶持政策的认知Table 3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support from the government

表4 大学生对社会和学校支持力度的认知Table 4 College students′ perception of the socialand university support

(4)社会创业取向与孵化。包括社会创业竞赛参与、社会创业认知、社会创业行为与意向、社会创业态度、社会创业孵化等5个子模块。其中,社会创业竞赛参与方面,共有23.15%的同学参加过创业竞赛, 42.11%的同学尚未参与但有明确的参与意向。如果将社会创业竞赛参与作为社会创业行动的基础,则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创业行动潜力较大,大学生创业孵化极需加强。社会创业认知方面,仅2.11%的同学对社会创业非常了解,23.68%的同学表示比较清楚,可见,社会创业在大学生中的认知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创业行为与意向方面,大学生社会创业意向较少,仅有近9%的同学有意或已着手社会创业。其中,已着手实施的同学占1.05%,准备实施的同学占7.89%。相反,有过考虑但认为条件不成熟的同学占了26.84%,而从未考虑过社会创业的同学则高达64.21%。社会创业态度评价方面,包括“父母对社会创业的态度”“我对他人社会创业的态度”和“他人对我社会创业的态度”等3个子问题,其中,“父母对社会创业的态度”统计在“非常支持”(1.58%)、“比较支持”(23.16%)、“不支持也不反对”(47.89%)、“反对”(25.79)和“强烈反对”(1.58%)等5个选项中,呈现出较为标准的正态分布形态;“我对他人社会创业的态度”统计中,有超过七成的大学生支持其他同学的社会创业,持反对意见的比例很小;“他人对我社会创业的态度”统计中,与我对他人社会创业态度存在明显反差,其中,“非常支持”和“比较支持”态度的各为3.68%和33.68%,两项合计为37.36%。

通过对这3个方面社会创业态度的统计分析发现:(1)父母对社会创业持比较乐观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社会的开放与对社会创业的理解与包容;(2)大学生们对他人的社会创业有很强的包容与支持,社会创业的氛围在高校不断加强;(3)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方面存在困惑,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之间存在差距。73.68%的“我对他人社会创业”的支持率和37.36%“他人对我社会创业”的支持率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高达23.68%的“他人对我社会创业”持“无所谓”的态度,表明大学生与“社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并由此导致大学生创业心理的小心与谨慎。

由此,当问及“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提供什么社会创业帮助”时,大学生们纷纷提出,学校应提供信息服务、开展社会创业培训、搭建社会创业平台,政府应简化办事程序、降低进入门槛、提供扶持资金,社会应优化社会创业环境、提供实践机会和扩展沟通渠道等。可见,大学生急需社会创业孵化服务。

三、我国社会创业孵化体系的不足及发达国家社会创业孵化体系的借鉴

(一)我国社会创业孵化体系的不足

总体而言,我国的社会创业孵化要件已初步具备,体系也已基本成形,但存在社会力量薄弱、孵化发育成熟度不足和孵化器主体缺乏等3个缺陷,需要社会各方加以积极矫正。

1.社会组织力量较为单薄,社会孵化器缺乏支持。具体表现为:(1)社会需求旺盛而社会创业不足,且社会创业孵化存在明显的供应短缺。截至2011年底,全国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总量已超过45万个,且据估计我国未注册的社会组织还多达百万个。不仅这些机构的合法化经营、规范化管理需要孵化,每年不断增长的新社会组织也需要孵化培育[6]。(2)社会慈善资源相对短缺。受“郭美美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近年来个人捐赠热情整体受挫。我国的年度捐赠总量、人均捐赠等已经出现连续2年下滑,捐赠规模与国际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2012年只有美国的4.22%(未考虑人民币升值和通胀因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7]。

2.社会创业孵化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创业倡导与创业竞赛多,资金技术支持及孵化器少。目前,创业倡导与创业竞赛已从全国到地方全面铺开,政府、企业、媒体、高校和非营利组织深度介入,社会创业、社会创新、志愿服务日渐摆脱“舶来品”的身份而走入公众视野。然而,高端的社会创业孵化方式——公益孵化器,在我国仍屈指可数,网络检索仅有NPI、“滴水恩”“大学生社会创业行动”和深圳在建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等少数几家。可以说,我国的社会创业孵化大多还处于创业倡导和项目创意孵化而非实体孵化阶段。

3.社会创业孵化器主体相对单一。具体来说:(1)从商业创业孵化来看,其主体包括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在美国,由企业主办的孵化器占25%以上,其他主体独办或联办的孵化器约占75%[8]。而我国是政府起主导作用,企业有望超过高校成为第二孵化主体。同时,社会创业孵化中社会组织大多只能提供培训、经验交流等服务,完整的孵化器较少,作为企业孵化主导的政府主体,则刚刚开始响应和启动。(2)从国际比较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由政府资助、高校发起和社会组织创办的社会创业孵化器较多。而在我国的社会创业孵化中,社会组织、政府和高校等大多还停留在社会创业倡导和社会创业竞赛的组织方面。

(二)发达国家社会创业孵化体系借鉴

就成熟度而言,社会创业孵化体系虽然与商业创业孵化体系存在较大差距,但从欧美发达国家发展情况来看,孵化体系的基本架构已总体完成,形成了一个集社会创业倡导、教育、竞赛、专项服务和孵化器为一体的分工协作网络,有效地支持了社会创业和社会组织的发展。总结其经验,主要有3个方面。

1.社会创业教育已成功融入教育体系。包括在中小学阶段,将社会创业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有机内容;在大学阶段,由著名大学商学院领衔开设社会创业课程,创办研究中心并实施社会创业项目。在美国、加拿大和英国,包括哈佛、斯坦福、芝加哥和牛津大学等在内,至少有30个商学院教授 社会创业课程、设立研究中心[9]。如哈佛大学从2004年9月开始招收第一批社会创业博士生;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虽只有10余年的历史,却已经培养出许多优秀的社会企业家;且在图书出版领域,2002年美国教育图书出版界的最高荣誉“金灯奖”,由创业培训课程摘得。

2.已基本形成互补性强的诸类社会创业孵化机构与服务方案。如美国费城地区的社会创业孵化器和由非营利机构“人类发展资源”发起的新起点非营利孵化器,已经成功孵化了“请触摸博物馆(Please Touch Museum)”“家庭护理解决方案(Family Care Solutions)”等多个著名机构(项目)。

3.在政府、企业和社会携手共进的基础上,社会组织发挥了关键作用。社会创业扶持,除了政府政策优惠(减免税、财政补贴、公益采购等)、企业慈善投入(善款、咨询、服务委托等),更关键的是社会组织自身的积极行动。各类伞形社会组织不仅开展相关培训、提供资金技术支持,还积极谋求项目的联合开发与实施,并努力建构社会创业孵化器。一些国际性的组织,更是直接致力于相关理念与实践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扩散。

四、完善社会创业孵化体系,积极助推大学生社会创业的对策建议

面对大学生庞大而迫切的孵化需求,虽然不能有独立的社会创业孵化体系,但却存在相对独立的大学生社会创业孵化子系统。在总体一致的基础性架构中,孵化大学生社会创业应有针对性的安排与措施,具体可以从以下6个方面着手。

1.注重社会创业倡导与环境营造。硅谷被视为“创新创业的栖息地”的关键原因,不仅在于充分的知识交汇和完备的创新创业孵化基础,更为重要的一点在于硅谷形成了鼓励创新创业和宽容失败的社会气息。而这样一种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社会气息显然也是打造“社会硅谷”的前提与基础。学校教育、大众传媒、官方导引都应在大学生乃至在全社会层面,努力营造“让创新自由呼吸”的环境。为此,除常规的技术手段和宣传手段外,可以考虑设立公益组织活动节或社会创业文化节,开展带有主题性质的“活动日”“活动节”或“活动月”,借以扩大公益组织的影响,增加社会对社会创业的理解与支持,增强社会创业氛围。此外,政府可以在国家主流媒体开设“社会创业”研究讨论专栏,定期举办“社会创业论坛”,借此提高公众对“社会创业”的认知度,为社会企业之间、公益慈善基金会与社会企业之间、政府与社会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提供平台。

2.着力推行大学生社会创业教育。我国的社会创业教育起步晚、开展少。当下,只有极少量单位实施了社会创业培训,如北京大学经济与人类发展研究中心的“社会企业家精神培养实验”、北京零点调查中心的“大学生社会创业培训”、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开设的“德鲁克民间组织战略管理培训”和湖南大学成立的“中国社会创业研究中心”等开设社会创业课程。这与世界著名大学商学院普遍开设社会创业课程的反差极大。而根据课题组的调查报告分析,接受社会创业培训是大学生的普遍呼声。对此,高校应担此重任,努力成为社会创业教育的主力军。第一步,社会创业教育应纳入创业教育体系,在创业教育的课堂中加入社会创业的内容。第二步,高校应推广并普及社会创业课程,以选修或必修的方式开设“社会创业”相关课程,培养在校大学生的公益意识和社会利益意识。

3.积极拓宽社会创业竞赛平台。社会创业大赛既是大学生社会创业的诱发剂和最低启动点,也是他们实体性社会创业的先导。丰富多彩的社会创业竞赛能有效激发大学生投入社会创业的热情。今后,媒体、高校和社会组织等要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在积极组织大学生参与国际性的社会创业大赛,引导和推动相关大赛在中国内地开展的同时,努力拓宽社会创业的竞赛平台,进一步强化主题竞赛、项目竞赛内容,推动社会创业大赛从方案设计向项目实施和实体运营转化。

4.努力强化政策优惠、资金、技术等专项支持力度。具体包括:(1)政府和高校可以通过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基金会、援助机构和公益创投企业设立社会创业基金项目等,以拓展大学生社会创业的融资渠道,为“富有爱心、拥有社会创业构想和努力”的大学生社会创业提供资金来源。(2)政府和高校可以考虑设立专项资金,为大学生社会创业提供补贴或融资服务,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业积极性。(3)努力倡导、动员有条件的企业作为善款资助者、技术支持者、场所提供者和项目发起者向大学生社会创业提供资金、技术、人员、场地和项目服务。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和政府部门等要形成孵化信息网络,且高校或伞形社会组织,应设立相应的信息服务中心。

5.着力加强社会创业孵化器建设。鼓励现有孵化器开通场外孵化功能;开放政府主导的商业孵化器,鼓励高校、社区、社会组织和政府等单独建立或联合建立社会创业孵化器,并以政策优惠鼓励非营利性的商业创业孵化器向社会创业开放;高校设立的孵化器和政府财政主导的孵化器,首先要向大学生社会创业开放。同时,鼓励高校、社会组织等开发虚拟孵化器。

6.加强制度创新,降低社会创业的制度门槛。“一地一会”“一业一会”“双重管理”等强制规定,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公益创业的可能。从现有的改革试点、实践趋势以及国家最近新出台的相关规定来看,这些规定正在逐步放开。2013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任务分工的通知》要求2013年12月底前民政部会同法制办完成《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等相关行政法规修订工作,对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的社会组织实行民政部门直接登记制度。届时,民政部门按新制度对社会组织进行监督管理[10]。面对这一趋势与社会创业的发展要求,有关部门可以考虑通过强化制度变革,促进公共政策转型,降低社会创业的制度门槛,将社会创业纳入社会创新系统,全力支持社会创业。

[参考文献]

[1]MARTIN R, OSBERG S. Social Entrepreneurship: The Case for Definition[M]. Stanford Social Innovation Review (Spring 2007): 29-39.

[2]BORZAGA C, SANTUARI A. New trend in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Europe: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repreneurship[R]. The Non-profit Sector in a Changing Economy, OECD, 2003:31-59.

[3]BORZAGA C, DEFOURNY J. The Emergence of Social Enterprise[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2001:350-369.

[4]唐亚阳.公益创业——高校创业教育的新天地.(2009-06-17)[2013-07-18].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7/49166/9488179.html.

[5]佚名.公益创业路开启大学生创业新格局[EB/OL].(2009-03-09)[2013-08-02].http://edu.sina.com.cn/j/2009-03-09/1338166743.shtml.

[6]田享华.社会组织登记破冰:百万社团或名正言顺[EB/OL].(2013-03-14)[2013-07-06].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20130314/020214822852.shtml?qq-pf-to=pcqq.c2c.

[7]杜啸天.我国慈善捐赠额连续两年下降[EB/OL].(2013-09-22)[2013-10-20].http://news.hexun.com/2013-09-22/158193938.html.

[8]佚名.国内外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状况及东营孵化器发展战略[EB/OL].(2011-08-02)[2013-09-15].http://www.dy12341.com/news_detail/newsId=6138dc62-5ce2-47a8-a6f7-555507b29c4f.html.

[9]陶涛.谁来关注大学生公益创业教育[EB/OL].(2009-12-14) [2013-07-25].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24e5ca0101mv41.html.

[10]佚名.四类社会组织年底直接登记[EB/OL].(2013-04-02)[2013-07-08].http://roll.sohu.com/20130402/n371490408.shtml.

猜你喜欢

孵化器公益大学生
公益
公益
公益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孵化器 倒闭潮来了?
硅谷孵化器500 Startups听课记
孵化器的春天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国外民营孵化器经营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