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生涯规划的学生体育骨干课程综合实践探索

2014-08-14黄中华

浙江体育科学 2014年5期
关键词:骨干职业体育

黄中华

(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0 前 言

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综合实践是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内涵建设的有效形式。它是教学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的桥梁,也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内化为能力和素质的重要途径。从目前的研究看,课程综合实践已是高职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已有的文献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而公共学科的课程综合实践目前还很少。高职体育作为一门实践课程,除发展体育的本质功能外,还承担着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以及助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职能。实践证明,体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有着其他课程无法比拟的效果。实践也证明,在体育实践中获得的能力和素养对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有正向迁移效应。学生体育骨干是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参与者和领导者,也是对未来企业体育文化有直接影响的群体。而目前对学生体育骨干体育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很少,学生体育骨干的培训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拓展学生体育骨干培养的有效渠道,本研究构建了以认知、实践体验与综合运用为逻辑主线的体育骨干课程综合实践平台,不仅锻炼体育骨干的体育才能和职业综合素养,而且为高校学生体育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方法思路,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2010级校学生会体育部和各二级学院学生会体育部的学生92人为研究对象。有3人由于一定原因中途退出了课程综合实践。89名研究对象依次完成6个学期的体育课程综合实践。为激发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确保综合实践效果,教师团队除了体育老师外,还有各个二级学院的辅导员;每个项目赋予一定分值,还根据分数的高低给予素质分奖励和评奖评优相应的优惠政策。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利用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根据研究目的, 设计调查问卷。

1.2.2 问卷调查法。问卷发放的时间是第五学期课程综合实践结束后。向学生体育骨干发放问卷89份,回收87份,有效问卷86份,其中回收率97.8%,有效回收率为 96.63%。

1.2.3 跟踪调查法。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对参与这次课程综合实践的毕业生工作单位的主管领导和同事进行走访,了解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整体表现。

1.2.4 数据统计法。采用描述统计中的频数分析法得到所需的各种比例,进行一般的统计学分布描述。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课程综合实践平台的构建

2.1.1 体育课程综合实践模式构建思路。以学生体育骨干应具备的体育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及综合运用能力为切入点,根据学生体育骨干的认知规律,技能形成规律,并结合各专业培养目标,以认知、实践体验、综合运用为逻辑递进主线,创建不同学期体育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库。把学生体育骨干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分层三大类别,第一类别为认知调研类项目;第二类别为综合体验和实践类项目;第三类别为综合运用类项目。三大类别贯穿高职学生学习的6个学期,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以达到训练学生体育骨干职业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目标。

2.1.2 体育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和实训目标。(见表1)

表1 体育课程综合实践项目和实训目标

2.1.3 体育课程综合实践实施过程。课程综合实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过程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将学生学习重心从强调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开展,实施过程分为三部分,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见表2。

表2 体育课程综合实践过程

2.1.4 体育课程综合实践教学方法。

①体验式教学法。课程综合实践强调实践性,要求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加强认知,在实践中改变行为。

②分组合作法。学生体育骨干各方面的知识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考虑团队成员的兴趣、知识、能力互补,将团队成员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相应的项目。各小组通过交流、观摩和成果展示,也可进行小组中互助学习。

③探究式教学法。在课程综合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做好教练身份。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的精神。

2.1.5 体育课程综合实践考核方法。每个学期根据相应的实践项目,制定针对性的考核方法和详细的评价标准。不仅要有汇报交流,还要有书面材料,既要注重过程考核,也不能忽视终结性考核,实践项目与相应考核要点见表3。

表3 体育课程综合实践考核方法

2.2 体育课程综合实践实践效果

2.2.1 学生对体育课程综合实践实践效果认识的调查结果。从调查可知学生对体育课程综合实践效果的认识,有68.8%的学生认为实践效果非常明显,20.93%的学生认为很明显,只有2.33%的学生认为不明显。这说明体育课程综合实践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体育课程综合实践是体育“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在项目实践中,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2.2 学生对参加体育课程综合实践后体育知识认知调查结果。通过座谈了解到,同学们对该项目反响强烈,认同度高。同学们普遍反映通过课程综合实践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对体育和职业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能根据职业特点制定相应的健身计划,将所学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实践运用的能力。通过问卷调查也可以看出:有80.23%的同学对体育功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80.24%的同学进一步了解了将来职业工作岗位的工作环境与特征以及职业体能的需求特征(见表4)。以便学生后续进行针对性的体育学习。通过岗位健身方法及综合素质拓展实践,大部分同学掌握了与职业相关的健身方法与相关职业病的体育运动疗法,提高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表4 学生参加体育课程综合实践的体育知识认知情况统计表 (N=86)

2.2.3 学生参加综合实践项目后职业素养获得情况的调查结果。表5显示的是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综合实践后职业素养的获得情况,从排位来看,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协作意识分别位居前三位。说明本研究构建的体育课程综合实践在培养学生职业综合素养方面起到积极的效果。排在后三位的分别是服务意识、意志力和决策能力。体育课程综合实践的目标是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实践过程中。在实施过程中,体育课综合实践教育与传统体育教育方式不同的是,特别注重知行合一,以学生团队为主体,探究式地完成一定项目,在过程中教师作为教练观察指导,让团队在实践中学习,积累有益的经验,再运用于实践。因此学生的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及协作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在团队中以队长负责制,这可能使影响大部分同学决策意识较差的一个原因。

2.2.4 社会评价。为了进一步了解体育骨干在工作中的实际表现,我们对这些学生工作单位的主管领导和同事进行走访。通过访谈发现领导、同事们对他们的评价度很高,和其他同类学生相比,体育部的学生更灵光,社会活动能力更强,为人热情开朗,有干劲,有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

表5 学生实践后职业综合素养获得情况统计表(N=86)

3 结论与建议

3.1 通过6个学期的体育课程综合实践,效果非常明显。同学们对体育的认知,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地提升。

3.2 体育课程综合实践是体育“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拓展和延续,项目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需要,未来职业需要,社会需要”,实践内容应充分考虑针对性、实用性和连贯性。

3.3 建议在课程综合实践设计与实施中,应该进一步探索更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和考核方法,更好地推进系统化综合实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4 建议将学生体育骨干课程综合实践纳入高职体育课程管理, 加强课内与课外、教学与自学、实践与运用之间的密切联系。

3.5 建议总结提炼体育课程综合实践项目,优化实施流程,做精做强,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体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总体提高。

[1] 朱红亮.文化艺术经管类专业课程综合实践[J].文艺争鸣,2011(10).

[2] 曹晓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体育内容学习评价的特点与原则[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4(4).

[3] 郭元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 朱文峰.高职营销课程综合实践模式与考核体系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1).

[5] 张卫东.高校学生体育骨干培养研究[J].体育世界,2006(2).

猜你喜欢

骨干职业体育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核心研发骨干均16年以上!创美克在产品研发上再发力
职业写作
骨干风采展示
我爱的职业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关于组建“一线话题”骨干队伍的通知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